第141頁
《馬家軍調查》的責任編輯蕭立軍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該作品刪除和補充的情 況。趙瑜這部作品完成後,曾在北京的幾家編輯部和出版社經歷了長達3年的思考 和等待。今天終將與讀者見面,熔鑄了許多遠見卓識者的心血。
李炳銀(評論家)說:我是較早接觸這部作品的讀者之一。我以為趙瑜完成的是 一個重要的和有意義的題材。這些年來,寫馬家軍的作品很多,但大都停留在表層, 停在外在現象的紀實上。另外還有大量的獵奇性、新聞性的報告文學作品,而真正 嚴肅地研究、深入地描寫馬家軍的,當推趙瑜這部作品,作者的心態較穩定,既不 存在看到馬家軍的成績就熱血沸騰,以情緒化的內容替代理性;又看到其不足。它 充分肯定了馬家軍的始始作俑馬俊仁的超常之處和他創造的奇蹟,又深層次地表現 了這位從鄉村走出來的田徑教練在文化上、觀念上、行為方式上的局限。它寫出了 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英雄馬俊仁。馬俊仁的精明、狡黠、執著性格,全被趙瑜抓 住並給予如實描寫,使真實的人有了文學的典型性力量和作用。這部作品在寫到遼 寧體委改革的幾位核心人物時,也對他們推進體育改革,發展遼寧體育的歷史作用 進行了客觀的報告。總之,作者在評價人、事方面,能夠歷史的、冷靜的看待,以 前的情緒化的東西少了。
李炳銀談到此,楊志廣(《中國作家》一編室主任)插話說:這部作品從文學性 上來講,不是一部單純報告事件過程的東西,尤其是刻畫人物方面,起碼不輸給時 下的任何一部小說。
劉茵(《中華文學選刊》副主編)頗有感觸地說:這部作品3年前趙瑜拿給我看, 當時已感到它是一部不同凡響之作。80年代,趙瑜是報告文學作家群中活躍的一 員,他的報告文學《強國夢》、《兵敗漢城》曾引起很大反響。整整十年之後,趙 瑜又奉獻創新的力作《馬家軍調查>,令人高興。在趙瑜之前,體育文學大都是冠 軍文學,而趙瑜思考的是冠軍背後、金牌背後的東西,非常關注社會現實,敢於觸 及矛盾。馬俊仁、王軍霞、曲雲霞、崔大林、閆福君等人都是體壇風雲人物,他們 取得的成績、為國家爭得的榮譽引起世人矚目;而馬家軍的挫折、起伏也引起人們 極大的關注與思考,這是報告文學的極好題材。早在4年前趙瑜就把目光投向謎一 樣的馬家軍。在進行了深入採訪後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馬家軍調查》,這顯示了 趙瑜的敏銳與責任感。他不是獵奇,不是譁眾取寵,而是以求實的態度既熱情地贊 揚了馬俊仁對民族體育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又懷著良好的願望通過馬家軍思考著 國民素質問題,也意圖更深刻地從社會意義上、文化意義上來表現人,這種思考與 探索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劉茵說馬俊仁是體壇硬漢,趙瑜是文壇硬漢,硬漢寫硬漢, 讀者看到的將會是精彩的作品。她希望人們對趙瑜懷有的期待,對報告文學懷有的 期待,能在《馬家軍調查》中得到滿足。最後,劉茵強調了這部報告文學的批判性。
她認為報告文學應向讀者展示更多的東西,報告文學絕不應存在"無衝突"。
李炳銀就"更多的東西"介紹說,趙瑜為寫這部作品,在東北住了幾個月,文 中材料都是第一手的。許多細節都有非常充分的依據。作家就是要深入到事件當中 去,不單要取得"這"方面的材料,"那"方面的材料更要取得。這樣才能做到冷 靜、客觀。趙瑜紮實、深入的採訪活動,為這部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建立在 這基礎之上的理性精神更使作品顯得厚重深刻。
討論會雖然是小範圍的,參加的人不過七八人,但進行至此,發言愈趨熱烈。
蕭立軍從編輯的角度,對《馬家軍調查》進行了分析和評價。他說:這部稿子 給我很大的振奮,第一是英雄人物該怎樣寫。過去寫英雄,很少寫到英雄的灰色部 分,馬俊仁雖然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馬俊仁及馬家軍仍是我們這個時 代的民族英雄。而趙瑜這部作品對人物性格形成挖得很深,寫得很透,人物形象鮮 活生動。在創作上為報告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某些作品之所以顯得蒼白 無力,與這部作品相比,差別在於缺少對人物性格形成背景的關注。第二,作為問 題報告文學,80年代以蘇曉康、賈魯生為代表,也包括趙瑜在內,都有偏激的傾 向。這也並不奇怪,在一定時代條件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某種情緒,完全是可以理 解的。而趙瑜在這部作品中,顯示出成熟作家的氣度,真實感很強,有歷史,有深 度。我個人對馬家軍兵變並不感興趣,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這部作品所提供的世紀 末諸色人等在新舊體制交替中,性格的相互碰撞,這是讓我興奮的。實際上它反映 了我們社會在世紀末經過改革開放20年所形成的現實狀況。第三,這部作品文學 性很強。90年代以後,有一類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作品越來越像社會學家的東西, 不像文學家的東西。今天我們發表《馬家軍調查》,其中一個意圖就是要把這個路 子修正過來。我們的事業畢竟是文學事業,我們發作品,畢竟要在文學性上考慮得 多一些,不能發像社會學家的調查報告或學術專著之類的東西,雖然這類作品有時 也有一定的文學性。從以上幾點,我認為這部作品非常好。當然會不會發生問題, 現在很難說。儘管這部作品這樣客觀地對事實進行評述,但會不會在哪一方面讓某 些人覺得心裡不舒服,我們確實有所顧慮。但如果因為有顧慮就不做,文學將永遠 沒出息。
李炳銀(評論家)說:我是較早接觸這部作品的讀者之一。我以為趙瑜完成的是 一個重要的和有意義的題材。這些年來,寫馬家軍的作品很多,但大都停留在表層, 停在外在現象的紀實上。另外還有大量的獵奇性、新聞性的報告文學作品,而真正 嚴肅地研究、深入地描寫馬家軍的,當推趙瑜這部作品,作者的心態較穩定,既不 存在看到馬家軍的成績就熱血沸騰,以情緒化的內容替代理性;又看到其不足。它 充分肯定了馬家軍的始始作俑馬俊仁的超常之處和他創造的奇蹟,又深層次地表現 了這位從鄉村走出來的田徑教練在文化上、觀念上、行為方式上的局限。它寫出了 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英雄馬俊仁。馬俊仁的精明、狡黠、執著性格,全被趙瑜抓 住並給予如實描寫,使真實的人有了文學的典型性力量和作用。這部作品在寫到遼 寧體委改革的幾位核心人物時,也對他們推進體育改革,發展遼寧體育的歷史作用 進行了客觀的報告。總之,作者在評價人、事方面,能夠歷史的、冷靜的看待,以 前的情緒化的東西少了。
李炳銀談到此,楊志廣(《中國作家》一編室主任)插話說:這部作品從文學性 上來講,不是一部單純報告事件過程的東西,尤其是刻畫人物方面,起碼不輸給時 下的任何一部小說。
劉茵(《中華文學選刊》副主編)頗有感觸地說:這部作品3年前趙瑜拿給我看, 當時已感到它是一部不同凡響之作。80年代,趙瑜是報告文學作家群中活躍的一 員,他的報告文學《強國夢》、《兵敗漢城》曾引起很大反響。整整十年之後,趙 瑜又奉獻創新的力作《馬家軍調查>,令人高興。在趙瑜之前,體育文學大都是冠 軍文學,而趙瑜思考的是冠軍背後、金牌背後的東西,非常關注社會現實,敢於觸 及矛盾。馬俊仁、王軍霞、曲雲霞、崔大林、閆福君等人都是體壇風雲人物,他們 取得的成績、為國家爭得的榮譽引起世人矚目;而馬家軍的挫折、起伏也引起人們 極大的關注與思考,這是報告文學的極好題材。早在4年前趙瑜就把目光投向謎一 樣的馬家軍。在進行了深入採訪後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馬家軍調查》,這顯示了 趙瑜的敏銳與責任感。他不是獵奇,不是譁眾取寵,而是以求實的態度既熱情地贊 揚了馬俊仁對民族體育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又懷著良好的願望通過馬家軍思考著 國民素質問題,也意圖更深刻地從社會意義上、文化意義上來表現人,這種思考與 探索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劉茵說馬俊仁是體壇硬漢,趙瑜是文壇硬漢,硬漢寫硬漢, 讀者看到的將會是精彩的作品。她希望人們對趙瑜懷有的期待,對報告文學懷有的 期待,能在《馬家軍調查》中得到滿足。最後,劉茵強調了這部報告文學的批判性。
她認為報告文學應向讀者展示更多的東西,報告文學絕不應存在"無衝突"。
李炳銀就"更多的東西"介紹說,趙瑜為寫這部作品,在東北住了幾個月,文 中材料都是第一手的。許多細節都有非常充分的依據。作家就是要深入到事件當中 去,不單要取得"這"方面的材料,"那"方面的材料更要取得。這樣才能做到冷 靜、客觀。趙瑜紮實、深入的採訪活動,為這部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建立在 這基礎之上的理性精神更使作品顯得厚重深刻。
討論會雖然是小範圍的,參加的人不過七八人,但進行至此,發言愈趨熱烈。
蕭立軍從編輯的角度,對《馬家軍調查》進行了分析和評價。他說:這部稿子 給我很大的振奮,第一是英雄人物該怎樣寫。過去寫英雄,很少寫到英雄的灰色部 分,馬俊仁雖然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馬俊仁及馬家軍仍是我們這個時 代的民族英雄。而趙瑜這部作品對人物性格形成挖得很深,寫得很透,人物形象鮮 活生動。在創作上為報告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某些作品之所以顯得蒼白 無力,與這部作品相比,差別在於缺少對人物性格形成背景的關注。第二,作為問 題報告文學,80年代以蘇曉康、賈魯生為代表,也包括趙瑜在內,都有偏激的傾 向。這也並不奇怪,在一定時代條件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某種情緒,完全是可以理 解的。而趙瑜在這部作品中,顯示出成熟作家的氣度,真實感很強,有歷史,有深 度。我個人對馬家軍兵變並不感興趣,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這部作品所提供的世紀 末諸色人等在新舊體制交替中,性格的相互碰撞,這是讓我興奮的。實際上它反映 了我們社會在世紀末經過改革開放20年所形成的現實狀況。第三,這部作品文學 性很強。90年代以後,有一類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作品越來越像社會學家的東西, 不像文學家的東西。今天我們發表《馬家軍調查》,其中一個意圖就是要把這個路 子修正過來。我們的事業畢竟是文學事業,我們發作品,畢竟要在文學性上考慮得 多一些,不能發像社會學家的調查報告或學術專著之類的東西,雖然這類作品有時 也有一定的文學性。從以上幾點,我認為這部作品非常好。當然會不會發生問題, 現在很難說。儘管這部作品這樣客觀地對事實進行評述,但會不會在哪一方面讓某 些人覺得心裡不舒服,我們確實有所顧慮。但如果因為有顧慮就不做,文學將永遠 沒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