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元璋和以往的帝王不同,他出身社會底層,在以前那些浪蕩漂泊的日子裡,朱元璋見過眾多州、縣官吏魚肉百姓、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和漠視人間疾苦的事情,如今登上了萬歲爺的寶座,他首先要嚴立法禁,對官吏貪污蠹害百姓的事情,決不寬恕,他極力主張“立國之初,當先正綱紀”,用重典懲治奸頑之人。朱元璋對他親自指定的法律,帶頭執行,甚至將“剝皮實草”的酷刑用在了公、侯一級官吏的身上。朱元璋為了將監察貪污腐敗的權利推行到民間,他還立法規定,普通老百姓可以將貪官污吏綁縛起來押到京師治罪,而且各地關卡都要放行,不得阻擋,若有阻擋者,一律處死,情節嚴重的要誅其九族。可是,朱元璋嚴法懲治貪官的良好初衷,卻因為量刑過重,而演變成了一場全社會的浩劫,因連坐慘遭殺戮的蒙冤者人數眾多。

  明朝剛剛建立,當初跟隨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些功臣集團在朝廷上勢力龐大,威信很高,而朱元璋生性多疑,十分忌憚這股力量,處處防範功臣,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朱元璋是濠州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徐達、李善長、湯和、胡惟庸等人都來自濠州及其附近地區即淮西一帶,朱元璋的這些老鄉在朝堂上形成了龐大的勢力集團,也就是淮西集團,他們居功自傲,在朝政上為所欲為,極力排擠非淮西籍的王公大臣,而作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不但沒有安撫群臣,制止他們互相爭鬥,反而坐山觀虎鬥,肆意放任這兩股勢力的內鬥。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儒,以詩詞歌賦見長,官至翰林學士,並主持編修了《元史》,他也曾經做過諸王子的老師,但是卻因為他的孫子宋慎的牽連被朱元璋下了大獄,定了連坐死罪,幸得馬皇后的解救,才被免死流放到四川茂州,在全家被放逐的途中,身染重病,客死夔州。

  另外,朱元璋為了維護和強化他的皇權而採取文字專制手段,不少的知識分子因此而喪命,在打江山的時候,朱元璋禮賢下士,所以在他的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傑出的文人,為大明江山的建立屢出奇謀,屢建奇功,使得朱元璋才在元末群雄割據混亂的時局中翦滅群雄脫穎而出,然而,此時的他已經不再需要這些文人騷客了,他便開始對這些功臣殘酷迫害,大興文字獄,他總是望文生義,對大臣上書的奏章任意的曲解,一旦生疑,就寧可信其有,而絕不不信其無,直殺的天下讀書人膽戰心驚,不知所措。

  來自青州的常遇秋雖然早就已經被淮西集團視為自己人,但是常遇秋非常悲傷,他不願意與淮西集團同流合污去陷害其他忠誠良將,但同時他也不願意與非淮西集團吭壑一器,因為他和他的幾位兄弟認為打天下就是為了盡他們畢生之力去拯救全天下被腐敗的元朝凌辱下的兄弟姐妹們,而且他們也成功地實現了這個願望,現在老百姓已然不再遭受戰亂之苦,過的也挺富裕,但是廟堂上下卻明爭暗鬥,爭奪權力,不惜使用對元軍作戰時都不曾用過的惡毒詭計,在過了幾年這樣的生活後,他們決定放棄一切皇帝賜與他們的權力,退出朝廷去偏遠的山野小鎮去過安逸的生活。

  但是,這十位弟兄想也沒有想過,他們中的哪一個會先其他人而去,更沒有想到先撒手人寰的竟是曾經帶領他們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常遇秋,幾位兄弟悲痛欲絕,常有河都哭得昏死過好幾回,但是被搶救過來後依然繼續慟哭哀嚎,常遇秋的大哥常知秋也是悲傷不已,他萬萬沒有想到比自己小十歲的常遇秋會先他而去,這位老哥哥由於氣急傷身也一下子臥床不起,常遇秋的死使得原本挺好的一個大家庭突然失去了支柱,不知所措,帥府上下亂作一團,還是大哥杜文亮老成持重把整個帥府的重擔全扛到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他和其餘八位兄弟商量:“弟兄們,二弟的突然仙逝我也是萬分悲痛,但是作為和常遇秋曾經拜過把子的弟兄,我們可不能袖手旁觀,只顧著悲傷難過,我們要強忍住眼淚,打起精神把二弟的身後事料理好,讓他風風光光的大葬。”

  “放心吧,大哥,我們都聽您的,您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做。”常飛龍眼含熱淚地說道。

  “是啊,大哥,您現在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就全憑您決斷做主吧。”周名也兩眼通紅地說道。

  “好吧,誰讓我是你們大哥呢,我就把這管家的重任挑起來。”然後對常遇秋的髮妻陸小鳳和一雙兒女說道,“弟妹,你看怎麼樣?交給我你放心嗎?”

  “大哥,您看您說的這是什麼話?我還能不放心您嗎?你是常遇秋的大哥,當然就是我的大哥,孩子們的大伯,把他的身後事交給您處理,我們也還是求之不得,怎麼還能不放心呢?一切就有您做主吧。”陸小鳳完全同意杜文亮來掌管一切是喪事辦理事宜。

  “謝謝弟妹的信任。”然後對大夥說,“現在就立刻向皇帝和各位臣工通稟二弟的死訊吧。”

  坐在金鑾殿上的朱元璋聽說常遇秋突然暴病而亡,他猶如晴天一個霹靂一般,當時就呆若木雞,一言不發,身旁的太監輕輕對朱元璋說道:“皇上,報喪的人在下面還等著您的回話呢。”

  “噢。”朱元璋這才回過神來,剛才他想起了:當年常遇秋從長沙城西山的山洞裡面將自己解救出來;當年陳友諒攜大兵攻打洪都,當時無兵可派,又是常遇秋率領湖北境內的大軍解了洪都之圍,殺退了陳友諒;接著舉整個湖北之兵歸順了自己,心甘情願地給自己當馬前卒,為自己打下了大明江山,而現在這樣的大功臣卻不幸暴病而亡,雖然自己從心裡忌憚朝堂上的功臣集團,也曾經想過怎麼樣剝奪了常遇秋左都督府的軍權,但是現在一切都不用去做了,常遇秋已經魂歸故里了,這時他聽到身旁太監的提醒,他也很是傷感地對來報喪的常遇秋的兒子說道,“朕,朕的心裡甚是悲痛啊,你父他是什麼時候去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