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陸遜雖然少年得意,卻也知道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的道理,至少眼前呂蒙與他是盟友,於是他客氣的對呂蒙說:“呂公,眼前的敵城雖然看來無人守衛,又是四門大開,但恐怕其中另有玄機,呂公也曾見識過程玉的狡詐,眼前的淮南重地就算他不以眾兵扼守,也定然有能人坐鎮,我怕一旦貿然攻城,中了敵人的埋伏。”
呂蒙勸說陸遜進城只是以他一貫的冒險軍事主義作出的結論,可是以他現在的謀略,又怎麼感覺不到對面有問題,可是要江東軍在一點跡象也沒有的情況下,放棄對廬江的進攻,未免有些不甘心。
他們這邊正在猶豫,突然敞開的城門中一人竟然迎了出來,不過此人並不是在馬上,而是一路步行來到江東軍的面前,遙遙喊道:“廬江尉朱然拜見大都督,知大都督協雷霆之勢而來,受廬江軍民所託,特來向大都督請降。”
陸遜有些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些年來似乎還沒有聽到過徐州治下的哪些地方曾經不戰而降呢,就算廬江這裡曾經是東吳的屬地,就算這個朱然以前曾經在江東遊學,與江東眾人的關係都比較不錯,就算自己軍力強大,可是這千載難逢的事情沒有理由就被自己碰到了吧?還是這裡面有徐州軍的陰謀。
按照自己對程玉的一貫了解,還是這裡有陰謀的機會比較大,可是能就因為這一點點未知的危險就放棄了這樣一個進攻廬江的大好機會嗎?
陸遜這裡還在懷疑,那邊的朱然已經在催促:“城中百姓已經在翹首盼望大都督到來,特讓下官出城迎接,請大都督帶領人馬接收廬江。”說吧,讓到城門一邊,恭恭敬敬的側身而立,只等陸遜等人入城。
第四十五章 他人決斷 第三節:疑兵陷甘寧
陸遜腦中轉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個陷阱,可是隨即又被自己推翻這種可能性,如果徐州軍有足夠的兵力又何必要在城門這裡搞花樣,大可以直接設伏。
但如果眼前的敵人是真的要投降的說法,陸遜還是不相信,徐州軍的可怕並不僅僅表現上戰鬥力可怕上,更為可怕的就是徐州軍向來少有投降的士兵出現,當然少並不代表沒有,可是僅僅一個少字,就讓天下各路豪傑畏之如虎,要說能夠迫降某一地,不是經過一番苦戰消滅大部分有生力量以後,還真是罕見,這個朱然自己也曾經有過耳聞,當年他在江東遊學的時候,曾經有人將他推薦給孫策,不過孫策幾次派人請他,卻都沒有到,最後還是回到徐州軍的土地上做了官,要說主公的魅力超過乃兄,也就是自己這些親信在吹而已,連孫策當年都不能收羅到帳下的人物,今天會這麼輕易就不戰而降嗎?
這邊陸遜還沒有作出決定究竟是冒不冒這個險,身邊的眾將已經亂鬨鬨吵成一團,這一下吳軍中竟然第一次沒有派系之分,無論是血氣型的將官還是謹慎型的將官都是莫衷一是,最低級的認為眼下的敵人是真心想要投降;而稍微高明一點的這認為眼下的敵人這麼輕易的就說出投降兩個字來,一定還有陰謀在裡面,很有可能是一個陷阱,不應輕易的相信;而這裡還有人會想的更多,懷疑城內的敵人是不是因為兵力少,怕守不住城池,因此在這裡故布疑陣,想以此來阻嚇江東軍,將他們拖在這裡,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就迫使他們撤軍。
此時的陸遜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幾乎從他懂事以來,就沒有遇到過這樣一見讓他沒有把握的事情,可現在自己正是這裡的最高統帥,必須作出一個決定,而且要對這個決定負責。
在茫然無助的時候,陸遜突然間想起了呂蒙,剛才他似乎是說要進攻城池的,現在的他還可以這麼肯定嗎?聽聽他的意見也好,畢竟現在自己不需要聽人給自己講解各種可能性,而是要一個確確實實可以把握的行動指南。
見陸遜用求助的眼神望向自己,呂蒙已經可以知道他心中的想法,但是他何嘗不是陷入了迷茫之中,如果剛才大開城門無聲無息非常像是敵人的疑兵之計,那麼現在朱然出現以後,疑兵之計的味道變得更加濃烈,只是現在似乎濃烈的有些過了頭,看起來又不那麼真實,似乎又隱藏了其他的東西在裡面,難道程玉真的就將主力都派到了這裡嗎?
呂蒙最後還是在瞬間痛苦的作出了決定:“大都督,眼前的情勢十分可疑,不可輕舉妄動,我看我們先退回一段距離,安下營寨,等探聽清楚城內的情況再做決斷吧。”
雖然呂蒙痛苦的作出了自己的決斷,陸遜倒是變得一陣輕鬆,總算有一個值得自己信賴的人說出意見,那麼就按照他的意思半吧,他這裡正要下令撤退,一個聲音阻止了他:“不可,我們怎可因為還沒有見到的敵人就前功盡棄?”
在江東軍中,有著豪放性格的人本來就不多,而在這種場合下能夠說得上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就算不看,陸遜也知道說話的人應該是甘寧,只見甘寧搶在陸遜之前對他們說:“大都督,用兵之道,並沒有完全之策,如果不去嘗試,又怎麼能知道結果呢?眼下我軍深入敵經,多待一刻就會多一分危險,眼下的情況雖然不明,但以我看來,多半是敵人在虛張聲勢,怎麼可以輕易就錯過這樣好的機會,不如這樣,大都督給我數百人馬,先行殺進城去,大都督在後面接應,如果沒有什麼危險,自然城池唾手可得,如果遇到危險,大都督再領兵撤離不遲。”
呂蒙勸說陸遜進城只是以他一貫的冒險軍事主義作出的結論,可是以他現在的謀略,又怎麼感覺不到對面有問題,可是要江東軍在一點跡象也沒有的情況下,放棄對廬江的進攻,未免有些不甘心。
他們這邊正在猶豫,突然敞開的城門中一人竟然迎了出來,不過此人並不是在馬上,而是一路步行來到江東軍的面前,遙遙喊道:“廬江尉朱然拜見大都督,知大都督協雷霆之勢而來,受廬江軍民所託,特來向大都督請降。”
陸遜有些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些年來似乎還沒有聽到過徐州治下的哪些地方曾經不戰而降呢,就算廬江這裡曾經是東吳的屬地,就算這個朱然以前曾經在江東遊學,與江東眾人的關係都比較不錯,就算自己軍力強大,可是這千載難逢的事情沒有理由就被自己碰到了吧?還是這裡面有徐州軍的陰謀。
按照自己對程玉的一貫了解,還是這裡有陰謀的機會比較大,可是能就因為這一點點未知的危險就放棄了這樣一個進攻廬江的大好機會嗎?
陸遜這裡還在懷疑,那邊的朱然已經在催促:“城中百姓已經在翹首盼望大都督到來,特讓下官出城迎接,請大都督帶領人馬接收廬江。”說吧,讓到城門一邊,恭恭敬敬的側身而立,只等陸遜等人入城。
第四十五章 他人決斷 第三節:疑兵陷甘寧
陸遜腦中轉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個陷阱,可是隨即又被自己推翻這種可能性,如果徐州軍有足夠的兵力又何必要在城門這裡搞花樣,大可以直接設伏。
但如果眼前的敵人是真的要投降的說法,陸遜還是不相信,徐州軍的可怕並不僅僅表現上戰鬥力可怕上,更為可怕的就是徐州軍向來少有投降的士兵出現,當然少並不代表沒有,可是僅僅一個少字,就讓天下各路豪傑畏之如虎,要說能夠迫降某一地,不是經過一番苦戰消滅大部分有生力量以後,還真是罕見,這個朱然自己也曾經有過耳聞,當年他在江東遊學的時候,曾經有人將他推薦給孫策,不過孫策幾次派人請他,卻都沒有到,最後還是回到徐州軍的土地上做了官,要說主公的魅力超過乃兄,也就是自己這些親信在吹而已,連孫策當年都不能收羅到帳下的人物,今天會這麼輕易就不戰而降嗎?
這邊陸遜還沒有作出決定究竟是冒不冒這個險,身邊的眾將已經亂鬨鬨吵成一團,這一下吳軍中竟然第一次沒有派系之分,無論是血氣型的將官還是謹慎型的將官都是莫衷一是,最低級的認為眼下的敵人是真心想要投降;而稍微高明一點的這認為眼下的敵人這麼輕易的就說出投降兩個字來,一定還有陰謀在裡面,很有可能是一個陷阱,不應輕易的相信;而這裡還有人會想的更多,懷疑城內的敵人是不是因為兵力少,怕守不住城池,因此在這裡故布疑陣,想以此來阻嚇江東軍,將他們拖在這裡,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就迫使他們撤軍。
此時的陸遜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幾乎從他懂事以來,就沒有遇到過這樣一見讓他沒有把握的事情,可現在自己正是這裡的最高統帥,必須作出一個決定,而且要對這個決定負責。
在茫然無助的時候,陸遜突然間想起了呂蒙,剛才他似乎是說要進攻城池的,現在的他還可以這麼肯定嗎?聽聽他的意見也好,畢竟現在自己不需要聽人給自己講解各種可能性,而是要一個確確實實可以把握的行動指南。
見陸遜用求助的眼神望向自己,呂蒙已經可以知道他心中的想法,但是他何嘗不是陷入了迷茫之中,如果剛才大開城門無聲無息非常像是敵人的疑兵之計,那麼現在朱然出現以後,疑兵之計的味道變得更加濃烈,只是現在似乎濃烈的有些過了頭,看起來又不那麼真實,似乎又隱藏了其他的東西在裡面,難道程玉真的就將主力都派到了這裡嗎?
呂蒙最後還是在瞬間痛苦的作出了決定:“大都督,眼前的情勢十分可疑,不可輕舉妄動,我看我們先退回一段距離,安下營寨,等探聽清楚城內的情況再做決斷吧。”
雖然呂蒙痛苦的作出了自己的決斷,陸遜倒是變得一陣輕鬆,總算有一個值得自己信賴的人說出意見,那麼就按照他的意思半吧,他這裡正要下令撤退,一個聲音阻止了他:“不可,我們怎可因為還沒有見到的敵人就前功盡棄?”
在江東軍中,有著豪放性格的人本來就不多,而在這種場合下能夠說得上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就算不看,陸遜也知道說話的人應該是甘寧,只見甘寧搶在陸遜之前對他們說:“大都督,用兵之道,並沒有完全之策,如果不去嘗試,又怎麼能知道結果呢?眼下我軍深入敵經,多待一刻就會多一分危險,眼下的情況雖然不明,但以我看來,多半是敵人在虛張聲勢,怎麼可以輕易就錯過這樣好的機會,不如這樣,大都督給我數百人馬,先行殺進城去,大都督在後面接應,如果沒有什麼危險,自然城池唾手可得,如果遇到危險,大都督再領兵撤離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