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獨秀見楊慶余來了,十分高興,留他用飯。

  陳獨秀問:“祖父書稿都是些什麼內容?”“有《楊魯承先生談〈皇清經解〉》,這便是先生買的那一本,還有《群經大義》、《楊氏扈林》、《龍溪日記》等。

  聽說鶴山坪夏天涼快,陳獨秀和潘蘭珍決定去住一陣,好則多住,不好則少住。

  這裡敵機太吵,而且,潘蘭珍和鄧太太不和。

  家在鶴山坪的施懷清校長聽說陳獨秀要去整理楊家舊書,邀請陳獨秀夫婦住到他家——施家大院。

  陳獨秀想,給楊家整理舊書之餘,還可以寫自己的東西。

  汪孟鄒來信勸自己完成自傳。

  去年3月7日,汪孟鄒在《實庵自傳刊者詞》中說,“現在陳獨秀先生正在完成其自傳的全部,並已允許續成各章歸我們刊印單行本,這當是讀者所樂聞的。

  但陳獨秀準備寫完《小學識字教本》後再寫自傳。

  他寫《小學識字教本》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習者知其所以然。

  詮釋文字的來龍去脈,陳獨秀運用了許多新興學科知識,克服了古人的局限。

  7月,幾個挑夫隨著陳獨秀、潘蘭珍兩頂滑竿,走了20里地到了鶴山坪。

  陳獨秀住在施家大院,每隔幾日,到楊魯承舊居翻翻書稿,楊魯承舊居又叫石牆院,離施家大院兩里地,沒有大路,不通車輛,但走石板路,來去很方便。

  初來乍到,陳獨秀感覺很好,敵機的聲音很少聽得到,也少了許多來往應酬。

  陳獨秀每月有北大資助,交給施家作伙食費。

  後來,九中的何之瑜、兒子陳松年以及鄧仲純等人常來看陳獨秀,潘蘭珍就自己生火做飯。

  鄧仲純來時,身上總背上一個藥箱,順便為陳獨秀看病。

  何之瑜在羅漢出事後,代表北大同學會照顧陳獨秀。

  住了一陣,楊慶余邀請陳獨秀住到他家來,陳獨秀也嫌施家小孩子多,便答應了。

  進石牆院,主建築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大瓦房,拾3級磚砌台階而上,是寬闊的過廳,兩邊是偏房。

  左邊有一折門對著過廳,是陳獨秀和潘蘭珍的臥室。

  對著院子的窗子上有八九根窗格欞,中間一根橫檔。

  房屋很高大,在大窗子上面還有一個小天窗。

  屋頂沒有天花板。

  楊家另給陳獨秀夫婦讓出一間書屋,是7間正房中東邊的第二間,20平方米,南牆有窗戶。

  這間房子是楊二太太彭氏住的,陳獨秀來了,彭氏讓了出來。

  陳獨秀住宅的東頭一間是楊家的灶房,陳獨秀和潘蘭珍的灶房安在進門處。

  楊魯承家藏書很多,陳獨秀開始靜下心來整理楊魯承的遺著。

  潘蘭珍做家務之餘,新開了一塊菜地,兩人各得其所。

  一次,陳獨秀夫婦上江津縣城,鄧氏叔侄邀請他倆到大什宇菜館吃飯。

  鄧燮康問:“怎麼樣?”陳獨秀知道問整理楊氏遺稿事,說:“我花了兩天時間,反覆看了幾遍,寫得不錯,有價值。

  鄧燮康說:“章太炎不欣賞楊魯承的東西。

  有一次楊魯承聽說章太炎到了四川,便帶著《楊魯承先生談〈皇清經解〉》去見章太炎,章太炎先生在楊氏書稿後寫了“雜亂無章”4個字。

  楊魯承十分惱怒,沒有多坐就走了。

  陳獨秀哈哈大笑,說:“雜亂無章沒有關係,只要稍加整理,就會有理有章了。

  章太炎很小氣,想不到給人家看稿也這么小氣。

  陳獨秀想起章太炎在日本借錢給人要本息的事。

  回到鶴山坪,陳獨秀繼續整理楊魯承書稿,慢慢的就沒有興趣了。

  一次,龔燦賓縣長來鶴山坪見陳獨秀,談起楊魯承書稿的事,陳獨秀說:“開始看還不錯,看多了,就不對胃口了。

  鶴山坪石牆院(2)

  陳獨秀認為,楊老先生對群經的創見不如四川的廖李年,對諸子的闡述,不如胡適之。

  獨居山村,陳獨秀常寫詩贈給朋友,排遣孤獨的心情。

  一夜秋雨後。

  陳獨秀吟《自鶴山坪寄懷江津諸友》詩:“竟夜驚秋雨,山居憶故人。

  干戈今滿地,何處著孤身。

  久病心初靜,論交老更肫。

  與君共日月,起坐待朝暾。

  陳獨秀還書自贈方孝遠小詩給葛康俞:“何處鄉關感亂離,蜀江如幾好棲遲。

  相逢鬚髮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

  楊鵬升妻子和平女士來信索要詩,陳獨秀寫詩:“前年初識楊夫子,過訪偕君昨日情。

  寂寞胭脂坪上月,不堪回憶武昌城。

  1937年年底,陳獨秀到武漢時,和武漢警備司令部少將銜參謀兼武漢防空司令部籌備辦公署主任楊鵬升認識,故有“前年初識楊夫子”和“不堪回憶武昌城”句。

  在德感場練習書法的葛康素寫信向陳獨秀請教書法,陳獨秀回信談書法三事:“一、作隸宜勤學古,始能免俗;疏處可容走馬,密處不使通風;二、作書作畫,俱宜疏密相間;三、初學書者,須使粗筆有骨而不臃腫,細筆有肉而不輕,然後筆筆有字而小成矣。

  筆劃拖長宜嚴戒,猶之長槍大戟,非大力者不能使用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