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三是不斷反擊殲敵,改善防禦態勢。蘇軍在史達林格勒防禦戰役中,攻勢行動貫徹始終,戰役反突擊從未間斷,僅方面軍組織的集團軍(或軍)以上規模的反突擊就有12次以上。這些反突擊給德軍的嚴重殺傷消耗,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防禦態勢。
四是加強防空作戰和民兵建設,保障戰役的勝利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防禦戰役中,周密地組織了對空防禦,高射炮兵和殲擊航空兵協同作戰,有效地保障了地面部隊的重大戰役行動。史達林格勒方向軍有比較健全的防空指揮系統,編成內有1個防空軍,下轄9個高射炮兵團、12個獨立高射炮兵營、2個高射機槍營和25個獨立高射機槍連、6列高射裝甲列車、1個殲擊航空兵師以及勤務保障部(分)隊。在遠接近地作戰中,派出2個殲擊航空兵團和11個高射炮兵營負責掩護頓河上橋樑、渡口及附近鐵路線。為使伏爾加河上船隊免遭德軍的空襲,防空軍還專門建立了獨立的高炮群。由於措施得力,在市區爭奪戰中,伏爾加河上的各渡口均得到了高炮群的可靠掩護。據統計,史達林格勒防空軍和2個空軍集團軍一起,在近接近地作戰和市區作戰兩個階段中,分別擊落敵機600餘架和900餘架,從而保障了地面部隊上空的安全。
此外,史達林格勒市和各區均建立了防空司令部,負責對民兵防空隊和居民的防空訓練,構築防空工事及疏散城市人口等。
在防禦戰役中,十分重視民兵建設,充分發揮民眾的作用。史達林格勒州在戰爭開始不久就建立了一個民兵軍。當民兵軍編入正規軍參戰後,又組建了新的民兵步兵師。全州還建立了82個殲擊營和眾多秘密的游擊隊、游擊組。這些民兵部隊和殲擊營經常開赴最危險的地段與正規軍並肩作戰,游擊隊則開赴敵後破壞德軍交通線,襲擊小股德軍,給德軍後方造成嚴重威脅,迫使德軍統帥部不得不把大量兵力調回已占領地區對付游擊隊。據有關資料概算,從1942年夏季起,同游擊隊作戰的德軍占其陸軍總數的10%以上。
三、蔣軍太原城市防禦戰役
(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1948年7月,國民黨軍閻錫山部主力,在晉中戰役中被我人民解放軍殲滅後,其殘部退守太原組織防禦。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0月5日至12月14日,歷時2個月,蔣軍被殲一部,太原東山及城東四大要點失守;戰役第二階段,從1949年4月20日至24日,經4天激戰,守城蔣軍全部被殲,太原獲得解放。是役,蔣軍參戰13萬餘人全部覆滅,其中被俘者8萬餘人。
一、一般情況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平原北部,夾汾河與同蒲路之間,汾河從北向南沿城西流過,雖可徒涉,但仍不失為天然障礙。太原周圍地勢險要,東、北、西三面為雲山山脈拱衛。城東有諸多高地,距城桓17公里有罕山(亦稱東山),高出城桓700餘米,可瞰制全城及其外圍南北地區,是太原的主要屏障。汾河以西有石干峰一線高地,山高谷深、為煤礦區。城南為濕地,對部隊行動有一定影響。城周圍有環形鐵路相通。城南武宿、王村,城北新城各有一機場,是蔣軍獲取外援的主要途徑。
閻錫山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在太原周圍構築城防永備工事。抗戰勝利後,留用和收編了日軍3000多人為軍事顧問,強迫民工增修和加固工事,經過長期經營,使太原形成了所謂的“百里防線”、“火海地區”和“碉堡城”。蔣介石為了保住太原,從西安空運第30軍軍部、第27師等共1.1萬人增強防禦。閻錫山強抓工人、學生、店員等補入軍隊,恢復和重建了5個軍部、9個師(總隊),經過2個月整補,使兵力達到17個步兵師、3個特種兵師、23個保安團、直屬團、民衛軍等,共計10萬餘人。
我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等部逼近太原後,迅速對其達成戰役合圍,爾後就地轉入休整。進行了城市攻堅戰和村落攻堅戰訓練,開展了“三查”和組織紀律教育,儲備了充足的糧彈,確定了戰役方針、作戰步驟和攻擊部署。此時,我軍兵力計8萬餘人。戰役擬於10月18日開始,爭取3個月內結束。
二、雙方企圖及部署
(一)蔣軍防禦企圖和準備
蔣介石和閻錫山憑藉太原堅固的築城工事、有利的地形,優勢的兵力、裝備,以及能夠生產自給的工業條件,企圖與我軍決戰於外圍地區;以面守太原。在這一防禦企圖下,進行了周密地部署和準備,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防禦體系。
太原城防分為中心防區和外圍防區。中心防禦地區由太原城及其附近有利地形構成,劃分為24個城區和5個特別城區(每個城區為一個要點或扼守點)。綏靖公署位於市中心,是核心特別城區。(見圖1)。外圍防禦地區分為東、南、西、北4個區。防禦前沿在周家山、罕山、小店、石干峰之線,周邊長約300華里,縱深達30~50華里(見圖2)。
太原守軍以城東北為主要防禦方向。中心防禦地區部署了機甲、特務、憲兵3個團,其餘兵力全部部署於外圍。其中:東區為暫8、9總隊及6個保安團,南區為第72、73師,暫44師及3個保安團,西區為第69、70師,工兵師及2個保安團,北區為第46、71師,暫39師及9個保安團。總預備隊為第27、40、45、49、66、68師和第10總隊共7個師。均部署於城郊。19個炮兵群分別配置在各區。
四是加強防空作戰和民兵建設,保障戰役的勝利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防禦戰役中,周密地組織了對空防禦,高射炮兵和殲擊航空兵協同作戰,有效地保障了地面部隊的重大戰役行動。史達林格勒方向軍有比較健全的防空指揮系統,編成內有1個防空軍,下轄9個高射炮兵團、12個獨立高射炮兵營、2個高射機槍營和25個獨立高射機槍連、6列高射裝甲列車、1個殲擊航空兵師以及勤務保障部(分)隊。在遠接近地作戰中,派出2個殲擊航空兵團和11個高射炮兵營負責掩護頓河上橋樑、渡口及附近鐵路線。為使伏爾加河上船隊免遭德軍的空襲,防空軍還專門建立了獨立的高炮群。由於措施得力,在市區爭奪戰中,伏爾加河上的各渡口均得到了高炮群的可靠掩護。據統計,史達林格勒防空軍和2個空軍集團軍一起,在近接近地作戰和市區作戰兩個階段中,分別擊落敵機600餘架和900餘架,從而保障了地面部隊上空的安全。
此外,史達林格勒市和各區均建立了防空司令部,負責對民兵防空隊和居民的防空訓練,構築防空工事及疏散城市人口等。
在防禦戰役中,十分重視民兵建設,充分發揮民眾的作用。史達林格勒州在戰爭開始不久就建立了一個民兵軍。當民兵軍編入正規軍參戰後,又組建了新的民兵步兵師。全州還建立了82個殲擊營和眾多秘密的游擊隊、游擊組。這些民兵部隊和殲擊營經常開赴最危險的地段與正規軍並肩作戰,游擊隊則開赴敵後破壞德軍交通線,襲擊小股德軍,給德軍後方造成嚴重威脅,迫使德軍統帥部不得不把大量兵力調回已占領地區對付游擊隊。據有關資料概算,從1942年夏季起,同游擊隊作戰的德軍占其陸軍總數的10%以上。
三、蔣軍太原城市防禦戰役
(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1948年7月,國民黨軍閻錫山部主力,在晉中戰役中被我人民解放軍殲滅後,其殘部退守太原組織防禦。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0月5日至12月14日,歷時2個月,蔣軍被殲一部,太原東山及城東四大要點失守;戰役第二階段,從1949年4月20日至24日,經4天激戰,守城蔣軍全部被殲,太原獲得解放。是役,蔣軍參戰13萬餘人全部覆滅,其中被俘者8萬餘人。
一、一般情況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平原北部,夾汾河與同蒲路之間,汾河從北向南沿城西流過,雖可徒涉,但仍不失為天然障礙。太原周圍地勢險要,東、北、西三面為雲山山脈拱衛。城東有諸多高地,距城桓17公里有罕山(亦稱東山),高出城桓700餘米,可瞰制全城及其外圍南北地區,是太原的主要屏障。汾河以西有石干峰一線高地,山高谷深、為煤礦區。城南為濕地,對部隊行動有一定影響。城周圍有環形鐵路相通。城南武宿、王村,城北新城各有一機場,是蔣軍獲取外援的主要途徑。
閻錫山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在太原周圍構築城防永備工事。抗戰勝利後,留用和收編了日軍3000多人為軍事顧問,強迫民工增修和加固工事,經過長期經營,使太原形成了所謂的“百里防線”、“火海地區”和“碉堡城”。蔣介石為了保住太原,從西安空運第30軍軍部、第27師等共1.1萬人增強防禦。閻錫山強抓工人、學生、店員等補入軍隊,恢復和重建了5個軍部、9個師(總隊),經過2個月整補,使兵力達到17個步兵師、3個特種兵師、23個保安團、直屬團、民衛軍等,共計10萬餘人。
我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等部逼近太原後,迅速對其達成戰役合圍,爾後就地轉入休整。進行了城市攻堅戰和村落攻堅戰訓練,開展了“三查”和組織紀律教育,儲備了充足的糧彈,確定了戰役方針、作戰步驟和攻擊部署。此時,我軍兵力計8萬餘人。戰役擬於10月18日開始,爭取3個月內結束。
二、雙方企圖及部署
(一)蔣軍防禦企圖和準備
蔣介石和閻錫山憑藉太原堅固的築城工事、有利的地形,優勢的兵力、裝備,以及能夠生產自給的工業條件,企圖與我軍決戰於外圍地區;以面守太原。在這一防禦企圖下,進行了周密地部署和準備,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防禦體系。
太原城防分為中心防區和外圍防區。中心防禦地區由太原城及其附近有利地形構成,劃分為24個城區和5個特別城區(每個城區為一個要點或扼守點)。綏靖公署位於市中心,是核心特別城區。(見圖1)。外圍防禦地區分為東、南、西、北4個區。防禦前沿在周家山、罕山、小店、石干峰之線,周邊長約300華里,縱深達30~50華里(見圖2)。
太原守軍以城東北為主要防禦方向。中心防禦地區部署了機甲、特務、憲兵3個團,其餘兵力全部部署於外圍。其中:東區為暫8、9總隊及6個保安團,南區為第72、73師,暫44師及3個保安團,西區為第69、70師,工兵師及2個保安團,北區為第46、71師,暫39師及9個保安團。總預備隊為第27、40、45、49、66、68師和第10總隊共7個師。均部署於城郊。19個炮兵群分別配置在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