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魏徵也不客氣,鑿鑿而言道:“陛下,夷狄化外之人,素來不習王化,不知禮儀,不能以常理度之。臣遍覽諸史,其人弱則請服來朝,強則叛亂犯邊,桀驁狡詐,絕難馴服。如今陰山一役,降者十萬餘眾,如悉數遷入內地,則數十年間,繁衍生息,人數將倍之。其人彪悍,久而久之必為朝廷腹心之患。晉初年,諸胡與國人雜居中國,郭欽、江統皆勸晉武帝將其驅出塞外,武帝不從,二十年後,伊洛之地,竟成胡人牧馬放羊之地。陛下,五胡亂華殷鑑不遠,大唐不可重蹈覆轍!”

  李世民坐在御座之上,聽了魏徵的諫言,笑著道:“溫卿,玄成指你誤國,你怎麼說?”

  溫彥博不慌不忙地拱了拱手,道:“須知王者之於萬物,就如上蒼之於世間,天覆地載,靡有所遺。今突厥窮途末路,舉族來歸,我若拒而不納,猶如上蒼捨棄萬民,其心何忍,化外諸族,又當如何看待我大唐?若是突厥能在中國生業安居,以為效仿,則四方之夷,不發大兵亦可平也。聖人云有教無類,難道教化還要有華夷之分麼?對於突厥,將其從瀕死絕境救出,教給他們禮儀和謀生的技能,若干年後,這些人便都是地地道道的大唐百姓。對其部落首領,遴選忠心者入京宿衛,以示恩寵信任,使之畏威懷德,何後患之有?”

  魏徵冷冷哼了一聲:“溫相此言,幾近於宋襄公,溫相以仁心待夷狄,只怕日後反受夷狄之害!”

  溫彥博笑了笑:“溫某在定襄喝過兩年羊奶,飽受風霜之苦,尚且不拒夷狄,魏大人居於長安,怎麼反而如此畏首畏尾?”

  魏徵正色道:“魏徵不才忝居帝側,凡事皆以社稷為本,大唐初立,百廢待舉,如今立論定策,首倡實際,仁義雖美,可待後世行之,此刻孜孜以求,無異於空談誤國!”

  見溫彥博還要反駁,李世民笑道:“罷了罷了,王道霸道,皆是治國之道,朝堂之上,諸卿各持己見,說到底都是為了國家社稷,此時不急,大可從長計議。傳敕下去,頡利雖是夷狄之君,亦是一方之主,囚在京師,飲食起居,不可慢待了……”

  第十節

  更新時間 2007-01-27 11:54:18字數 3184

  第 十 節

  貞觀四年八月初四日,原魏國公、司空、太子太師、尚書左僕射裴寂薨,這位在武德年間權勢煊赫一時的“玄真相國”晚景淒涼,人生的最後幾個年頭裡被貞觀皇帝貶斥得灰頭土臉,先是罷司空職銜,緊接著因沙門法雅一案遭黜,罷太子太師銜,爵位降為郡公,出收外郡。貞觀四年初有人控其謀反,皇帝下敕嚴加斥責,命其回京待罪。恰與此時,裴寂的老對頭,原門下納言劉文靜案宣告平反昭雪,這兩件事情,預示著皇位已然穩固的貞觀皇帝開始向武德年間的舊臣下手了。可憐裴寂為相十載,此刻朝中竟無一人肯為其說話,憂懼交加之下,這位武德名相終於病發不治。他的死訊傳來,皇帝一反常態表示哀悼之意,下旨赦免其罪,復其國公爵位,只是人已經死了,再做這些未免有些惺惺作態之嫌。九月,太上皇李淵頒敕布告中外,正式讓出太極宮大內,遷往大安宮居住(即原先的宏義宮)。原本武德年間為秦王修造的養老之所,到頭來反倒成為了武德皇帝自己的養老之所,此敕一下,朝野議論紛紛,均道朝中又將有大變局。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貞觀皇帝不顧群臣反對,於十月初一正式下敕在長安城北修造大明宮,以為太上皇安居之所。

  十月初四,上敕秘書監參預朝政魏徵檢校侍中,正式入閣拜相,同日,御史大夫參預朝政蕭瑀除參預朝政。至此,內廷三省及政事堂人事更替宣告完成。朝堂之上,尚書省左僕射房玄齡、右僕射李靖,中書省溫彥博、杜淹檢校中書令,門下省王珪守侍中、魏徵檢校侍中;戴胄以尚書左丞戶部尚書參預朝政,侯君集以兵部尚書參預朝政,大大小小八名宰相組成了大唐貞觀政府。

  與此同時,還有兩道人命敕便顯得不那麼顯眼了,十月初五,尚書省敕剛剛由荊州刺史任上調回京還不到一年的秘書少監岑文本轉任中書侍郎,殿中侍御史馬周越級超擢中書舍人。

  長安城內三公九卿比比皆是,三品以上大員也不可勝數,中書舍人是五品官,說起來也算不得多麼了不起的大官。不過,因其職在知制誥草敕命,因而日日與皇帝見面,甚至可與宰相同堂而坐,品軼雖低,卻是極榮耀的天子近臣。自雖以來,中書舍人一職例由當世名儒擔當,因此一向被天下讀書人視為清要之位。馬周不曾舉明經進士,布衣得任此職,當即轟動長安,官場士林,紛紛傳言文王太公、先主武侯之際遇亦不過如此……

  ……

  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前來祝賀的同僚,馬周剛剛換上便衣,門人來報,陽平縣候左領軍衛大將軍常何來訪,馬周急忙請見。

  “賓王,入中書檢正兵房公事,轉眼之間,昔日布衣寒士,如今已然隱隱有宰相之資了……”常何大笑著走了進來。

  在常何面前,馬周也不拘形跡。微笑著擺手道:“好啊,常公也來取笑窮書生!”

  常何一邊坐定一邊繼續調侃道:“我怎敢取笑於你?如今你雖說品軼比我低那麼兩級,可天天能見著皇上,是名副其實的天子近臣。說起來,我這個無人問津的老長隨可是萬不可比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