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二.以課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為例,闡述在實踐中如何結合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技術來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地學習。
我以初三歷史課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為例,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的自主地學習,探索素質教育的體會和感想。
(一)組織教學的思路和課堂設計等是組織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構建學科教學的目標體系,並將目標體系分解到各個教學單元形成子目標,再將子目標落實到每一課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提出目標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使教學目標能順利完成,同時也可以使抽象的目標具體化。這樣,目標便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先導,完成目標便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的內驅力。才能使學生把握了自主學習的方向,避免學習的盲目性。
在課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的教學前期準備製作CAI課件時除了對重點、難點、知識教學點和德育滲透點的準確把握,合理布局以外,我把能力訓練點作為組織學生自主地學習籌劃多媒體技術和教學結合的重要因素。具體到課文中就以下兩個問題進行了設計:① 通過分析慕尼黑協定的簽署及其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② 組織學生討論思考題,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養學生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目標的具體完成過程的思路和演示側記。
1.創設情境,影音引入,使學生“樂”於學習。
心理學、傳播學、資訊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習過程中,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能明顯提高學習效率與記憶,也就是說,通過多種媒體可以增進信息傳輸的時效性。這時的學習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圖、文、聲同時刺激大腦神經,使學習效果更好、更快、更紮實。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圖、文、聲並茂及演示動畫的功能,製作了一個動態畫面,首先出現《二戰中法西斯軍隊》的背景圖片,在緊張而又有窒息感的二戰德軍裝甲兵音樂伴奏下打字機效果顯現江澤民主席對二戰的評價,再由遠到近旋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金錢損失、人員傷亡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數據,使同學們對給人類歷史帶來浩劫這次戰爭有一個較為理性的總體的認識。
再播放一段用會形會影軟體編輯加工濃縮的《二次世界大戰的簡介》的AVI影音文件,上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置於戰前緊張的歷史情境中,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
在實踐中,特別是通過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融入歷史情境之中,使學生由感覺深入到思維和情感領域,引起認知和情意的變化,是使學生“樂”於自主地學習的最有效途徑。
2.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學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興趣即是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能促進人充分發揮智力作用,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我通過精心設疑,巧設懸念,來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用課件幻燈片將德國在歐洲的版圖擴張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
我通過PHOTOSHOP和PPT本身具有的圖形繪製和動畫設置,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圖進行了全面的修改。也就是德國即將占領哪個地區,那個地區的顏色就連續閃爍幾次,最後變成與德國同樣的顏色(德國灰),即表明該國(或地區)被納粹德國吞併了。通過這一設計,使書本上的死地圖變活了。讓同學們深刻感受了法西斯的兇殘和侵略本性。
在學生的興趣被強烈地被調動以後,適時地設計一系列的討論分析,把學生們融入進熱烈的討論氛圍。
A.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本無利害衝突,況且法國還是捷的同盟國,那麼它們為什麼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呢?
B.提問、引導討論:德國侵占波蘭後的戰略目標是向東還是向西?為什麼?
3。注意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中,我還通過精心選編問題來達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目的。通過問題的設計,討論分析和問題的解決的方式來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也使學習有了更良好的成效性。
A.指導學生學會綜合歸納,思考分析,排除難點。
例如提出思考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那麼,如何分析和評價二戰初期的戰爭性質和蘇聯衛國戰爭的性質?在學生嘗試分析回答後,教師的適時總結出二戰初期,英法和德意之間的戰爭,是以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為目的的,因此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為維護民族獨立而反對法西斯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蘇聯衛國戰爭是反對法西斯入侵,捍衛社會主義祖國而進行的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後來,英美等國與蘇聯、中國等被法西斯侵略國家一道打擊德、日、意侵略,其戰爭也就具有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這樣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以初三歷史課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為例,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的自主地學習,探索素質教育的體會和感想。
(一)組織教學的思路和課堂設計等是組織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構建學科教學的目標體系,並將目標體系分解到各個教學單元形成子目標,再將子目標落實到每一課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提出目標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使教學目標能順利完成,同時也可以使抽象的目標具體化。這樣,目標便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先導,完成目標便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的內驅力。才能使學生把握了自主學習的方向,避免學習的盲目性。
在課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的教學前期準備製作CAI課件時除了對重點、難點、知識教學點和德育滲透點的準確把握,合理布局以外,我把能力訓練點作為組織學生自主地學習籌劃多媒體技術和教學結合的重要因素。具體到課文中就以下兩個問題進行了設計:① 通過分析慕尼黑協定的簽署及其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② 組織學生討論思考題,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養學生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目標的具體完成過程的思路和演示側記。
1.創設情境,影音引入,使學生“樂”於學習。
心理學、傳播學、資訊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習過程中,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能明顯提高學習效率與記憶,也就是說,通過多種媒體可以增進信息傳輸的時效性。這時的學習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圖、文、聲同時刺激大腦神經,使學習效果更好、更快、更紮實。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圖、文、聲並茂及演示動畫的功能,製作了一個動態畫面,首先出現《二戰中法西斯軍隊》的背景圖片,在緊張而又有窒息感的二戰德軍裝甲兵音樂伴奏下打字機效果顯現江澤民主席對二戰的評價,再由遠到近旋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金錢損失、人員傷亡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數據,使同學們對給人類歷史帶來浩劫這次戰爭有一個較為理性的總體的認識。
再播放一段用會形會影軟體編輯加工濃縮的《二次世界大戰的簡介》的AVI影音文件,上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置於戰前緊張的歷史情境中,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
在實踐中,特別是通過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融入歷史情境之中,使學生由感覺深入到思維和情感領域,引起認知和情意的變化,是使學生“樂”於自主地學習的最有效途徑。
2.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學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興趣即是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能促進人充分發揮智力作用,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我通過精心設疑,巧設懸念,來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用課件幻燈片將德國在歐洲的版圖擴張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
我通過PHOTOSHOP和PPT本身具有的圖形繪製和動畫設置,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圖進行了全面的修改。也就是德國即將占領哪個地區,那個地區的顏色就連續閃爍幾次,最後變成與德國同樣的顏色(德國灰),即表明該國(或地區)被納粹德國吞併了。通過這一設計,使書本上的死地圖變活了。讓同學們深刻感受了法西斯的兇殘和侵略本性。
在學生的興趣被強烈地被調動以後,適時地設計一系列的討論分析,把學生們融入進熱烈的討論氛圍。
A.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本無利害衝突,況且法國還是捷的同盟國,那麼它們為什麼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呢?
B.提問、引導討論:德國侵占波蘭後的戰略目標是向東還是向西?為什麼?
3。注意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中,我還通過精心選編問題來達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目的。通過問題的設計,討論分析和問題的解決的方式來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也使學習有了更良好的成效性。
A.指導學生學會綜合歸納,思考分析,排除難點。
例如提出思考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那麼,如何分析和評價二戰初期的戰爭性質和蘇聯衛國戰爭的性質?在學生嘗試分析回答後,教師的適時總結出二戰初期,英法和德意之間的戰爭,是以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為目的的,因此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為維護民族獨立而反對法西斯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蘇聯衛國戰爭是反對法西斯入侵,捍衛社會主義祖國而進行的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後來,英美等國與蘇聯、中國等被法西斯侵略國家一道打擊德、日、意侵略,其戰爭也就具有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這樣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