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歐洲各大國之間自歐盟啟動以後,第一階段內就取消大部分內部關稅和人員流動障礙。這個力度非常大:如果法國拼著寧願多給歐盟做貢獻也要從美國進口產品而忽略體系內不需要關稅的產品,那法國的民眾一定會起來抗議,達爾朗的位置就會坐不穩。

  在這個制度安排中,霍夫曼擁有雙重想法:歐盟產品必須要有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國際上展開競爭;同時又不能完全市場化,必須要留有對歐盟體系外產品的保留優勢——這就是內部零關稅和政策扶持的由來。

  德、意、英、法、比、荷蘭五個最發達的西歐國家第一階段就納入統一市場,人員也能夠統一流動——彼此之間不需要複雜的簽證,只要持有護照即可。但對於不是第一階段加入的國家,既然你要保留關稅,那發達國家同樣要保留關稅並限制人口流動,防止這些國家的人口衝擊發達各國的就業市場。特別是戰後剛剛面臨人力資源過剩的問題,更不能輕易把本國就業崗位拱手想讓——沒有隻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的制度。

  根據計劃,1954年推動第二階段,大部分西歐和北歐國家,包括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希臘和部分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烏克蘭都要加入這個體系。

  1960年是第三階段,所有國家都要加入共同市場體系,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全面流通。

  只有各類要素能夠自由流通之後,才能真正談得上統一的貨幣、市場、財政和經濟政策,歐洲的長治久安才有充分的保障。

  「在現在這個階段,德意還無法完全滿足法國的需求,他們尋求美國的合作是理所當然的,可美國能給予法國人什麼呢?能源?我們有中東的油田;鋼鐵?我們的價格比美國肯定便宜;技術?大部分工業技術美國並不比我們強,比我們強的他們也說不定不肯拿出來合作;軍備?我早就強調過了,歐洲防務統一招標,只用歐洲內部產品,美法合作產品只能用於法國單獨防務,能有多少市場和規模?」霍夫曼笑笑,「大概法國只能尋求美國的貸款支持,而美國不會白白貸款給法國人,比如是一堆產品輸出——好嘛,先給歐盟貢獻關稅再說。而且,法國如果走工業化道路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法國在主要大國中從來就不以工業出名,金融倒是很有一套,法國人放著駕輕就熟的金融不去折騰反而來折騰工業,我不相信達爾朗會這麼蠢!」

  實際上杜威和達爾朗談的內容和霍夫曼與施佩爾討論的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杜威還拜見了處於隱退狀態的貝當。

  面對這個年事已高的老人,杜威顯得十分尊敬,他來請教的目的很明確:他簽署停戰合約的動機和貝當的動機幾乎一樣,他想尋求一條全身而退的辦法。

  「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如果您還想在位置上的話……」貝當搖了搖頭,「一個大國的人民不管你幹得如何,總有支持你、反對你的人,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點或許是我的忠告,目前世界領袖是德國,與德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將來一旦美國出現動盪,說不定還能指望來自德國的救援。」

  「為什麼?」

  「因為現行體制對德國是有利的,他千方百計要履行制度保護者的角色,從而享受更大的紅利。」貝當笑笑,「您不覺得《凡爾賽條約》安排的體系是符合英法兩國利益的麼?無非蘇聯和德國的崛起打破了這個平衡,如果美國不是當初作壁上觀而是一開始就全身心投入進來,會有後面這麼多事麼?」

  「但是……」杜威爭辯道,「如果沒有英法兩國在一戰後排擠美國,美國怎麼會盛行孤立主義思想呢?」

  第084章 最後一場政變(9)

  「這就是希特勒比當初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高明的地方……他沒有把戰敗國當成肆意壓榨的對象。無需諱言,在我們心目中,美國、法國、英國、蘇聯都是戰敗國,乃至義大利利益拿到也不多,但從面上來看,德國都給大家安排了戰勝國的地位——反布爾什維克戰勝國,另外在領土和經濟上雖然撈取了一定便宜,但沒到不堪忍受的地步——比起當初法國勒索德國、強占魯爾區的行動高明百倍,而且他不但讓各大國組成了歐盟,還讓美國成為世界第二投票權大國,這都說明了他的高明之處。」

  貝當嘆了口氣,「我們和英國人太像獨占上次大戰的利益了,如果上次大戰後能寬鬆一點,實現英法美大團結,對德國不要那麼苛刻,會有後來的第二次大戰麼?」

  杜威默不作聲地點了點頭:這段話他完全認同。

  「所以,如果您真是尋求我建議的話,我倒是認為您在國內的高壓應該放一放,沒人比我更理解美國人熱愛自由的天性——這和法國人熱愛浪漫、厭惡打仗的天性是一樣的,所以才有我1940年的舉動——我理解他們。」貝當慢條斯理道,「您看我翻過了戴高樂和自由法國這一頁,又個人實現了退休,我想,最後幾年的安寧是可以實現的。像我這樣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事,還有什麼看不開?您還年輕,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事在短短几年內幹完……過幾年回過頭來看,或許更好。」

  杜威若有所思,心裡卻想:有些事回不了頭了啊……

  杜威告辭後,達爾朗來探望貝當,詢問他怎麼看美法合作這件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