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杜威仿佛看出了他的顧慮,解釋道:「我並不是一定要用石油作為武器導致中東產區生產過剩,我的意思是希望簽署這樣一個備忘錄,我對國內可以交代——至少我對南部石油財團可以交代,協議是這麼簽署,但履約可以根據貴國的要求慢慢執行。」

  「如果只是1-2億桶原油,我直接就拍板了,但一下子多出6億桶,確實需要仔細思考一下,目前各國的庫容量、商業庫存以及未來兩年的消耗量,而且據我所知,貴國目前油輪數目還不足以支持這麼大規模的跨大西洋運輸吧?」

  「這個……」杜威也愣了一下,回憶美國的運輸結構,一條油輪往返大西洋兩岸一次加上裝卸時間需要40-45天,一年充其量就是8次,以美國目前使用最普遍的2萬噸油輪來統計,一年只能運輸16萬噸,考慮到中間輪換與意外,一年要300艘至少才夠格。300艘油輪美國能拿出來麼?當然可以,問題是如果這裡直接占用300艘油輪用於石油運輸,美國其他地方的運輸就會受到限制——不要忘了目前巴拿馬運河還不暢通,往西海岸輸送原油產品還非常困難。

  「當然,貴國情況我也有考慮。」霍夫曼笑笑,「您看這樣安排如何,德克薩斯標準原油就按照您的要求啟運,能運多少算多少,上限不超過6億桶。」

  「另外,關於中國問題,美國也想與貴國形成一致立場。」杜威斟酌著說道,「上個月,蔣夫人給我發來電報,希望美國政府能幫助中國政府鎮壓國內日益嚴峻的布爾什維克分子,特別是要打破俄國布爾什維克的滲透,向我們提出了經濟援助和物資支持的請求……」

  第082章 最後一場政變(7)

  對這個話題,霍夫曼並未感到意外,而是笑道:「說來也巧,蔣夫人的姐夫——孔先生幾個月前也來過一次,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同樣請求。」

  杜威頓時來了興趣:「您怎麼答覆的?」

  「中國問題當然很重要,中國布爾什維克與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動向我也密切關注,但目前關鍵問題並不在於蔣政權怎麼想,而在於他們能辦到麼?」霍夫曼笑笑,「說句實話,這是個很腐敗的政權,甚至到政權危在旦夕的時候,他們的高層還沒有忘記爭權奪利……」

  杜威點點頭:「我贊同您的看法,他們的腐敗是出了名的,當初我們通過駝峰航線給中國輸送物資,在運力如此緊張的時刻,孔先生的女兒還要安排進口鋼琴優先啟運,我們的飛行員都看不下去了!不過,當初在我競選總統的時候,在我面臨人生低谷的時候,蔣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我不能無視這種善意,如果……」

  霍夫曼笑笑卻不說話:他當然明白杜威在競選中接受過重慶方面的政治獻金,不過杜威此時來提這件事,著眼點顯然不在於要回報——政客這個層面,怎麼可能把私人感情看得這麼重?他的著眼點是希望美國向中國滲透並用於牽制日本——在霍夫曼眼裡,日本和美國絕不可能就這樣和平共處下去的,日本也許會,美國絕不可能甘心。

  「我的邏輯是這樣,我們必須考慮現實政治的影響,日本顯然離中國更近,如果連日本都不主動出兵對付中國布爾什維克,那我們就更無必要,至於是否扶持中國國內的反布爾什維克勢力,我覺得要看契機——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中國布爾什維克與俄國布爾什維克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前者沒有很強的進攻性,也沒有太多的革命輸出動力,如果能將中、俄兩國切割開來、互相強制,或許對我們更有利,這也是我同意日本提議給中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原因所在,征服中國的戰爭,46年前八大強國嘗試過一次,失敗了;日本前不久也嘗試過一次,同樣失敗了,您不覺得中國問題很特殊、很複雜麼?這樣一個面積如同歐洲一樣大的國家,能不能採取一個統一模式呢?能不能讓日本長期控制?我看未必。」

  杜威對此心領神會,德國在遠東問題上是有雙重立場的——既要由中國來牽制日本,又不能讓中國與其他大國(包括美國、俄國)走得太近,同時還不能因為中國要與這些大國走得太近而讓德國親自下場。第三帝國未來的重心,還在於歐洲和非洲,或者說跨大西洋兩岸。

  所以孔祥熙到德國來希望請求德國親自下場註定是要失敗的,而讓美國親自下場,德國也堅決反對。把握住這個脈絡後,杜威概括道:「我明白您的意思,各國應該對華形成新的國際協調。」

  霍夫曼點點頭:「正常經貿關係我認為無所謂,但軍火輸出特別是武裝力量直接干預要慎重,在此前提下,適當多賣一點軍火或其他工業品我不反對……」

  對霍夫曼而言,遠東註定不可能是德國重心,但任由日本打造成鐵板一塊也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如果日美能適度保持緊張,同時英、法還能在巴基斯坦和南印度支那問題上發揮影響力對沖的話,他認為很有價值。

  說到底,德國還沒有完成整合歐洲的任務,如果徹底把日本甩開或者任由日本衰亡,這會給德國的全球布局產生巨大壓力,但無條件信服日本,甚至幫助日本收服這個地方,也不是德國所想看到的。

  杜威明著是問中國問題,實際上是問德、美、日三角在全球和平後的定位問題,有德國這句保證不是保證、承諾不是承諾的話在手,他心裡有底氣多了——戰後美國必然是要開拓市場的,歐洲和南美非常困難,遠東卻是一個好目標,有中國和澳新聯合共和國兩大主體,而且日本的工業相對落後,美國對持續展開經濟和工業競賽是有信心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