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伊藤整一補充道:「光這筆錢可能還不夠。首先,目前帝國只有佐世保、吳兩個海軍工廠可以建造大型主力艦,舞鶴只能造驅逐艦,船台非常有限,如果要按照噸位興建,必須先擴充船台、船塢;其次,艦艇開始走向電子化、火箭化、噴氣化,需要大量投資興建電探及其研究中心,火箭及其研究中心,噴氣機及其研究中心,這都耗資不菲;再次,目前艦隊中有17艘傳統的直通型航母,根據白龍號的使用情況和德國噴氣飛機上艦驗證,只有斜角航母才能發揮效能,所有這些直通型航母需要改成斜角才符合下一代作戰需求,假設1艘新艦也不造,光把這17艘航母全部改造好,至少需要3年時間,耗資巨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帝國現有的萬噸級以上巡洋艦,除大淀、仁淀兩艦勉強符合新時期海軍建設要求,其他全是過時產物,不管艦齡滿不滿25年,都要逐步予以淘汰,100萬噸都填不滿,更迥論其他。」

  伊藤整一擔任海軍次官後,不但協助山本把海軍省的事務全部抓了起來,同時又因為兼任艦政本部長,所以造艦這一塊也完全洞察如悉。現在日本海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看著很龐大,其實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目前這些產物還能維持3-5年,5-8年後就落後,10年後完全不能用。所以才不惜把3艘不到10年艦齡的大和號再使用10年封存退役——換了以往小家子氣的日本,哪裡肯這麼幹?

  哪些退役、哪些改造、哪些新造,在海軍省其實已有很明確的想法了,這也是堀悌吉臨走前定下來的,只有形成共識才能推動這件事落地。

  東久邇宮稔彥王嘆息道:「軍費是一定要裁減下來的,全部軍費給海軍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仁計劃還要單獨列預算呢,不走軍費走什麼?」

  眾人一片無語。

  半天后,石原莞爾道:「你們看這樣行不行,陸軍提議壓縮到150萬,換取美德在海軍上讓步?」

  谷正之搖搖頭:「這不可能,美德條約已經簽署了,柏林的信號是對帝國以建議和勸說為主,帝國可以不參加,隨便我們發展……如果我們不參加,則美國可以自行組建北美聯合艦隊,限制同前。」

  眾人的心猛地往下沉:現在局面明擺著,真正希望裁軍的是日本——企圖將美德兵力尤其是噸位總數控制下來,現在計較比例完全沒有意義,連給你的噸位你都填不滿,再討論比例高低豈不是扯淡?

  「那海軍對軍備控制是什麼想法?」

  「長官臨走前希望主力艦保留在60萬噸左右,美國75萬噸,歐洲100萬噸,如果是50-60-90更好。現在看來不可能了。」

  確實不可能了,因為在日本打仗時,美德已簽署了條約,而且無論60還是75萬噸都是美國不可能接受的,美國光造好埃塞克斯級就有30條,甭管有沒有足夠的熟練飛行員,30艘埃塞克斯級進行兩洋部署也挺嚇人的,而且美國還有蒙大拿級,還有新開工的中途島級——為了維持國內的經濟,杜威也不能一下子就對軍隊剎車,必須保有慣性,這種速度對美國來說已算是嚴格控制了。

  更何況,日本非但沒有辦法和美德叫板,某種程度上還要依靠美德幫助:仁計劃需要的離心機要從德國進口,引進虎3、豹2坦克生產線和裝備要靠德國鬆口,發展下一代噴氣機要從德國想辦法,甚至於擴大工業的工具機、鋼鐵、化工、電力等一系列技術裝備都要從歐美想辦法,日本在亞洲當然是獨樹一幟,可放在世界經濟板塊里,從工業技術衡量那至少要到6名以外,且日本地盤發展很不平衡,大塊都是原始、半原始的農業經濟社會,比起德國的非洲領地實在好不了多少。印度某種意義上還是日本撿了個大便宜——比中國還發達些的地盤。

  商量半天,眾人得不出好辦法,唯一形成一致性意見的是陸軍規模差不多了,海軍人數也要控制一下,新時代主要拼裝備,拼人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東久邇宮稔彥王宣布散會:「給堀君發電報吧,諮詢他怎麼辦,他是國策顧問嘛,不能甩手不管的。」

  名義上堀悌吉已退出了中樞,專任國策顧問和太子之師,但誰都清楚,沒有這位拍板,重大決策是推進不下去的。

  次日一早堀悌吉的回電就來了。

  「堀君怎麼說?」

  「建議帝國海軍自願把噸位限制在80萬噸,作為交換條件,歐洲聯合艦隊部署在亞洲的分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能超過該數目,即亞洲分艦隊不超過20萬噸;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超過50萬噸。另外,5年之內日本除白龍級開工第二艘之外,其餘以中小型艦艇探索為主,主力艦以修繕、騰退、改造為主,關鍵時期,軍隊要忍耐。

  長官表示,5年之內,他還有辦法打贏中等規模的戰役,所以務必要保證仁計劃成功;5年之後,就是綜合國力比拼了,單純靠軍隊無濟於事,所以這5年應該是教育第一——發展科技;經濟第一——夯實基礎;民生第一——穩定社會;對外關係要以和平忍讓為主,對俄、對華、對美都要忍讓,不能再動不動喊打喊殺,軍隊要為帝國未來犧牲。作為交換,建議選舉暫停5年,大本營保留,增加各地方軍鎮與監國參與大本營事務名額,並派遣常駐代表,以大本營一致推行統治權。」

  所謂各地軍鎮增補,就是要把關東軍岡村寧次、印度總督山下奉文、南洋總督今村均、三個監國親王,一個監國太子補充進來,由原來的陸海軍一致,4巨頭一致變更為10-12人小範圍協商。所謂常駐代表,就是讓外圍能及時對中樞發表意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