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遠東部分?」史達林大笑著搖頭,「日本如果說要進攻海參崴,說不定還有點說服力,進攻遠東那些地方幹什麼,打下來當跳板去進攻阿拉斯加麼?」

  話音剛落,華西列夫斯基的電話忽然進來了,聲音非常低沉嚴肅:「史達林同志,我有個消息需要向您匯報。」

  「什麼事?」

  史達林「咯噔」一下,面上還很能沉得住氣。

  「日本侵略者背信棄義,於40分鐘前發起了對勘察加半島的突然襲擊,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遭到聯合艦隊空襲,預計炮擊和登陸很快就要展開!」

  「混蛋!」史達林同志氣急敗壞地扔掉了手裡的雕花菸斗!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是勘察加半島第一大城市,也是該島主要的人口聚集區,不過由於勘察加氣候寒冷,實際上人口總數從未超過12萬,這還是包括了至少1.5萬軍隊和警察之後才計算在內的總數,所以在聯合艦隊全部武力再加一個關東軍師團的進攻之下,迅速淪陷是不可避免的,華西列夫斯基一聽空襲的規模就知道完蛋了,整個港口上空全是日本飛機,可憐的蘇維埃紅星要麼被擊毀在機場,要麼就在匆忙起飛中隕落。

  貝利亞也大吃一驚,剛才還說日本不會進攻這些不毛之地,轉眼就有了這麼大的變故,他也感覺非常詫異。

  「為什麼?」

  「外交系統收到的理由是,由於我們往美國派遣了大量的人員參與日美戰爭同時不肯予以合理解釋……」

  這個理由其實在夏威夷打下來之後就反覆說起了,在後來美共暴亂後又說起了一番,史達林當然不會承認這件事,一口咬定是部分人員的自發行為,但日本出發點也不在於要追究這個責任——堀悌吉就是要找一個打的理由,找來找去其他沒有合適藉口,便只有這個理由了。

  為了讓這個理由成立,外交大臣谷正之還故意提了不切合實際的要求——賠款1億美元。

  別說這筆錢東俄拿不出來,就算能拿出來也不會輕易給日本——否則還真坐實了東俄干涉日美戰事的罪狀。

  於是日本現在就用這個罪名發動了進攻,名目很好聽,也不是對東俄全面宣戰,只叫做:布爾什維克預防戰爭,要把勘察加半島建設成為扼殺布爾什維克傳播的第一道防波堤。

  「其他地方有異動麼?」

  「沒有!關東軍進入了戰時狀態,總參謀部對遠東方面軍也發出了指令,朱可夫同志打算他去海參崴坐鎮。」

  「不能這麼輕易地讓日本的陰謀得逞!我們必須發起反擊、狠狠的反擊,在滿洲方向開火!」史達林頓了頓,「對了,我會和米高揚同志打招呼,讓他去聯絡中國同志,讓他們抽調30萬大軍去進攻滿洲,配合我們的側翼。」

  貝利亞搖搖頭:30萬軍隊中共大概是能湊齊的,可這30萬軍隊的裝備就慘不忍睹了,目前中共雖然也在向機械化、裝甲化探索,但手裡拿到的包括飛機、火炮、坦克總共加起來只能最多裝備不過5萬人的部隊——再多也沒用,會用這些裝備的人就只有這些,這還是蘇聯教官派下去手把手教出來的。不過指揮上由於陳賡帶著觀察團去印度參戰了一次,學到了很多知識,所以他從原所在的386旅退出,另外單獨組建了第十八集團軍教導旅,優先挑選各部隊尖子並按照現代化戰爭要求予以訓練、配備。

  說是一個旅,實際上人數超過了1萬人,按照延安的規劃,裡面的骨幹要在先期接受完訓練之後再回到其他3個旅中擔綱,然後再如種子發芽一般盤根錯節地散開,直至全軍掌握現代思想——現在擁有北方9省地盤的中共正規部隊連同地方民兵、赤衛隊已有150餘萬之眾。

  不過華西列夫斯基的回答很古怪:「我建議我們暫時還不能動手,上次進攻失利的情況還歷歷在目,建議等朱可夫同志到一線後查明情況再匯報,並請黨中央再做出決定。」

  華西列夫斯基表面上沒有否定史達林的想法,但在實質上卻試圖反駁史達林的話,這讓後者很生氣,但也無話可說——部隊壓根就沒有接到過進攻滿洲的任務,至少也得有個準備過程吧?

  正說話間,赫魯雪夫走了進來,用略帶誇張的口吻說道:「史達林同志,我有個重要消息需要向您匯報。」

  史達林心裡一驚,因為政治局委員們是有任務分配的:伏羅希洛夫主管軍工,米高揚負責對中共的聯絡,貝利亞負責內外部情報搜集,赫魯雪夫負責對西俄的統戰,莫洛托夫負責對外外交,現在赫魯雪夫說重要消息,史達林誤以為弗拉索夫也打過來了,心情很緊張:「白衛軍進攻了哪裡?」

  「進攻?額……沒有……」赫魯雪夫一愣,隨即解釋道,「不過弗拉索夫確實通過中間人向我們傳達一個消息,要警惕日本,日本很可能在近期要動手。」

  「不是近期,是今天,華西列夫斯基已打來電話,日本進攻了。」

  「海參崴?」現在輪到赫魯雪夫大吃一驚了。

  「不,勘察加!」

  「日本人腦子壞了麼?去打那裡幹什麼?」

  「誰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史達林憤怒地說,「我說要布置從滿洲進行反擊,華西列夫斯基同志勸阻了我,還說衛國戰爭頭一條經驗教訓:政治不能壓倒軍事!赫魯雪夫同志,你怎麼看?」

  我能怎麼看?我也很絕望啊!心裡是這麼想,不過赫魯雪夫面上工作滴水不漏:「華西列夫斯基同志顧慮的情況是對的,不過,那是因為他不掌握全面情況,我這裡的最新情況可以打消他的部分顧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