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等從美國拿到這80億美元物資,我們就可以下手,不過我還是那句話,只打有限戰爭,吃了勘察加半島就好,其他可以打一打,但不占!否則我們就是從一個泥坑跳進另一個泥坑……」

  眾人基本點頭表示同意,6個月後正好9-10月份,拿到東西往勘察加一打,打完過冬,完美!

  「那對美解釋和道歉怎麼辦呢?」多田駿嚷道,「還多了這條尾巴,真討厭!」

  「請外相和山本君辛苦一下吧。」

  外相谷正之一張臉變得黑炭似的,不甘心地站起來:「為什麼是我?派個大使不行麼?這事情也不是我惹出來的……」

  「我知道不是外相的責任,但既然要道歉,就要給美國人一點誠意,都是為了國家,個人顏面有什麼放不下的?」堀悌吉轉過頭看了看山本五十六,淡淡地說,「你要是不想去也沒事,我去!」

  「算啦,仗是我打的,我去還不行麼?」山本五十六搖搖頭,「這件事確實有誤會,澄清一下也好,我去就是!你面子金貴,將來又是帝師,你要是去道歉,聯合艦隊上下知道了還不翻天?再說,我什麼時候敢做不敢當了?」

  「外相,你呢?」

  一邊是堀悌吉逼迫,一邊是山本五十六表態,谷正之嘟囔著嘴,最後也唯唯諾諾同意了。

  裕仁在最上首看得很清楚:會議雖然是首相東久邇宮稔彥王主持,但真正有分量的決策,沒有堀悌吉拍板是通不過的,至於他的意見,以前這批大臣還當回事,搞過兩次「天誅國賊」之後,似乎也失去了那種神秘感和效力,他現在只能靜悄悄地蜷縮在一旁當個橡皮圖章,等待有利的時機再說。

  在日本討論日美停戰最後協定的當口,美國方面也在議論。

  此時美國國會被人稱之為殘缺國會,人數只勉強超過了法定額的一半,且這一半當中還有至少一半是新近補選的,其餘缺額要麼死在美共叛亂手中,要麼在亂軍中陣亡,要麼在麥卡錫主持的「忠誠委員會」手下苦苦度日。

  殘缺歸殘缺,效力卻是不殘缺的,三下五除二就通過了決議表示認可。現在也沒法表示不認可,政府、國會的權力都抓在杜威手中,誰要是敢流露出不合作的願望,保管有「通共」這頂嚇人的大帽子等著,而且很多人也不是因為害怕杜威,他們本身的政治理念就和杜威比較接近與契合,認為現在不是急著找日本算帳的時刻,現在最重要的是趕緊穩住國內秩序,安定民眾,恢復經濟——東海岸的造船廠,被軸心艦隊轟得一塌糊塗的紐約,被美共折騰過的華盛頓以及打成一片廢墟的五大湖工業帶都在嗷嗷待哺。

  相反,用320億美元與日本停戰並順利收回夏威夷群島在大家看來還是賺的——杜威配給德國1500億,為了借兵又搭上500億,320億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如果不接受這個條件繼續和日本打,測算結果是至少要花費10個320億,對目前元氣大傷的美國土豪而言也是筆沉重的負擔,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針,眾人還是認可了。

  再加上聽說日本外交大臣、海軍大臣會來親自道歉,大家認為這個台階給得也夠可以了,海軍大臣不就是指揮偷襲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么?

  杜威在會上最後說了一句:「對日一頁,暫時就這麼翻過去了,也許10年、20年後會有新變化,不過我希望大家能把這種想法埋藏在心裡,對日本外相和海相前來道歉,只要他們態度是真誠的,我們就以禮相待,這次戰爭,留給美利堅的經驗教訓很多,需要好好總結一下,我個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美利堅舊有的體制與理念,究竟能不能適應戰爭,適應新時期的戰爭和國際競爭?」

  所有人都表示愕然,這是總統要公開發出變更國體的信號麼?

  不過杜威沒有接著說下去,而是話鋒一轉:「美共和赤色分子的猖獗,同樣說明我們以往的政治體制中潛伏著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不堅決反對布爾什維克,下次這樣的內戰還有可能繼續發生,我相信諸位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次內戰帶給美國的傷害,遠遠超過美國4年半戰爭以來遭遇的傷害,他的影響可能會非常深遠,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眾人都點頭。

  「另外給大家通報一個好消息,3個小時前,我軍越境攻擊,已截獲了在加拿大腹地流竄的美共叛亂分子先頭部隊,我相信他們覆滅的日子即將到來……」杜威掃視了眾人一眼,「這件事情平息之後,我們需要好好研究並商議,如何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

  第045章 美國革命(29)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戰鬥隊……即便我們全員戰死,我們也要用轟轟烈烈的事跡告訴美國和加拿大人民,我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過,並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同志們,為了新美國,沖啊!」

  1946年4月28日,斯坦因納帶領總統衛隊主力突然從明尼蘇達州殺出,直撲加拿大溫尼伯,截住了正在此處補充給養,準備通過長征前往阿拉斯加的美共所部。

  從底特律離開時,美共部隊一共將近4萬人,全是千錘百鍊之後剩下的精華,經過一路血戰,他們雖屢屢擊退加拿大部隊的圍追堵截,但自身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戰鬥損失、非戰鬥減員、傷病、部隊分離等因素使他們在抵達溫尼伯時只有不到2萬人馬了,且一路輾轉前行使給養變得極度匱乏,本想通過突擊溫尼伯打個令人措手不及的繳獲戰,沒想到斯坦因納已看出了美共的弱點,早已準備好了最後的致命一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