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大西洋集群指揮部辦公地點很有意思,設在英國與愛爾蘭間的曼島上——這算是皇室領地。巴爾克認為這裡既可以監控英國,又不會給英國民眾以鎮壓感,還能得到愛爾蘭方向援助,萬一英國出現不可估量的動盪,設在曼島上指揮中樞不會第一時間被攻破——英國人要奪取曼島就必須登陸作戰,現在皇家海軍主力俱喪,哪有什麼資格打登陸戰役?

  對他這種考慮,最高統帥部予以高度認可,英國方面也鬆了口氣——他們最怕德國人在倫敦外圍設一個占領司令部,那真是赤裸裸的打臉,現在看來德國人還算給面子。

  其餘德軍各師也沒駐紮在倫敦,而是分散部署在愛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諾丁漢和朴茨茅夫,最後的朴茨茅夫是距離倫敦最近的兵力。

  本來巴爾克最初選擇的地點包括考文垂,後來聽說考文垂遭遇過大轟炸,為避免勾起英國人的慘痛回憶,臨時將考文垂換成諾丁漢,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多佛爾附近的城市,那裡前不久還遭遇過列車炮和火箭轟擊,他可不想去觸霉頭,最終挑選了朴茨茅夫。

  總而言之,德軍分布的位置大體扼住了蘇格蘭與英格蘭間的聯繫,同時又為歐洲大陸向大不列顛迅速投放力量準備了便利(朴茨茅夫港),從德軍入駐到布防完成,英國上下雖有過一陣陣騷動,但鑑於德軍軍紀良好,特別是這些精銳部隊展現出來的精氣神和殺氣顯然不同於一般英國部隊,自然也沒人敢惹。

  英國方面這麼配合,德國當然也不含糊。

  停戰協定簽署特別是英國如約交付2艘裝甲航母后,大批英國戰俘便迅速遣返,到12月霍夫曼出訪前夕,90%以上的戰俘已遣返完畢,還有剩餘的10%要麼路途比較遠(在非洲有一批),要麼是身體狀況不是特別理想。除戰俘外,當初一併被扣押的英國僑民、英國水手(破交作戰中俘獲的)也都在這個浪潮中回歸英國。

  相對英國本土人民因為食物問題而顯得有些營養不良的情況,在戰俘營的英國官兵普遍吃得還不錯,面色看上去十分紅潤,也沒聽說被虐待或者遭遇非人折磨的事(越獄被殺當然避免不了),因此英國主流媒體認為與德國的戰爭還算是一場體面的騎士戰爭,德國人、義大利人還算有風度,故而對與德國和解的態度更積極一些。

  在進駐過程中,德軍照例對英國外逃加拿大和美國的行為不加阻攔,實際上阻攔不阻攔已沒有意義,要逃、能逃加拿大的人民已基本逃光,剩下的人物即便自己想逃,政府可能也不會放走——比如關鍵領域的科研人員。

  除加速遣返戰俘外,德國對英國的戰爭物資封鎖也全面解除,成批生活物資從歐洲大陸輸送到大不列顛。有關物質的支付能力也沒讓英國政府發愁,德國下了一批船隻建造訂單,然後以預付款形式為英國方面墊付了絕大多數物資費用——最後又變成歐陸各國對德國的國債。

  首批建造的船隻以民用為主,包括一大批油輪和貨輪,最高統帥部準備等英國方面將剩餘的4艘巨人級航空母艦完工後再委託其建造軸心級航母。

  霍夫曼已指示施佩爾儘快擬定一個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經濟的一攬子方案,由德國總牽頭,以歐洲開發銀行的名義實施,方案名字就叫歐洲復興計劃(施佩爾計劃),主要利用委託貸款、統一訂貨、統一標準、關鍵行業聯營等手段儘快恢復。

  在這個時空里,由於德、英有過一段默契期不相互轟炸,除最後階段倫敦遭遇過火箭和閃電轟炸外,其餘英國城鎮因戰火攻擊導致的破壞不大,同樣道理,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城市破壞也比較小,要恢復是比較容易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順利實現戰爭經濟全面轉型,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實現合理就業。

  各國在戰爭期間普遍動員了婦女加入工業生產以便頂替加入軍隊的男性,現在大部分軍隊都復員回家,面臨著爭奪就業崗位問題,全面清退女工並代之以復員軍人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不能保證就業就會造成社會動盪,所以合理就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施佩爾開出的藥方是以德國為總貸款人和總協調人,然後推動歐洲各國聯合互助救援,具體一攬子方案尚在起草之中,準備等與美國的戰爭徹底結束後再推出,但短期內很多措施可以實施。

  對英國而言,第一步就是解除總動員體系,廢止三班製作業,這樣可以讓社會從軍事動員的緊張感中鬆弛下來,獲得平靜感;

  其次德國和歐洲、中東各國大量向英國訂貨,推動英國軍事工業向民用工業轉型,確保一段時間裡的就業穩定:西俄基建恢復、鐵路軌距變化需要英國的工業產品;中東石油勘探、採掘、輸油乃至油輪運輸需要英國的工業產品;南美各國需要用英國的工業產品和設備來發展本國經濟。

  除此之外,英國還簽署了對日交易條約,除用一堆軍事產品交易巴基斯坦外,還額外達成了用軍工產品交易農產品和其他物資的協定,這同樣能穩定英國的生產體系,避免因為軍事訂貨切斷而直接導致經濟體系崩潰——戰爭工業雖然是畸形的,但終歸還有一套邏輯體系,還可以維持運轉,還能解決就業,如果立即摧毀戰爭經濟而又不代之以其他經濟,只能帶來整個國家經濟的毀滅。

  第022章 在大不列顛(2)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