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多人想勸堀悌吉不要親身涉險,但聯合艦隊主力全在太平洋上,由不得半點疏忽,堀悌吉親自坐鎮很有必要。

  「聯合艦隊主力外出期間,其他戰線局勢如果有變,務必注意與軸心協調,不可輕易挑釁。對重慶當局如期交出油輪的行動,海軍深感欣慰,作為彌補中日關係的第一步,同意將武漢交還重慶當局,其餘條件由陸軍為主細談;對『寧漢合流』談判一節,海軍也秉持開放態度,樂見中國政治革新;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換取法國援助的談判請繼續進行,不給予實質性承諾即可。」堀悌吉朝山本深深鞠躬,「各種事務內外交織,請山本君多費心了。」

  第099章 軸心的進攻(20)

  德軍一部正在阿拉卡盧大舉登陸的消息隨陸航的報告湧入了華盛頓、湧入了累西腓、也湧入了正在撤退的第五集團軍司令部,所有人都臉色大變……

  截止9月9日傍晚,第五集團軍以每天30-40公里的撤退速度且戰且退,前鋒已在艾斯普拉納達一線,後衛與前鋒間銜接很緊密,前後行軍間距不過60多公里,但總人數已下降到只有7.5萬出頭——不斷有士兵因為空襲與追擊而掉隊、傷亡或失蹤(逃亡或投降的美稱)

  隆美爾率領的追擊集群尾追不舍,但並不試圖穿插,在強行追擊過程中,隆美爾所部也損失了2000多兵力,但他不想放棄。

  紹肯集群在解決小羅斯福所部後開始狂飆突進,除第2裝甲擲彈兵師乘船北上登陸外,其餘部隊都沿巴西平原帶展開。每日推進速度高達120-140公里,紹肯已經吩咐,各部只管推進,不必管行軍序列,主力追擊集團的秩序走得相當混亂。

  制約德軍機械化部隊推進最大的障礙是油料和補給,這些物資在船上都有,但不可能卸在賽古魯港或其他地方——隨著部隊向前推進,設置在後方的物資中心會越來越遠。德軍又不具備美國用飛機保障物資供應的空運能力,現在南美德軍一共只拿到30多架運輸機,根本不可能為數萬部隊提供充分補給。沒有燃油,單純依靠步兵步行是不可能追上美國人的。

  這時候德軍的戰爭經驗就發揮了作用,隆美爾當初讓大部分運輸艦隊南下並伴隨部隊北上的深刻用意也能看出來,現在他讓空降師化整為零,以排一級戰鬥群規模搭乘運輸機逐段空降,然後由他們去前線組建緊急物資兵站。

  兵站物資來源於貨輪上的物資,他們伴隨大軍向北行動,遇到「兵站」便把油料、補給用吊車安置在西貝爾登陸艇上,這些可搶灘登陸的傢伙搖身一變成了兵站物資輸送隊,根據傘兵們的指示怒吼著搶灘登陸,用原始但及時的辦法輸送物資。每條登陸艇每天至少可輸送300噸物資,多艘登陸艇聯合作戰對保障部隊突擊集群行動完全足夠,因為部隊消耗的只有燃油和補給,沒有彈藥,相對而言補給要求很低。

  反觀美軍補給行動雖然闊綽,但完全是在滴血——第五集團軍自身攜帶的物資和燃油半是消耗、半是丟棄或損失,早已告急。

  哪怕在逃命途中,美國大兵對於補給的需求依然高於德軍。為滿足巴頓所部需要,阿諾德被迫將寶貴的、原執行戰略空運的運輸機調過來給巴頓投放物資,然後還要再搭配一大批戰鬥機,以至於本應該為轟炸機提供掩護的戰鬥機都開始不足。

  所有德軍飛行員都在念叨:「阿諾德上將是個好人,他知道我們缺少戰績、渴望點數,便把4發重型運輸機送上門來了,為德國空軍的勳章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願上帝保佑他一直擔任美國陸航總司令!」

  理由最簡單不過:在德軍評價體系里,擊落一架4發運輸機成績算4點,擊落單發戰鬥機只算1點,美軍戰鬥機飛行員再怎麼弱比運輸機總要難打,現在飛行員們一擁而上,逮住運輸機就開火猛揍。

  哪怕美軍換成夜間空運也不怕,德軍中有不少西線夜間戰鬥機王牌,他們最清楚規則——夜間戰鬥擊落成績翻倍,加蘭德中將親口承認這條原則到巴西依然適用。

  海因茨·施瑙費爾是德國空軍夜間戰鬥機第一王牌,在西線擁有70多個擊落記錄(大部分是哈利法克斯、蘭開斯特等英國4發重轟,因為美軍只喜歡玩晝間空襲),這次以他為首的一大批夜間戰鬥機飛行員纏著加蘭德非要到巴西來,後者拗不過他們帶上了20餘個王牌。結果光施瑙費爾一個人就在9月7-8日兩夜中一口氣幹掉了9架運輸機和2架帶雷達的P-47夜間戰鬥機,自身毫髮無損!

  其他夜間王牌也屢有斬獲,少則1架,多則3-4架。

  戰略空運持續了3天,雖保障了第五集團軍一周物資需求,但陸航為此賠進去400多個運輸機機組和60多個戰鬥機飛行員——這全是有經驗的熟手,讓阿諾德上將痛徹心扉、整夜無眠。也讓隆美爾理解了元首在電報上那句看上去有些兒戲的指示:「第五集團軍美軍先不必急著消滅,可藉機耗一耗他們的飛行員和運輸部隊,為下一階段創造方便。」

  這種反常的指示讓空軍有極大收穫。

  坐鎮薩爾瓦多的高斯非常不理解美軍的戰術:狂奔幾百公里逃到累西腓去顯然不是個好主意,為什麼乾脆不找個地形有利的地方穩下來,一面收攏兵力,一面等待物資補給,打個巴西包圍圈戰役呢?完全可等待累西腓或其他美軍前來解救,這豈不是比疲於奔命更好、更持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