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場死一般地寂靜,眾人把目光聚焦到眺望窗外、背對眾人的史達林老爹……

  第109章 圍(4)

  5月27日註定是個焦慮的夜晚,緊急會議不僅在莫斯科召開,倫敦同樣也在召開,但與蘇方一片沉寂的局面不同,唐寧街地下室里已有人開始拍著桌子怒吼了。

  當天下午,朱可夫通過敵情通報推斷出「七面合圍、中心開花」的戰略節奏,而布魯克元帥依靠一架B-29改造的偵察機獲得了德軍艦隊浩浩蕩蕩北上的消息。

  這架盡心盡責的偵察機在愛爾蘭西偏西北方向1400多公里處發現了執行海豹計劃的軸心艦隊,當4艘艦隊航母、8艘護航航母、5艘戰列艦,無數巡洋艦、驅逐艦、輔助軍艦、貨輪北上的消息通過電波轉入倫敦後,整個大英帝國權利中樞頓時沸騰了。

  這架勇敢的偵察機為看清楚一點,特意下降了高度,很快他就為此付出了代價,6架Do-412一擁而上將其擊落,留給英方只有一份殘缺不全的電報,但已足夠勾勒軸心的行動計劃——在冰島西南部不到1200公里海面上出現了一支龐大艦隊,只要還有腦子就能猜出對方想幹什麼。

  布魯克元帥的第一反應是讓空軍出動重型轟炸機群去進攻,但波特爾上將遺憾地告訴他:等飛機完成準備出動並飛抵艦隊上空已是夜晚,除了空耗燃油,什麼都趕不上!

  「必須阻止德國人登陸!」這是所有人的一致念頭,甚至壓倒了對印度局勢的關注。

  印度戰場傳來兩個消息,好消息只有1個,壞消息卻有2個:好消息是2個英國師順利完成人員上岸和展開,但部分重裝備和補給還需一點時間;第一個壞消息來自英印軍,經過長達兩周的抵抗與會戰,日軍拿下印度聯合省(今稱北方邦)重鎮坎普爾、勒克瑙,打開了通往德里的通道——日軍先鋒部隊距德里郊區已不足350公里,而英印軍總兵力如果不含新增援的部隊已不足9萬。從軍事上分析,由於恆河橫亘在聯合省,日軍可方便地進行人員調度與運輸,下一次必然是德里保衛戰。

  第二個壞消息來自於TF44艦隊,雖然美國人的死活倫敦管不著,但聽說聯合艦隊主力抵達印度洋,僅僅一天就擊沉本方7艘軍艦後,眾人倒吸一口冷氣。聯合艦隊顯而易見是衝著斯普魯恩斯而去,但萬一圍剿無果反過來支持日本陸軍登陸作戰,英印軍將全軍覆滅。

  這是最後一次為印度輸入物資、補給和人員了,靠出賣給德國40多艘船隻和僥倖漏網的幾艘軍艦才換來德軍默契地不轟炸喀拉蚩——要是轟炸,這兩個師只怕馬上喪失戰鬥力。

  幾個大佬討論來討論去,發現除讓英印軍戰至最後「一人一彈」外,基本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來保衛印度。印度局勢還沒個頭緒,德軍艦隊又冒了出來,幾人審視了一番手頭的軍事力量,發現居然拿不出足夠有效的力量進行遏制。

  波特爾信誓旦旦準備明天出動重型轟炸機去轟炸,所有人對此都不看好,重型轟炸機對付水面目標無疑是高射炮打蚊子,命中率太低,對付德軍登陸場倒還有點意義;皇家海軍除在船台上尚未完工的主力艦,拿不出一艘比巡洋艦更大的軍艦,派遣其他艦隻出去等於送死;至於陸軍,島上倒是有300萬,可無法馳援冰島,哪怕是最容易部署的傘兵,不能輸送重裝備、只能攜帶輕武器的他們能在反登陸戰役中起有什麼作用?

  三大軍頭緊急商議後得出一致結論:必須向美國求援,美國大西洋艦隊必須出動,否則冰島難保,這個消息也隨即通知了內閣。

  「通知冰島守軍了麼?」

  「通知了,守軍正在緊急集結……」說起這局面布魯克元帥就搖頭,消息傳到冰島美軍司令部里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可能,再三確認後才慌慌張張行動起來,各路美國大兵是從咖啡館、電影院、公園甚至不知名的樹叢中拖出來的,很多正和冰島女子打得火熱,哪有一點準備投入戰爭的樣子?兩個英國師情況雖好一點,但比起英倫本土的備戰情況卻要差。

  「美國人怎麼說?」

  「參聯會正召開緊急會議,從迪爾元帥初步溝通的情況來看似乎情況不妙。」龐德的情緒顯得頗為煩躁,迪爾和留守美國的皇家海軍聯絡員發來消息,本寧頓號和漢考克號兩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前天剛剛交付,目前正在皮薩切克灣進行海試,第一組項目都尚未完成,給該艦配備的艦載機也人員不齊,亟待磨合,根本不能投入作戰。

  詢問需多久才能準備完畢,得到的答覆是最快7月初。

  「7月初?」龐德在指揮部里跳腳大罵,「不用等7月初,再過一禮拜冰島就完蛋了。」

  「冰島上面有近6萬美軍,難道他們連美國部隊也不管了麼?」布魯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新航母不能出動,至少還有1艘航母和護航航母可出來牽制德國人吧。」

  「他們沒有……」弗雷澤上將苦笑,「大部分護航航母正在加勒比海掩護美國陸軍在南美登陸。」

  只有美國陸航明確表示明天清晨會從紐芬蘭起飛一批B-29對德國艦隊執行轟炸,但所有人都清楚,與航母艦隊相比,飛行2000公里而來的重型轟炸機編隊意義真的不大。

  眾人心涼了半截,邱吉爾對此深感震驚,親自給羅斯福發去了緊急電報,希望後者出面予以干預,一個小時後回電來了——不是羅斯福的署名,是副總統杜魯門的署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