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實際上德方也防著英國人這點,V2飛彈除觸碰引信外還加裝了定時爆炸引信,防止完整實物落在英美手裡。

  邱吉爾瞪了他一眼,差點把「我能怎麼樣?我也很絕望啊……」這種話說出來,最後硬生生忍住了,強作鎮靜道,「我猜測這種先進武器德國人也沒多少,而且製造起來應該很不容易,否則希特勒老早就鋪天蓋地地打過來而不是光用來襲擊倫敦。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防止德軍登陸,海軍怎麼樣?」

  龐德還沒開口,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便訴苦道:「本土艦隊目前只有一些輕型軍艦,頂多只能反潛,無力阻止德軍艦隊,幾艘主力艦還未最後完工也不能使用,必須讓大艦隊回來……」

  龐德緊接著開口道:「我已拍了電報給迪爾元帥,請他通過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機制請求大西洋艦隊主力救援我們,另外我還給坎寧安上將拍了密電,萬一美國人見死不救,讓他帶著皇家海軍斷然行事。」

  「斷然行事」是什麼內涵邱吉爾當然懂,實際上坎寧安「英人英艦」政策一實施,內閣就全知道了,而且一片叫好,認為坎寧安履行了「一個高貴的皇家海軍將領的光榮職責」。邱吉爾本還顧慮會破壞英美關係想換人,但內閣沒人贊同,就連龐德和弗雷澤也不支持,最後只能悻悻然做罷。

  除個人好惡外,大家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也決定了想法不同:邱吉爾身為抵抗派政治家,認為沒有美國支持,憑皇家海軍這點家底無論如何也堅持不下去,認為不能讓坎寧安成為英美合作的阻礙;而艾登和艾德禮作為曖昧派政治家,認為如果英德妥協,皇家海軍在海上、船塢里的那些貨色保留下來賣給德國人還能賣個好價錢的——法國人不就把自己的艦隊賣了不錯的價碼,至少比白白交給美國人強得多!

  坎寧安的舉動甚至連里賓特洛甫都知道了,他在談判中表達了對坎寧安和皇家海軍的「敬意」,認為這是大英帝國獨立精神的象徵,不是邱吉爾這種「美國走狗」可比的。由於這幾個月形勢發展再加上紐芬蘭、維德角戰役的不利結果,英國內部的中立派(曖昧派)的抉擇天平再次向以愛德華八世為代表的妥協派傾斜,英德雙方條件和立場更加接近,很多橫亘在英德和平談判間的問題也解決了。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問題。當初愛德華八世提出要為大英帝國保留印度,後由於日本進攻,該條件一度修改為保留北印度,德國表示對此不持立場,假如英印軍能保住北印度,德方不會阻撓。但隨著日本印度派遣軍節節推進,蒙巴頓連吃敗仗,別說北印度,今後在印度能有個立足之地都是奢望。總算斯利姆抓住日軍貪功冒進的機會在加爾各答打了個不大不小的防守反擊戰,但這種勝利只是曇花一現,當山下奉文重新調整部署,命令部隊穩妥推進時,加爾各答的失守便不可避免。

  到3月下旬,英印軍連孟加拉邦的吉大港也丟了,東部海岸線全部落入日軍之手,印度派遣軍和緬甸方面軍在地理上連成一片,而石原莞爾給山下奉文的6個師團援兵抵達後,印度派遣軍兵力已高達13個師團又6個獨立戰車旅團(含緬甸軍),另有5個飛行師團,總兵力規模直逼中國派遣軍,而機械化程度、裝備水平遠遠勝過之,在日本陸軍五大重兵集團中排行第二(第一關東軍、第四南方軍、第五朝鮮軍)。

  單從裝備水平來說,如果不是關東軍在3月份買了價值5個多億的德國裝備,印度派遣軍的裝備水平可以排第一。

  連續失利後的英印軍總數已下降到不足12萬,甚至連盟友都開始動搖:駐紮在印度的美國陸航由於長期得不到後續補充,飛機越打越少,應付起來越來越吃力——他們的對手現在已換成了大量的Fw-190和Bf-109\219;而為應對國內複雜的政治局勢,國民黨藉口維持西南防線,將駐印軍一萬多人抽回國打內戰,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但因國黨現在拿不到實質性物資補給,所以史迪威說話等於放屁,重慶根本不理他,蒙巴頓對此也無能為力。

  最尷尬的屬延安方面,本來要應美國要求向印度派兵2萬,由於印度航路被日本封鎖,美國武器裝備送不上來,即便從南非和澳洲偷偷摸摸送上來的一點物資裝備也要優先補充英印軍,根本不可能再為共產黨部隊提供大規模軍火,再加英方也不信任土八路的戰鬥力,最終婉言謝絕這一派兵。而在國共大規模摩擦、內戰發起後,共方也抽不出2萬兵力再去印度,於是在美方協調下,印度戰區最後接受了200多名延安軍事人士充當觀察員——美國人的面子還是要給。

  延安軍事代表團由大量具備較高文化基礎的部隊中級幹部充當,另外還挑選了50多名先期投奔延安,在政治上可靠的京、津、滬大學畢業生充當翻譯和文職。陳賡擔任團長,一來他有黃埔軍校畢業資格,算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二來他搞過秘密戰線鬥爭,人頭熟悉,與國黨的場面交涉也能維持住;三來他個性比較幽默灑脫,容易與人相處。

  英國人再怎麼看不起土八路,目前這個危急時刻也只有延安表態願意支持英方,所以從蒙巴頓以降,對這支軍事代表團給予了應有的禮遇。

  第046章 大英帝國(2)

  陳賡和延安觀察團跟著英國人看雙方在印度東部大打出手,全程參與了各種戰事,甚至加爾各答保衛戰也參與了。所有人都看出大英帝國情況不妙,不但士氣、訓練不如對手,甚至在裝備上也遜色於對手。最初共方認為再怎麼樣英美裝備總是先進的,直到親眼目睹日本戰車旅團和斯圖卡登場發起地空配合作戰,特別是有一次一個日本虎式大隊(16輛)出場直接嚇跑一個印度營後,他們才知道英國人在裝備上也落於下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