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你……你……你在血口噴人!」

  「我身為合眾國參議員,難道沒有提議發起彈劾程序的權利?」杜魯門一臉正色回應道,「我現在向會議解釋我這麼做的理由:

  第一,你的和平條件和德國的和平條件相去甚遠,根本扯不到一起,最終結果無疑是要打,但你先拋棄蘇聯,然後又準備拋棄大不列顛,還準備拋棄澳新、南非、中國、加拿大、巴西等一系列盟友國家,將來美國與軸心國家作戰,一個是盟友遍布世界,一個是孤零零隻有自身,我懷疑你奉了德國之名拆散聯盟體系,讓合眾國自絕於盟友;

  第二,宣戰還是和平都必須經過國會審議,如果你認為某個或某些指揮官不稱職,你可以在你的職權範圍內進行撤換和調整,但你現在沒經過更深入的談判,特別是你在僅僅臨時代行總統權利的情形下,也未經過國會決議,居然擅自對和戰問題發表質疑,這是在幫助敵人瓦解我們的軍心、民心,誰不知道打仗要死人,要承受損失,80萬人是多,8萬人就不多了麼?3000億是損失,300億就不是損失了麼?捍衛國家尊嚴、保衛領土與主權完整、保護自由世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可以用來討價還價,單純用數字損失來進行評估的麼?難道生命如此寶貴,以至於當奴隸也在所不惜?

  第三,《聯合國家宣言》曾表示要使用全部力量與軸心作戰到底,現在美國可以撕毀條約提前媾和,大不列顛行不行呢?蘇聯行不行呢?澳新行不行呢?就算是和談是個謠言、斷絕盟友援助也是個謠言,但消息已傳出去了,動盪、裂痕、猜疑的種子就布下了,我們還能指望盟友們全心全意、毫無芥蒂地在未來繼續與美利堅精誠合作麼?這不是政治間諜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最顯著的特徵麼?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你的觀念和策略都是在幫德國人的忙,在拖美利堅的後腿,這種人我們還能容忍他繼續在這個職位上繼續幹下去麼?」

  「反對!」

  「有道理!」

  「反對!」

  「支持!」

  會場裡頓時亂了套,民主黨左翼有不少贊同華萊士觀點的人,而民主黨右翼以及一部分共和黨人又附和杜魯門的觀點。不管台上怎麼說,民主黨看起來首先是分裂了,一個民主黨出身的副總統,居然會被同樣是民主黨出身的參議員公開場合下提議彈劾,還有比這更滑稽的事麼?

  實際上,華萊士剛才這通發言裡並沒有什麼特別具有黑幕的消息,大部分戰況、損失、戰果以及其他方面的情況都向國會通報過,很多消息還對外公開發表過戰報,光是為解釋海軍幾次重大戰役的失敗,羅斯福就親自赴國會參加過質詢。華萊士發言的主要震撼之處是將所有損失全部累計在了一起並系統性闡述出來,大多數人只是聽過就算了,誰會將其一樣樣加起來。

  但這顯然不包括杜魯門,專門調研軍隊內部貪污腐化、鋪張浪費情況的他知道的消息遠比華萊士更多、更深刻。比如火炬戰役前夕,軍隊需要的物資明明已採購好了,但因為管理和運輸的混亂,臨要上船前又找不到了,最後只能重新購買一批;又比如很多商品明明可以直接向廠家訂貨,但因為後勤部門的疏忽或混亂,事到臨頭根本拿不出來,只能撲去商場採購或緊急訂單——無形中又浪費了錢;又比如以20mm航空機槍為代表的軍備生產浪費(前文已述),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對於傷亡、消耗、戰損他當然捏著完整的數字,而且他還知道軍方是怎樣在戰役報告中將這些損失應付過去的:比如自身損失不能縮小的情況下,就羅列對手的損失,顯示這個結果是正常的;如果損失比對手大很多,就渲染對手的軍備強大、武力突出或者擁有絕對優勢——比如為了掩飾第八航空隊空襲的失敗,就誇張地描繪噴氣式戰鬥機的巨大威力;比如為了掩飾陸軍師戰鬥力的孱弱,就習慣性誇張虎式坦克的威力——在陸軍的戰報里,德國虎式那是以一當十的世界第一坦克,每個德國裝甲師至少擁有80輛虎式,300輛4號坦克,怎麼打得過呢?實在沒法推了就說盟友無能,比如百慕達之戰是英國守軍無能,紐芬蘭失利是兩個加拿大師無能,非洲之角是皇家海軍無能。總而言之,這些甩鍋的藝術杜魯門都是門清的。

  照理說杜魯門對軍隊應該是深惡痛絕,但他知道這裡面涉及的因素太多了,政客、高級軍官、財閥、遊說集團等各種勢力全交織在一起,還有盟友關係牽扯其中,這些黑幕要是都抖露出來,美國人民還能不能愉快地打仗了?杜魯門對軍隊的情況非常清楚,軍官們特別是高級軍官們都是在盡心盡力地打仗,打不過德國人、日本人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美國對國防力量不重視,對尚武精神不崇拜。一個國家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如果只是律師、商人、醫生,怎麼能與日本德國這種年輕人最嚮往成為帝國軍官職業的氛圍相比?

  他對軍國主義的理解很透徹:軍國主義就是滿腦子都是打仗,搞政治為了打仗,學文化為了打仗,搞科研為了打仗,發展經濟、提升文明還是為了打仗——要麼在打仗,要麼在準備打仗。一邊是日德民眾都盼著打仗,一邊是美國民眾都盼著好好發財做生意,猝不及防碰撞下能斗得過才有鬼了。所以他對於損失的忍耐力是很高的,認為這是美國從和平體系轉入戰爭體系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美國投身戰爭時,德國人已打了2年仗,征服了大半個歐洲,日本已打了4年仗,征服了數倍於本土的領土,吃點虧、交點戰爭學費是可以理解的。他認為現在學費交得差不多了,華萊士卻說不打了,那已投下去的學費怎麼辦?已犧牲的將士怎麼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