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斯福雖然說得很刻薄,但看問題卻一針見血,眾人都遲疑地點頭。

  「為什麼我這麼大力提拔、表彰馬修·李奇微,不是因為他打得有多好,而是因為他在困境中表現了難得的勇氣和血性,他帶著部下憑藉步兵反坦克武器硬拼敵人的裝甲車輛,敢於和敵人打近戰、打夜戰、打混戰,這樣的部隊陸軍有多少?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形勢,美國在戰略局勢上落於下風,在軍隊體系建設和官兵能力上弱於對手,如果再在作戰意志和拼搏精神上不如對手,這場戰爭永無勝利的希望,所以……」羅斯福拖長了聲調,「我希望你們能樹立正確的意識,要立足於用血性和果敢拼對手,要把自己擺在弱勢一方,我們沒任何可以自傲的資本。希望你們回去認真梳理一下,把那些尸位素餐的軍官、碌碌無為的軍官、畏敵如鼠的軍官、精神不振的軍官統統清理掉,戰爭時期我不要論資排輩,誰能帶領部隊打贏,誰就是英雄。」

  「至於維德角,我只有一句話,一定要拿下,再慘重的傷亡也必須拿下!這樣前面的犧牲和付出才有價值,才能對美國人民交代!」

  第021章 維德角(13)

  羅斯福話雖然不長,但意思很明顯:他對陸海軍高層在用人上的按部就班和束手束腳表示不滿,海軍還好,基本上能打的將軍都委以了重任,但陸軍這裡問題就很多,像這次為了平衡,馬歇爾第二批挑選增援南美將領就開始搞論資排輩,這讓羅斯福不滿,更讓他不滿的是陸軍高層對巴頓的態度。

  在羅斯福眼中,非洲戰役是不折不扣的失敗,這麼多軍方將領中他唯一欣賞的就是巴頓,認為他在戰役中展現了難得的血性和勇氣,特別是其糾集殘兵敗將一路步行南下與主力匯合而不是就地等在遠處向德國人投降的事深深震動了羅斯福,可惜巴頓回國時還被人當成英雄敬仰,一段時期後卻負面新聞纏身:有媒體評價他簡單粗暴、脾氣惡劣,對新兵和中低級軍官動輒怒罵,偶爾還要動手,一段時間後又有其他同僚抨擊其訓練極端過火——通過鐵絲網火力覆蓋、匍匐前進的訓練巴頓經常用機槍來模擬,大部分是空包彈,偶爾也用實彈,把一幫新兵蛋子嚇得夠嗆,更把一幫衛道士和民主鬥士給震住了,但對這種抨擊巴頓根本無動於衷,甚至變本加厲地弄來德軍的MG42機槍進行火力模擬,當撕裂亞麻布的「嗤嗤」聲響起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瘋子。

  為這種事,馬歇爾不止一次地給巴頓擦屁股,搞到最後連他也有點煩,但後來更大的事捅了出來,在訓練步兵部隊跟隨坦克衝擊時,巴頓要求對面擔任阻擊任務的炮兵開炮覆蓋訓練場,雖然只是中小口徑迫擊炮和105mm榴彈炮,而且還是訓練彈,但炮兵部隊少校以擔心誤傷為由拒絕執行,結果挨了巴頓2馬鞭。馬鞭事件和瘋狂訓練法最終被捅了出去,輿論大嘩,雖然老兵們都一邊倒表示支持巴頓,但陸軍上下和社會各界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迫於壓力的馬歇爾只得宣布對巴頓執行停職檢查,更具諷刺意義的是,因為巴頓的資歷和表現,剛準備晉升其為中將。在馬歇爾的斡旋下,軍法機關後續處理意見也大致確定了,給巴頓晉升中將同時安排退出現役轉為預備役。

  晉升中將的報告羅斯福很爽快批准了,轉為預備役的報告卻被他毫不留情地退了回來,上面的批示讓參聯會高層看得大汗淋漓——「注意,這是一位中級軍官不服從長官從而引起的事件,如果在戰場上,抗命不遵的行為完全可以當場槍斃!」

  毫無疑問,總統的屁股是坐在巴頓一邊的,這種不顧民意、非民主的「政治不正確」行為在競選期間完全會是對手發難的炮彈,但現在羅斯福已顧不上了,他要能打仗、作風硬朗的將領,在李奇微的晉升儀式上,他曾和對方有過一番問答,交流後更堅定了這樣的看法:

  「您的部隊人人都會跳傘?」

  「是的,如果一個年近50的師長都能跳傘,其他人沒理由辦不到。」

  「如果有士兵已熟練掌握動作但就是因為害怕不肯跳怎麼辦?」

  「簡單,在他屁股上踢一腳,在空中他沒那麼多胡思亂想的機會。」

  「您的士兵都這麼勇敢?」

  「當然!懦夫要麼被我踢出隊伍,要麼等著被德國人幹掉。我想,還是前一種選擇對他們更有利。」

  換句話說,羅斯福現在為了勝利已不擇手段,如果大清洗能帶來勝利,他一定毫不猶豫地大幹快上,他堅信美國人民要一個能帶來勝利的總統,而不是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剛才這頓咆哮,無非是他借題發揮,把本來就想說的話在這樣嚴峻的當口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噴發出來。

  至於「不惜一切代價」云云,其實是勝利第一的極端表現,也是力拼對手的要求所在,兩者是一脈相承的。羅斯福既然是政治家,當然也是鐵石心腸的人物,怎麼可能顧忌區區幾艘軍艦、幾千兵力的損失?他在做出美國投入戰爭的決策時就估計到會有今天的損失,對他而言,如果能拿下維德角對各方面有所交代,這並不是不能承受的代價。如果維德角沒拿下,英加航線沒打通,福克蘭群島又無法進攻,部隊忙忙碌碌一無所獲,損害的是長遠利益和國家威望。

  大西洋艦隊發回來兩個方案:英格索爾上將認為誘敵機會已失,艦隊本身又損失嚴重,拿下維德角無助於改變美德力量對比和大西洋根本戰略態勢,因此建議撤退,他隱隱約約還擔心拿下維德角後守不守?怎麼守?守不住是不是諷刺更大?第二個方案是特納提出的,認為既然已付出這麼多代價,無論如何要堅持到底,現在撤退好比股市最低點時把虧損累累的重倉股割了,損失當然不會再擴大,但減少損失乃至翻轉機會也沒有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