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人,認為你完全配得上這些榮譽……好了,不說這些了,你先休息一下,給你太太和家人打個報平安的電話,然後晚上準備覲見總統,他對你很關心,一直關注你在百慕達上的戰鬥情況,如果不是因為身體抱恙,他今天本來會親自來碼頭迎接你。」馬歇爾意猶未盡,「他準備晉升你為中將,另外還建議把101空降師也歸你管轄,希望你儘快完成82空降師的重整,然後再加上一些特勤單元和指揮機構共同組成全美第18空降軍,他同時希望將來打亞速爾的戰役中能看到你再次率部出擊。這段時間你的任務會很重,一方面你要負責部隊補充與整訓,另一方面你要把與德軍交手的心得和經驗傳授全軍。」

  李奇微頓時愕然,1941年戰爭爆發時他才是個上校而已,兩年時間裡接著跨越了准將和少將,這就要變中將了,這樣的火箭速度讓他感覺有點發蒙。更發暈的是要打亞速爾,一想起百慕達上那慘重的傷亡他就心有餘悸,不知下次去打亞速爾得死多少人。

  馬歇爾看出了他的顧慮,寬慰道:「我們會有妥善的計劃和充分的支援,不會讓部隊貿然衝上去,至於晉升,陸軍系統一致通過,沒人表示異議,金上將還一個勁威脅我,如果陸軍不給你升官,他讓你去陸戰隊帶一個軍!哼,我怎麼能讓他如願?」

  「感謝長官栽培。」

  馬歇爾欣慰地點點頭,李奇微還是能幹的,也打出了成績,不枉自己當年把他調往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任職,後來又推薦他出任82空降師師長的苦心栽培。這次戰役也是對馬歇爾本人的重大考驗,如果他推薦的將領人選作戰總是失敗,他相信不僅民眾會喪失信心,總統也會動搖對自己的信任,李奇微關鍵時候爭了氣,就是要大力表彰和獎勵,中將軍銜算什麼,如果將來對方繼續表現出色,總參謀長的位置也可以傳給他——馬修·李奇微可才只有48歲啊!

  「你還有什麼要求麼?」

  「我個人沒有要求。」李奇微搖搖頭,「不過希望政府和軍方能對這次戰役的傷亡者和立功者從厚撫恤和表彰,損失畢竟太慘重了。」

  「這是當然,過兩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將宣布有關決定,他們都是美利堅的英雄,總統和參聯會不會虧待他們的。」

  圍繞百慕達戰役的結果,德美兩國打起了口水戰,「歐洲之聲」嘲笑美國人廉價的勝利:如果說被打成一片廢墟的百慕達島、傷亡幾倍於我軍的損失也能叫勝利,那我們不知道失敗該怎麼形容……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憤怒地還擊:你們不是說要進犯東海岸麼?你們不是說要擊沉我們出港的船隻嗎?現在我們就在這裡,你們的艦隊呢?你們的飛機呢?我們等著你們來!你們來多少,我們就幹掉多少!

  不過,一向親自指導「歐洲之聲」工作的霍夫曼現在顧不上口水戰,他得到了比百慕達戰役更令人心煩意亂的消息。

  「隆美爾不肯交出運輸機部隊?還要求把後續部隊派給他?增援中亞兵力到20萬?」霍夫曼聽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問凱特爾道,「他這什麼意思?他要打到中國或印度去?」

  「這當然不是……」凱特爾尷尬地笑笑,他以為這消息元首早就知道了,沒想到後者也第一次聽說。這就有點奇怪,眾所周知隆美爾是元首的愛將,他提出的要求幾乎就沒有什麼不滿足的,這次怎麼會?

  他卻不知道霍夫曼最近一直在強調加強制度管理,增強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長的權威,增強聯合戰區司令部的指揮權威,避免以前那樣一點事就直接一桿子捅到柏林——他是陸軍總司令不假,但並不等於要直接管到每個集團軍,那樣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顧不過來,所以隆美爾心領神會地將報告先發給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

  「他的理由是兩條,第一條,他發現俄國人在調集大軍準備圍剿他,很可能馬上要切斷其補給線,運輸機部隊在這個關鍵時刻不能走;第二,他希望能在中亞戰區吸引更多敵軍,為『曙光』戰役增加更多助力。」凱特爾道,「總參謀部也發現情況有點不太對頭,敵軍調動情況極為詭異,蔡茨勒將軍因此給了其他建議——讓他向南轉進伊朗。」

  「轉進伊朗?」霍夫曼仔細看了看地圖,問道,「他是怎麼考慮的?」

  「增兵10萬可以做到,但目前南線戰役尚未發起,我軍必須通過裏海進行人員增援和補給,再投放10萬兵力不成問題,可要再多投放10萬人的補給就非常困難;其次,如果我軍增兵之後敵軍繼續增兵怎麼辦?我們不可能無限制往中亞派兵,敵人卻可以源源不斷地調兵遣將,他們放棄了中路焦土地帶的抵禦,騰出了大量兵力,中亞對他們是內線作戰,距離近、補給方便,我們不具備類似條件;然後,在中亞大打一場並不符合當前的戰略意圖,冬季雪季之後,機械化部隊移動將非常困難,只有山地步兵才行,我軍最多的山地部隊全集中在挪威,調往東線緩不濟急;最後,現在撤退也來不及了,或者說,人員大概能撤退,裝備撤不下來——全部搭乘運輸機離開,不管裝備。」

  霍夫曼搖搖頭,變成徒手兵離開中亞顯然不是個好主意,裝備他損失得起,這面子他丟不起,中亞各國剛剛宣布獨立並向軸心靠攏,如果這時德軍因為蘇軍威脅而丟盔曳甲地逃跑——就像英美在非洲那樣,中亞各國好不容易扶持起來的民族政權馬上就會被蘇維埃撲殺,這對士氣、對民心、對德國在盟國面前的威信都是重大打擊,隆美爾大概基於這一點才提出加強補給並增兵的要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