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怎麼可能撤退這麼快?」

  「因為幾乎沒什麼重裝備,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戰利品是一批152mm榴彈炮,不過似乎炮彈也不多……」

  9月28日,南北兩路同時向薩拉托夫和烏里揚諾夫斯克這兩個重鎮發動進攻,結果蘇軍抵抗完全有氣無力,僅僅一天一夜就拱手相讓,更讓德軍上下吃驚的是,這兩座重要的中等城市中生產、生活設施被破壞殆盡,能帶走的物資全帶走了,守城部隊的主力也在放了一把火以後逃之夭夭,全城上下除了患有疾病、身體殘疾或年齡過了70的民眾,幾乎沒其他人存在。根據留下來人員的說法,蘇維埃這幾個月來一直持續不斷地在安排撤退與人員轉移事宜。

  更讓德軍高層擔憂的是,到當天夜裡,伏爾加河上響起了持續的爆炸聲,紅軍在主動炸毀各類大型橋樑,而此時最接近的德軍部隊甚至還有10多公里路程。

  這場面讓人不由得擔心起來,按目前進度,不到5天就完成了戰前計劃中預定15天的作戰任務,原本是讓人十分欣喜的事,但現在出現這個局面,即便是最遲鈍的人也反應過來了,各部長官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是在原地等一等呢還是繼續按計劃推進下去?

  「敵人在挖坑等我們跳下去?想用對付拿破崙的手段對付我們?」莫德爾是經歷過巴巴羅薩計劃實施階段最初的狂飆突擊的,那時候雖然推進速度比現在慢一點,但慢得令人踏實,至少每時每刻都在和敵人展開廝殺,然後乘勝進軍,哪像現在,如同一個重拳擊打在棉花上,軟綿綿地讓人很不踏實。

  「有多少戰果?」蔡茨勒皺著眉頭詢問道。

  「北路大約俘虜了9500餘人(含傷員),擊斃6000餘人……另外大概還有1-2萬平民。」

  剛從薩拉托夫巡視回來的霍特元帥也道:「南路的情況基本與此類似,真是見了鬼了……」

  這麼大的戰爭架勢,60萬人一口氣推進了200多公里、拿下了伏爾加河左岸地區只有這麼點戰果,說出去誰都不信,一干參謀無不搖頭。

  「先向元首報告情況,我們變更一下作戰秩序和進度,左翼分1個集團軍去打喀山。」

  「要分兵?」魏克斯元帥一驚,「我以為你會加速推進的,喀山可是第二階段的作戰目標。」

  「正面推進不了。」蔡茨勒搖搖頭,「伏爾加河上的大型橋樑全被俄國人炸毀了,要想過去必須架設浮橋,而且必須是大型的浮橋設施,但這都還在二線運輸梯隊手上呢,運到這裡再架起來至少要等5天,這時間我可等不起。」

  莫德爾看了看地圖,半天后沉吟道:「南路也分兵吧。」

  「去打史達林格勒?」霍特點點頭,「我看可以嘗試一下。」

  蔡茨勒把頭搖得和撥浪鼓一般:「薩拉托夫再往南就是史達林格勒,元首一再反對我們去進攻硬骨頭,南路部隊可分出4-5個師往中間的塞茲蘭靠一靠,加強部隊間銜接,萬一俄國人打過來也有個相互照應。」

  其他人相互看了一眼,都點頭表示同意。

  不過,蔡茨勒預料的俄軍反擊顯然不會出現,到10月3日,德軍順利占領了喀山,但戰果和前幾天一樣,累計消滅敵軍只有1萬出頭。到現在為止,曙光戰役一共打了不到10天,已控制了北起喀山,南到薩拉托夫,整體寬度800餘公里的伏爾加河左岸地區,在中央地區打出了一個巨型突出部。

  戰果看上去很「輝煌」,但所有人有說不出來的感覺——紅軍不僅撤退了絕大部分兵力,還實施了乾淨徹底的堅壁清野工作,幸虧伏爾加河河水流量很大、河面又寬,否則德軍連找乾淨的飲用水都會遇到困難。此外,紅軍還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游擊隊,運輸車隊、火車三天兩頭遇到有人破壞,損壞的物資倒是微不足道,但頻頻發生的道路被截斷卻大大延長了運輸時效。甚至蔡茨勒最重視的架橋物資和設施所在的列車也被迫延期了一天一夜才到。

  分管物資保障工作的東線軍需總監施蒙特中將被迫請求魏克斯元帥分出兵力去清剿游擊隊,但重裝備的德軍師、團部隊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清剿效果不太理想,最後還是把這個活派給俄羅斯解放軍來干。

  嚴格說來,伏爾加河左岸的戰鬥到現在為止已全部打完了,勝利完成了曙光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除了殲敵人數,但司令部里眾人沒半點兒喜悅,全是愁眉苦臉,仿佛打了敗仗、情況危急一般。

  「要不要逗一逗史達林格勒的紅軍,讓他們衝出來?」莫德爾建議道,「既然戰事進程已發展到快速推進的地步,乾脆我們撤退薩拉托夫一部分兵力或者讓其他部隊往前打,吸引俄國人來進攻我們的側翼,這樣就可以摸清楚敵人的虛實和真實動機。」

  「如果敵人不來呢?」

  「那就乾脆往前打。」霍特元帥道,「我就不信紅軍能一路敗退到烏拉爾山去,不管前面有伏擊圈還是包圍陣,我願意先去闖一闖。」

  蔡茨勒搖著頭:「要出擊也不能削弱南北兩翼的力量,還是中路突擊吧。」

  他在地圖上迅速圈定了一個目標:「命令第4集團軍全體渡河,迅速向古比雪夫推進,3天內我要看到我軍的旗幟飄揚在那裡!哪怕那裡有包圍圈,也給我先一頭撞進去再說!其餘部隊隨時做好接應第4集團軍的準備……」

  古比雪夫是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當局確定的第一個遷都地點,大量與軍事無關的中央辦事機構和外國駐蘇聯機構都遷往了這個城市,因此算得上非常要緊。蔡茨勒準備用這種進攻來試探紅軍的底線與方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