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有關改造任務持續快速推進外,停滯已久的豹式坦克生產終於啟動,霍夫曼同意自10月1日起,將部分4號坦克生產線(月產量500輛)轉變為豹式坦克生產,施佩爾估計到年底轉產的豹式月產量可突破150輛/月。與歷史上豹式匆匆忙忙推出結果毛病叢生的情況相比,這次豹式經過反覆試生產、實驗,再加上汲取了虎式的有關使用經驗,技術指標和性能更趨於穩定。

  除豹式外,軍備部還報告說虎式升級版——虎王坦克也克服了很多研製困難,將於1944年1月份造出樣車供驗收使用。該進度是符合邏輯與情報需求,軍備部對紅軍坦克車輛的研製保持了高度關注,各種情況顯示,紅軍在試生產T-34/85,預計接下去幾個月就可以看到這種新坦克出現在戰場上。雖然虎式對其依然擁有優勢,但4號坦克將會開始力不從心。現在軍隊上下就等著用豹式與T-34/85過過招。

  凱特爾已下定決心,一旦豹式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並取得相對於4號的顯著優勢,他準備提議編制1944型裝甲師,用豹式取代4號成為主力裝甲部隊的坦克。

  即便史達林竭力想拖延時間,但他已拿不出更多手段,莫洛托夫口口聲聲說會繼續會談並交付更多軸心戰俘,可德軍總參謀部根據前期統計,認為紅軍掌握的戰俘已不多,可能還有一些高價值的目標——比如將校級軍官,懷疑是間諜的德方人員等,但數量頂多就是幾百個。

  霍夫曼也不打算今年的夏季攻勢中什麼也不干,眼睜睜看著史達林休養生息,萬一讓紅軍重新恢復元氣就更加麻煩,因此他在8月下旬就秘密下達指令,要求抓住9-11月份這最後的進攻時間窗口,給史達林以第三次打擊。

  第032章 第三次打擊(4)

  第三次打擊的戰役代稱為「曙光」,霍夫曼雖然並不認為1943年就能徹底解決東線問題,但蘇德和談的展開,列寧格勒的易手標誌著2年多的東線戰爭已露出徹底解決的曙光,史達林政權除軍事上露出頹勢外,在政治上也左支右絀,當整個方面軍「投誠」拉開帷幕後,不時有各種各樣的官兵向德軍投誠,絕大多數都是真心投誠的,偶爾也夾雜著極少數間諜。

  要將他們一一甄別出來顯然難度很大,霍夫曼現在並不想讓新投誠的紅軍直接加入對蘇作戰,他先把他們拉到後方整訓、洗腦、重新打亂編制後才使用,這樣不但可清退大量不合格人員——投奔人群中有大一部分要麼是40多歲、鬍子拉碴的中年大叔,要麼是不滿18歲的少年兵,戰鬥力相當低下的;另外還可讓陰謀分子和間諜在其中暴露。

  在這種滾雪球似的擴張下,俄羅斯解放軍已擴充到4個集團軍,50多個師,將近70萬人,在傳統的紅白藍三色國旗在聖彼得堡重新出現後,這種速度更稱得上是雪崩,不但軍人,連帶大量平民、地方官員甚至是內務部隊都開始向新俄羅斯投誠——他們描繪了蘇維埃政權目前面臨的窘迫,相信史達林和布爾什維克政權馬上就要完蛋。

  霍夫曼知道情況沒這麼樂觀,史達林手裡還是有實力的,他至少還有600-700萬軍隊,要徹底解決他們不花上3-4年時間,死傷200萬以上德國人是不會成功的——這代價比起歷史上當然很小,但他並不想付出這麼大代價。勝利曙光已顯露出來,美國還在另一邊虎視眈眈,傷亡200萬德國小伙子的代價有些過於沉重了。

  紅軍放棄聖彼得堡後連帶著放棄了一大片土地——因為這些地區根本守不住,兩軍對峙線推進到沃爾霍夫、諾夫哥羅德一線,對紅軍而言,整體需防禦的地段縮小了大約200-300公里,可騰出30萬左右兵力。對德軍而言,獲得的戰役態勢就更加有利,德國本土運輸過來的物資可走北海、波羅的海、芬蘭灣直接到聖彼得堡靠岸,大大減輕了從波蘭過境的鐵路幹線壓力。更重要的是,俄國北部濱海地帶與內陸的運輸線失去聖彼得堡這個交通中轉樞紐後,補給線近乎斷絕。現在哪怕英美打通北極航線,能將物資輸送到摩爾曼斯克也無法再順利輸送到內地。

  「曙光戰役是本年度最後一次大型戰役,總參謀部對前期戰場局勢和敵我力量對比進行研究之後,對戰役方針進行了多次更改,最終形成的戰役決心如下。」

  以蔡茨勒為首的總參謀部本來的打算非常宏偉,希望通過這次大型戰役迫使史達林投降或消滅紅軍主力,但在霍夫曼干預下,戰役方針進行了多次更改,目標也逐漸往下調,更改為消滅紅軍重兵集團100-150萬以上兵力,極大削弱紅軍戰鬥和抵抗意志,逼迫布爾什維克按我方條件和談或簽署停戰協定。

  整體戰役分北線、中線、南線三大戰場,根據蔡茨勒的安排,主要的戰略步驟包括:

  第一階段,從9月23日開始,以中央集團軍群、東方集團軍群全部主力和南方集團軍群部分部隊(主要是霍克集群),在中央戰線發動全面進攻,以一字平推的戰術在10月15日前將目前整體戰線向前推動400-500公里,要求必須占領薩拉托夫、烏里揚諾夫斯克、喀山、薩馬拉一線,威懾烏法、葉卡捷琳堡、車里雅賓斯克一線。

  為封堵中央戰線漏洞,紅軍預計將從左右兩翼抽調兵力進行支援,第二階段將分兩個層面對待:

  如紅軍主要從其右翼(北面)抽調兵力,則以芬蘭軍、北方集團軍群為主力,發動進攻戰役,全面奪取沃爾霍夫、諾夫哥羅德一線,占領拉加多湖右岸地區,將蘇聯北冰洋沿岸領土與內地徹底割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