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空運人員?眾人面面相覷,這什麼意思?

  「羅斯福總統告訴我,他可以用戰略運輸機把我們的部隊運送到美國,用美國軍火武裝起來,並派遣去非洲作戰……」邱吉爾沉吟道,「美國缺乏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兵,武器裝備有很多,與其費盡心機將他們運到英倫三島來,不如我們把人運出去。皇家空軍計算過了,按每架飛機乘坐16人計算,最大一次運輸量我們可以直接輸送一個師過去。」

  艾德禮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美國人存心讓我們去送死!美國難道缺幾個或十個師麼?」

  邱吉爾無語。

  艾登嘆了口氣,最後說道:「閣下,我想提醒您一點,這次有關法國政策的質詢是一次預演,如果印度局勢繼續惡化,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的質詢,那會出現更難看的場面。」

  會議在尷尬不已的氣氛中結束了,雖然邱吉爾表現出一如既往的自信,但這種自信顯然不能再說服更多人。

  散會後,艾登和艾德禮兩人碰了一下頭,簡單交換了意見:政策必須改弦易張,換馬勢在必行,唯一區別只有一個——要不要倒丘?

  第197章 麻煩(5)

  明眼人都清楚,法國問題只是導火索,關鍵還在於大戰局勢特別是印度危機。對大英帝國來說,中東遠比非洲殖民地重要得多,邱吉爾丟掉中東後還能繼續坐在首相寶座上的局面只透露一個信息:大不列顛精英階層對丟掉中東和非洲是有思想準備的。

  同樣,對法國的行動與後續事態發展有關精英階層同樣也有預期,當皇家海軍炮轟法國艦隊,當英國接納戴高樂並視其為法國流亡政府代表時,當自由法國配合英國占領法國各殖民地時,英國就對維希法國可能的反應表示知悉。按倫敦的如意算盤,維希法國外有戴高樂與自由法國的針鋒相對,內有德國的民族壓迫,一定難以維持,最後左支右絀而完全崩塌。英國則藉機通過影響法國政局控制歐洲大陸。

  這種策略幾乎要成功了,但劇情忽然出現大幅逆轉:先是英美連戰失利,丟掉了北非和中東,後是法德妥協與緩和(如果稱不上和解的話),德國用提前釋放俘虜、歸還大部分被占領土等辦法換取了維希當局認可,得到了殘餘法國軍艦的精華。等德國訂單一下,真金白銀流入法國,貝當政府又遷回巴黎時,法國人心向背立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這不足以決定英國的政策更迭,說到底,沒人關心法國人怎麼想,當初法國還未淪陷英國方面就能剋扣支援飛機,說明坑隊友的精神早已內化為大不列顛的政治本能。

  關鍵是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丟掉印度,英國將立即變成一個二流國家,所以各方面對此都極為關注。偏偏邱吉爾在印度問題上的決策讓人很不放心。他固執己見,挑選了很多人反對的蒙巴頓擔任印度最高負責人,同時又沒能說服美國將力量投入到印度保衛戰中。

  丟掉錫蘭已為邱吉爾敲響了警鐘,還沒等他有所反應,日軍在馬德拉斯的登陸又給予第二次重創,第三次關鍵重創是在運河區觀察到有大量軸心增援艦隊通行,所有人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下一階段對印度總攻的開始。即便印度目前還有將近30萬人馬,美國方面也保證會遊說中國派兵進入戰場,但無論軍界還是政界要人都對前景表示極度悲觀,特別是吉法德發過來的、十分悲觀的戰況報告讓人認為天簡直就要塌下來了。

  吉法德在戰報中描述了日德聯軍攻擊力之強,海軍占有壓倒性優勢,甚至說日軍坦克都比自己要多、要好。這份電報在倫敦引起軒然大波,布魯克元帥等人傾向於認為是真實的,或許有一些誇張,而邱吉爾認為這完全是虛構的,是吉法德一貫以來「怯懦、膽小、動搖」的證明。他振振有詞地辯解:即便日德聯軍真有5-6萬兵力,光是一個11集團軍就有8-9萬兵力,如何會失敗得如此迅速?

  到現在為止,他還不肯承認會丟掉印度,雖不再堅持說轉折點,但依然認為大英帝國能夠守住印度——印度會成為最終埋葬日本帝國的墳場!其他人也不知道他的信心是怎麼來的。目前丟掉的領土對印度而言並不致命,日德聯軍目前的推進勢頭也未達到印度核心地帶,但很多人認為他已在偏執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遠。大英帝國需要一個意志堅定、百折不撓的首相,並不想要固執己見、盲目樂觀的領袖,更不要一個頭撞南牆還死不悔改的胖老頭。

  所以,在艾登和艾德禮上次接觸後,兩黨已有一部分人萌發了其他想法,艾德禮可代表工黨主流,艾登代表保守黨很大一部分力量,按理說兩家聯合起來足夠將邱吉爾趕下台,並不需要搞這樣的秘密工作和暗中接洽。問題是更換大英帝國首相從來不是簡單的內政事務,受制於多方面的制約,最關鍵的是美國因素。

  美國一直是支持大不列顛繼續抵抗下去的勇氣與希望,而邱吉爾顯而易見就是連接雙方的關鍵人物,他不但獲得羅斯福的力挺,本人也對英美合作進行了長久且不遺餘力地推動,更換、攻訐邱吉爾會給華盛頓造成這樣的印象——英國似乎要背棄英美同盟,這個代價大到大不列顛無法接受。無論最後誰勝誰敗,失去美國友誼的大不列顛註定無法在這個地球上呼風喚雨,因此美國的意見尤為重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