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貝利亞忽然停住了。

  「說下去,為什麼不說了?」

  「下面這些情況是內務部同志推測的結果,沒有直接證據。」貝利亞小聲道,沒有授權直接監控一個政治局委員的事可大可小,他不得不小心一點。

  「無妨,繼續說。」

  「其他政治局同志對該觀點表示贊同的似乎不多,史達林格勒方向的幾個方面軍司令員對此比較反感……似乎朱可夫同志、華西列夫斯基同志和庫茲涅佐夫同志有一次談到局勢的時候,討論過這個思路。」

  「他們怎麼說?」史達林感覺自己的呼吸有點急促起來:重頭戲來了。

  「朱可夫同志認為:目前這場戰爭我們暫時只能採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拿破崙時代,誘敵到莫斯科一線就足夠了,但因為時代與技術力量的進步,軍隊機動性增強,現在需要誘敵的空間更大、更多,後退到烏拉爾山不失為一條很好的策略。

  同時,從中國的戰爭實踐也可以看到,日軍從入侵中國滿洲開始,中國政治中心就逐漸向內陸轉移,一口氣從南京退到了1500公里之外的重慶,最後在長時間抵抗下,迫使敵人不斷拉長戰線,以至於維持不住而被迫收縮,如果不能按照斯您的設想達成一個比較體面的停戰局面,不妨將有生力量退往烏拉爾山以東。

  如果德軍要前出迫近烏拉爾山,意味著他們的補給線西到亞速爾,南到南非,北到挪威,東到烏拉爾山,無論哪個方向都將近5000公里(往南超過1萬公里),以德國的領土、人口和工業能力,無論如何維持不住,最終只能向心崩塌。

  另外,德國的敵人不光是我們,還有英美。尤其是美國,雖然最近幾次打得比較狼狽,但其人口和工業實力決定了武裝1000萬以上軍隊毫無問題,在德國目前無力威脅美國本土的局面下,美國不會輕易與德國媾和,其潛力和實力尚未完全得到發揮,一旦英美重新在海上奪回優勢,德國將陷入苦戰……」

  第168章 夏日驚雷(6)

  聽貝利亞說完,史達林長長地鬆口氣,他現在最怕就是赫魯雪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幾人聯合起來搞「反黨集團」,這樣內有政治局委員為政治靠山,外有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個軍頭,聲勢就太大了。要清洗他們很容易,只要現在他動動嘴,不到半小時內務部就能把人都抓起來,可抓起來以後怎麼辦?再像以前那樣清洗掉?那是會出大亂子的。

  清洗赫魯雪夫沒什麼問題,一個前烏克蘭第一書記而已,資格也夠不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卻不能輕動,他找不出可以替代這兩人的將領來了。他清楚地知道朱可夫在這批方面軍司令員中威望很高,特別是南線那幾個刺頭——瓦圖京、葉廖緬科和羅科索夫斯基,其他誰也不服,就只服朱可夫。如果他們一聽朱可夫被捕後自亂陣腳怎麼辦?要是這三個南線方面軍也仿效布良斯克方面軍一樣投敵,黨和國家就真完蛋了。

  華西列夫斯基也不能輕動,他後面還站著老元帥沙波什尼科夫呢,動了前者會讓雖然隱退、但部屬一大堆的沙波什尼科夫怎麼想?

  他微笑著問道:「康斯坦丁同志既然有這麼清晰的思路,為什麼不在我面前闡述呢?我看講得不錯嘛。」

  「這個……」貝利亞猶豫了一下,最後決定還是實話實說,適當再為朱可夫美化一些,「他表示,因為布良斯克方面軍投敵叛變,最近不宜公開討論這個話題,要給史達林同志留一點思考的餘地,不要逼迫他,全黨和全軍還等著總書記確定最後方向。他說總參謀部只會從軍事角度看問題,總書記站得高、看得遠,善於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思考問題,善於圍繞人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進行決策……」

  「後面半句是你加上去的吧?」

  貝利亞咬了咬牙:「朱可夫同志沒這個原話,但意思是差不多的,而且也沒發現他和其他人串聯的蹤跡。」

  「華西列夫斯基同志求見,說有緊急軍情匯報。」

  「請他進來。」史達林嘆了口氣。

  「今天清晨,敵軍在北起米丘林斯克、南至米哈伊若夫卡一線發起了猛烈進攻,這次是以一線平推、扇形展開的方式進行進攻,截至目前,德軍已衝破我軍中路防線30-40公里,總參謀部認為,我們無力在這條連續戰線上進行守衛,為避免損失有生力量,請求總書記同意部隊撤退。」

  這也是史達林認為離不開朱可夫的原因:城堡戰役結束後,朱可夫認為德軍在城堡戰役結束後會有一段空檔期用於補給和調度,當初朱可夫估計的是300公里進攻線與2周左右的休整期,事實證明他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德軍攻勢在280公里處停了下來,然後休整用了18天。

  紅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拼命調度與補給。

  唯一有所出入的是,大本營認為這一次進攻依然是鉗形攻勢的如法炮製,卻沒料到德軍會在如此寬大的正面上打出一線平推戰術。

  「我們還能退到哪裡?」史達林平靜地問道。

  「中央防線再往後撤退300公里。」

  「然後敵人休整幾天,在8月份再來一次?」史達林的語氣十分惱火,「8月完了還有9月,9月完了有10月,我們一直退到西伯利亞去麼?」

  華西列夫斯基不慌不忙地說道:「如果把列寧格勒方向的兵力抽調回來,可以從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兩個方向發動鉗形攻勢,但前提是建立在繼續引誘敵人進攻的基礎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