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貝利亞知道去一趟蒙古是什麼意思——要在已搜刮過一次的蒙古草原上再來一次徹底大洗劫,至於蒙古那100多萬能不能活下去已不在史達林的考慮之中了,他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內務部同樣對社會和政治風氣進行了調查,5月份開始,叛國投敵的人員增加較多,雖然基層組織進行了嚴密控制與思想教育,依然發現很多動搖分子……」

  「不是信念動搖了,是他們的肚子動搖了……」史達林制止了貝利亞的解釋與備註,「直接告訴我數字就行。」

  實際上,內務部要獲得這些數字也很困難,基層不是傻子,上面突然來調查叛國投敵的人數明顯動機不良,說不定還要抓管控不力的基層負責人當典型,這可是要掉腦袋的大事,所以都儘可能傾向於瞞報或不報。但貝利亞不是吃乾飯的,他很快就想出了應對招數,讓各組織系統對基層黨組織書記進行大換班,讓新官員去負責監督統計。並明確告訴他們,如果他不說實話、不查出問題,那今後抽查如果發現有問題,原負責人無責,需要督查之人負全部責任;反之,如果檢查出問題,則督查之人無責。

  理論上說,內務部無權干涉基層黨組織的人事調動與組織運作,但內務部來頭太響,大清洗餘威猶在,再說又不是真插手任免事務,只不過臨時進行對調,各地只能捏著鼻子接受。這辦法一出來,下面人瘋了一樣——誰也不願意給其他人背黑鍋,再說自己的轄區還有問題呢。

  再往上報的數字相對就要可靠很多,當然可能也免不了集體串聯作假,但這畢竟是少數,內務部查到現在還沒發現。不是真發現不了,而是貝利亞不讓下面亂來,他隱隱約約感覺到史達林同志的思想和做法在發生變化,現在以安定為妙,不要生事。

  「5月份以來,逃亡敵占區人口總計40餘萬,另外尚有20-30萬人口被基層組織攔截……」貝利亞偷偷看了史達林一眼,「逃亡人群中大多數人成分不好,在當地歷來表現也很一般,以中年婦女帶著嬰幼兒逃亡最多,其次是60多歲的男性,直接從部隊逃亡的人數不多。」

  史達林點點頭,直覺告訴他這數字比較可信,部隊糧食供應情況比民間好得多,控制力度也強得多,一旦發現逃兵就是槍斃。

  「如果我再送他們200萬如何?」

  「這……」貝利亞愣住了,他不明白史達林在想什麼。

  「後方有很多人員已喪失了勞動力,同時我們又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他們,從人道主義出發也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把他們推到敵人一邊,你說弗拉索夫會怎麼想?」不等貝利亞回答,史達林仿佛又自言自語地說,「他不是標榜要把俄羅斯人民從水深火熱當中救出來麼?那先讓他替我們把這200萬人口養起來。」

  說著說著他的語氣就嚴厲起來:「如果敵人不肯養,則他們的謠言不攻自破,人民會認清他的真面目;如果敵人真接受了這200萬人口,勢必大大加重他們的經濟、財政與糧食負擔,還能牽制必要的兵力與社會安頓的時間,我不信弗拉索夫拿得出東西來管這些人,他都不管,希特勒會管麼?如果讓黨衛軍送他們進集中營就更好了——這只會激勵人民與法西斯打到底。」

  貝利亞頭低得很低,小聲提醒道:「這會不會有損於黨的形象?而且會給人民思想造成衝擊?」

  「影響不可避免,可控就行,難道還能比成片餓死人更影響形象?」史達林下定了決心,「內務部和基層黨組織根據掌握的人口進行安排,比例暫時控制在5%,一定要保證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患有各種傷病的人口。」

  貝利亞很快應承了下來。

  最後匯報的是關於對和談情況的秘密調查,主要是針對高級將領和重要官員,完全由內務部自行調查。在匯報前,貝利亞吃不准史達林的用意,一口氣寫了三份報告:第一份是大多數人贊同;第二份是大多數人反對;第三份才是他調查出來的結論和分析。他原本想從前面兩個調查匯報中探出史達林的口風,以便針對性地遞交相應報告,讓領袖的話看上去有說服力,但目前來看,他還摸不清史達林的底牌。

  猶豫半天,他最後一狠心從公文袋裡取出了第三份報告。

  「政治局委員當中,75%以上的人贊同您提出的決策,認為不妨與敵人接觸一下,談談條件,哪怕能在事實上拖延時間,捱過這個冬天也好;其餘同志認為可仿效列寧同志當初的做法,迅速與德國人媾和,甚至可暫時將敵占區割讓給德國人,至於他們自行占領還是扶持傀儡政權,我們不予干涉,但絕不能主動承認傀儡政權;在非政治局委員的聯共中央委員中,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犧牲太大,但仍可以咬牙堅持。」

  史達林點點頭,這局面符合他的認知,通過保加利亞與德國兩次媾和的消息在政治局會議上是通過氣的,而中央委員這個層面就不得而知,所以他們會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同志對和談的議論,他主張黨和國家以及軍隊徹底搬遷到烏拉爾山以東去,同敵人締結一個不戰不和的停戰協定,而且……」貝利亞頓了一頓,「還聽到他把該說法向其他個別幾個政治局委員和方面軍司令員兜售……目前來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