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冶金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國自己用鑄造工藝也只能達到軋制裝甲鋼90%的防禦水平,這也是為什麼霍夫曼拒絕工廠為提升產量而給虎式配鑄造炮塔的原因——尖端武器就應該保持最好的質量以便給前線足夠信心,就蘇聯自己那種帶氣泡的鑄造工藝,質量就更差,以前37mm反坦克炮是打不穿T-34正面裝甲的,現在400米距離上配鎢芯穿甲彈已完全沒有壓力。防禦能力下降是生產質量惡化最顯著的證明,除裝甲外,操縱性、發動機平均無故障水平也越來越差。

  德國方面同樣注意到T-34質量顯著下降:當初質量最好的T-34被前線部隊繳獲後直接可與軍備部按1:1比例兌換4號坦克,然後拿去南線與英美對戰;後來質量下降的那批貨色就拆除炮塔,利用底盤生產各類變形車——突擊者坦克殲擊車就用T-34底盤,這時候兌換比例還能保持2:1;而春醒戰役中繳獲或摧毀的那些T-34,軍工專家們看後只得出出一個結論——「垃圾!」。

  現在只能用4輛甚至更多T-34才能兌換1輛4號坦克,最新去處是給各東方國家用於裝甲兵培訓,那樣防禦低就完全不是件事,而故障水平高正好能鍛鍊維修水平!

  要想用這種兌了水的坦克去對付精銳的4號H或虎式當然不行,但這種兌水辦法還受到了主管國防工業生產的伏羅希洛夫元帥的表揚——因為蘇維埃已無力供應足夠的裝甲鋼,如果堅持既往標準,那就意味著坦克產量大幅度降低,這在政治上完全不可接受。用鑄鐵代替裝甲鋼能勉強保證達到預期數量。

  至於質量,伏羅希洛夫是這麼解釋的:「反正原來T-34裝甲鋼碰上虎式或者4號坦克或3號突擊炮也會被一炮洞穿,質量再差點也是一炮洞穿,作戰時區別不會很明顯,我們的裝甲兵要勇敢一點,與敵人近戰、亂戰,那樣就有獲勝機會。」

  這句話錯麼?當然不錯!問題是在T-34接近敵軍坦克時先要承受多次進攻,本來遠距離上(1500米以外)還能指望45mm的傾斜裝甲防住48倍徑75mm坦克炮射擊(三號突擊炮與四號坦克均裝備此款),現在卻擋不住,無形中增加了被摧毀的機率。

  第125章 城堡(8)

  不過也沒人過多指責伏羅希洛夫,現實就是如此,沒什麼好糾結的,在質量與數量的選擇面前,數量永遠是第一位的。更何況元帥在其他地方是切實拿出辦法來的——在T-34/85與IS-1尚不能順利量產,KV-1S\KV-13\KV-85等試驗型號又先後失敗、證明不是虎式對手後,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與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進行了兩處重大改進,一是加大了炮塔體積,將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車體正面裝甲則採用了75mm/55度傾角的布局;二是改進了傳動與懸掛系統,即便全車重量增加到了34.1噸,其機動性依舊可達到T-34的水平。由於沒有改變太多結構,其穩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強得多。

  伏羅希洛夫將節約下來的裝甲鋼都用於保障T-43的生產上了。理論上說,如果T-43與4號H型單獨對陣,前者占有較大優勢,因為75mm/55度傾角已遠遠強過4號坦克那80mm的垂直裝甲,在4號那門75mm火炮能擊破T-43正面裝甲前,T-43的76.2mm坦克炮能先擊穿4號裝甲。

  在面對虎式時,T-43也提供了更好的防禦力,起碼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鎢芯穿甲彈對付T-43的正面裝甲就存在較大困難。因為一線坦克兵通常還會在正面裝甲外再附加一些履帶或從破損坦克上拆下來的鋼板,這些不規則的防禦措施既增大了跳彈係數又加強了防禦能力。

  T-43在外形上與T-34非常類似,不仔細看很容易誤認,這就讓某些時候的戰術策略具備可能。只是,T-43觀瞄設備不夠給力,這些優勢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號至少還具有部分優勢,比粗製濫造的T-34更強得多。在坦克分配上,近衛坦克部隊優先換用質量好、性能好的T-43,其他普通部隊就裝備T-34。

  除T-43外,伏羅希洛夫另一大貢獻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兩種反坦克殲擊車,同時果斷停產了SU-76。面對虎式的切實威脅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時間不能奏效,病急亂投醫的蘇聯軍工部門仿效德軍追獵者、突擊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殲擊車,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對虎式形成致命傷害,而生產難度又大大低於重型坦克,這種應急產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史達林同志總會投以讚賞的目光。

  更何況,沒有炮塔的坦克殲擊車顯著降低了生產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來讓紅軍一線部隊的坦克裝甲車輛數量下降得沒那麼快,在內部估算時,通常是將坦克和殲擊車一起估算進去的——在德軍這裡,殲擊車、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蘇軍這裡,殲擊車算是裝甲力量。

  這不是自欺欺人,因為攻勢作戰與防禦作戰完全是兩種概念,相同技術兵器在不同環境下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最近3個月被摧毀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這些新型反坦克殲擊車的戰果。

  「我們該如何防禦這個可能的裏海登陸呢?」眼看眾人有點啞火,史達林不慌不忙地問道,「當然,類似增加25萬人集團軍這種辦法就不要說了,有這麼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線去進攻不是更好嗎?」

  眾人頓時啞然。

  「總參謀部考慮了三個辦法:第一,抽調空降兵進行前線配屬,進行針鋒相對的戰術對攻;第二,盡一切可能加強裏海北岸一線防禦,埋設地雷,建設半永久性工事、抽調更多的中小軍艦炮艇加入沿岸巡邏;第三,增加航空兵力配屬,利用空軍削弱、遲滯對方攻勢。不過,這些辦法都比較消極,我綜合考慮後提出了一點新想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