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火星」戰役是難得的、蘇德兩軍都認為自己是勝利者的戰役:蘇軍損失30萬拿回了要地,德軍打出了將近1:10的高交換比。

  憑藉種種超常規手段,大本營將南翼兵力恢復到了280萬左右。原本按朱可夫的設想,至少還要再抽調一個方面軍,他看中的目標是有50多萬兵力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但史達林拒絕了請求,只同意讓該方面軍配合南翼作戰,但隸屬關係上還歸入莫斯科方向。

  因此,蓋倫提交給霍夫曼的情報不是很準確:布良斯克方面軍後面的草原軍區雖然還維持著名頭,但裡面要麼是4、50歲的中年大叔,要麼是不折不扣的女兵,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支援,其作戰效能恐怕連臨時武裝起來的托特組織勞工陣線都比不上——至少那裡都是年輕壯勞力;而中央方面軍的名頭和大致兵力雖已摸清楚,但德軍並不清楚裡面有很多遠東部隊——戰鬥力比常年在南翼征戰的部隊實力略強;只有一點蓋倫說得非常清楚,中亞方向異常空虛,除裏海沿岸有一點兵力外,上百萬平方公里的中亞腹地完全一片不設防。

  反過來,紅軍方面對德軍的情報偵探也存在很多誤區:雖然已決定執行坦波夫方案,但指揮部依然設在斯摩棱斯克,兩者間距離實在太遠,兩人無法把這次行動聯繫起來;擔任東線預備隊任務的東方集團軍群主力集合地是奧廖爾,這已讓蘇方掌握了,但又判斷不出屬實。就情報工作而言,基本處於半斤八兩的狀態。

  「總書記同志,從我們掌握的情報同時結合最近一段時間敵人電報信號激增的態勢來分析,敵人下一次進攻已近在眼前,但對敵人主要目標究竟是什麼,大本營和總參謀部還存在分歧,在兵力配屬上也存在相應困難。」對著地圖,華西列夫斯基首先介紹了大致兵力態勢。

  第123章 城堡(6)

  按從南往北的順序,紅軍南翼戰場一共投入了4個方面軍:

  最南端是葉廖緬科指揮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依託伏爾加河,負責防禦從阿斯特拉罕到史達林格勒大約400公里的戰線,他吸收了高加索方面軍主力,總兵力高達75萬;

  其次是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頓河方面軍,依託堅固的城市防禦體系,守衛伏爾加河、頓河、史達林格勒三角地帶,戰線大約200公里,總兵力55萬;

  再往北是瓦圖京指揮的西南方面軍,依託頓河右岸,守衛史達林格勒側翼,戰線大約300公里,總兵力60萬;

  最後是新編成的中央方面軍,負責連接坦波夫與西南方面軍,核心要害在扼守3條鐵路交匯線的鮑里索格列布斯克,戰線大約250公里,總兵力50萬。

  除去一線的230萬兵力外,朱可夫手裡還捏著由馬利諾夫斯基擔任獨立集團軍司令員的戰區預備隊,說是一個集團軍,其實兵力超過25萬,另外還有15萬部隊分散配置在裏海北岸。

  南翼戰場總共擁有280萬部隊,但坦克和飛機總數都只有2000出頭(註:有關兵力統計均包含配屬給方面軍防區的空軍與後勤力量,實際一線陸戰官兵要少一些)。雖然沒有明確4個方面軍之上的最高指揮官,但大多數時間都是朱可夫在指揮協調,負責南翼戰線。

  中央戰場以保衛莫斯科為核心,同樣擁有4個方面軍,總兵力大約265萬。

  南端是由列伊捷爾上將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負責連接中央方面軍,核心要害在扼守坦波夫,戰線大約250公里,總兵力55萬;

  然後是拱衛莫斯科,由梅列茨科夫大將指揮的西方方面軍,負責防禦南起圖拉、梁贊一線,北到勒熱夫、克林一線的半弧形防禦帶,戰線大約550公里,總兵力高達115萬;

  最後是由普爾卡耶夫上將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負責諾夫哥羅德到勒熱夫一線防禦,掩護西方面軍側翼,戰線大約400公里,總兵力75萬。

  大本營預備隊被南翼戰場抽光後又重新組建,不過現在只有20萬左右的名義編制,實際是派不了用場的。

  中央戰場的紅軍總數雖然略少於南翼,但坦克和飛機數量都超過了2500,且訓練度更好,算得上是較有戰鬥力的戰區。

  北線戰場是以保衛列寧格勒為核心,雖也擁有沃爾霍夫、列寧格勒、西北、卡累利阿4個方面軍的編制,但總兵力只有185萬左右,其中西北方面軍還擔負莫斯科戰區的戰略預備隊職能。由於各方面軍編制相對較小,大本營曾撤銷過沃爾霍夫方面軍建制,但由於北線交通條件、氣象條件太差,類似南翼這樣的大編制方面軍並不利於指揮,最後還是分解為4個方面軍,另有獨立第7集團軍承擔本戰區預備隊任務;各方面軍實力普遍在40-45萬左右,擁有一支10萬人左右的戰區預備隊。該戰區技術兵器是最少的,坦克與飛機均只有1000出頭。

  這些在一線與軸心對峙的兵力中,除傾盡一切手段搜羅到的補充兵外,其餘兵種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以海軍為例,戰前黑海艦隊是僅次于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部分,到塞瓦斯托波爾失守、黑海濱海區全線失守後,所有黑海艦隊官兵除極少數例外,全部就地轉為陸軍。一般充當步兵,會操作艦炮的去當炮兵,會開魚雷艇的轉行去當裝甲兵——海都沒有了,留著海軍也沒什麼用。空軍同樣避免不了抽調,飛行員是斷然不會減少的,但由於控制面積減少、機場和高射炮大規模丟失,這批守備兵力與高射炮兵力同樣轉入陸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