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不利於我們的陰謀麼?」

  「暫時沒有,俄國人不肯多說,只說花錢買,但我們的人告訴說並不這麼單純。」赫爾說到後面也變得吞吞吐吐起來,「問日本人買雖然不令人滿意,但至少還符合邏輯,但是……另外……」

  「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無恥勾當?」羅斯福深吸了一口氣。

  「俄國出動軍隊去中國新疆搶糧了!聽說死了不少人!涉及中國地方軍閥與錯綜複雜的內部關係等因素,現在兩國關係十分緊張,蔣已打了幾次電報給我,希望我們能主持正義,我考慮大局沒有多說,只安撫他的情緒,表示我們在道義上站在中國一邊,但目前俄國是重要盟友,需要相互體諒。」赫爾嘆了口氣,「然後前段時間俄國人發表聲明,決定解散共產國際……這件事情給了蔣很大的鼓舞,認為是布爾什維克全面滅亡的開始,他的御用文人變得很活躍,媒體將兩件孤立的事聯繫在了一起,持續不斷地攻訐中國國內的布爾什維克。我們的觀察員認為,這是兩黨矛盾進一步升級的前奏。」

  「消滅布爾什維克他比我們還上心,怎麼就不見他對趕走自己國土上的日本人那麼上心呢?」羅斯福冷笑一聲,「矛盾升級,然後他們再像幾年前那樣打一次小規模內戰?我真為合眾國感到悲哀,我們攤上的究竟是一堆什麼樣的盟友——英國人虛偽!俄國人殘暴!中國人愚蠢!最要命的是,一個個還都不聽話!說句實話,我現在寧可要個義大利,哪怕不會打仗,至少也不會惹那麼多麻煩。」

  眾人面面相覷,赫爾也只能報以苦笑。

  給俄國人運物資是一大麻煩,眼下美國自己的物資運輸也存在大問題——巴拿馬運河斷絕後,所有船隻都必須繞行合恩角才能通行,這大大增加了時間並加大了暴露在潛艇下的風險,因此馬歇爾提出轉變運輸方式:東海岸生產的物資先通過橫跨本土的鐵路大動脈輸送到西海岸,然後再從西海岸向太平洋方向運輸。

  聰明的商人已看出運輸方式轉變勢在必行,因此在紐約遇襲後,其他股票都大幅下跌,只有軍工和鐵路股逆勢上漲,鐵路股的漲勢甚至比軍工更猛。

  第115章 輿論攻勢(5)

  參聯會眾高層發現陷入了兩難:兩洋海軍分開來不是日本海軍對手,而合起來就必定有一個戰場的局勢惡化到沒法看——那又不符合政治邏輯,怎麼選都是問題。

  羅斯福沉默了半天:「有辦法對付這支運輸部隊麼?或許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好機會。」

  金上將搖搖頭:「艦隊破交是不可能的,聯合艦隊一定會為整支艦隊提供護航,正面交手我軍並無優勢;也許能在潛艇上下點功夫,丟掉馬達加斯加後,我們還可以利用在南非和印度的基地,不過現在潛艇數量不足,且日德之間沒有穩定、頻繁的商業貿易,破交一直沒成為首要選擇……」

  他說到這裡忽然說不下去了,臉色也變得非常難看。

  「怎麼回事?」羅斯福看出他有難言之隱。

  「我突然想到另一個可能的風險——日本如果進攻印度怎麼辦?」

  「印度?」與會眾人一片譁然,全都吃驚地張大了嘴。

  赫爾遲疑地問道:「日本本土離印度很遠吧?那裡的氣候對日本來說似乎也過於炎熱了一些,再說,他們在中國大陸上尚且裹足不前,還能抽調兵力去打印度?」

  「我本來也這麼想,但剛才那批德國物資的事忽然提醒了我——這些物資被用於進攻印度怎麼辦?」

  「英國人在印度有多少兵力?」

  「可能不到10萬,另外還有20-30萬本土部隊,但戰鬥力很差,比南非本土部隊差遠了。」馬歇爾眉頭緊皺,「雖然我不看好日本進攻印度的行為——他們在一個大陸上深陷泥潭的同時再去惹另一個大陸簡直就是發瘋,但日本高層似乎並不缺乏瘋子,所以,結果很難預料……」

  「有辦法加強印度的防禦力量麼?」

  「英國自己肯定抽不出兵力來。」馬歇爾搖搖頭,「也不能指望我們派部隊去保衛印度——那不符合民意,澳、新兵力也不能抽調,因為本土防禦壓力也很大。」

  「這就是沒辦法了?」羅斯福一下子變得愁眉苦臉,「印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閃耀的寶石,如果印度被占領,恐怕英國人就沒戰鬥意志了。」

  馬歇爾一咬牙道:「一定要抽調兵力也不是沒辦法,中國盟友在印度派駐有駐印軍,總兵力將近3個師,史迪威將軍一直希望國內加大援助,認為他們比印度本土部隊可靠得多,考慮到中國兵力相對比較充裕,可以請求他們幫助,不過中國軍缺乏物資和裝備,訓練也不夠充分,需要我們提供協助。」

  羅斯福點點頭:「他們上次派遠征軍進入緬甸的事我依然記得,表現還是非常英勇的,如果英國高級軍官中的混蛋再少一些,恐怕中國人就不會付出那麼大代價,讓約瑟夫(史迪威)去和蔣溝通一下,儘可能再派5-7個師的精銳部隊來,物資、裝備、教官由我們負責。」

  他想了想,又想起赫爾剛才的評論:「用我個人名義給蔣回復一份電報,對中國政府表示同情和支持,表達我們對俄國殘暴行為的憤慨,我們會不斷加強力量幫助中國提高國防能力以便抵禦外國侵略——不論這股勢力來自何方,但希望這份電報不要公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