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短短几秒鐘,他的腦海里像翻江倒海一般閃過無數場景,最後他聰明的一句話也沒說出口,只深深吸了口氣,順著朱可夫的話簡單問道:「這是為什麼?」

  「因為他們拿下了中東,那裡有儲藏很大、埋藏非常淺的大油田,德國人正調集全歐洲石油工業的力量在準備開發,所有排得上號的石油公司和勘探隊都在裡面,包括了德國人、義大利人、法國人、比利時人、荷蘭人等等,那地方的油井只要打個幾百米就可以源源不斷產油,比費盡心機修復巴庫油田來要好得多甚至快得多,而且還安全。目前我們距離羅馬尼亞的普羅什蒂那油田大約是1200多公里,轟炸機要去破壞比較費勁,距離中東油田超過2000公里,幾乎不可能有威脅。而巴庫才多遠,不到300公里,我明天就能派飛機去炸!」

  羅科索夫斯基一直在前線統兵作戰,對國際局勢特別是和蘇聯無關的國際局勢了解不多,遠遠比不上坐鎮中樞的朱可夫,他問道:「德國人在中東找到大油田了?」

  「其實不是德國人,是英國人找到的,他們發現過幾個淺藏油田的所在區塊,只因為戰前對石油需求不大,資本家害怕衝擊市場價格而沒去開採,結果現在全便宜了德國人。科威特人匍匐在德國人腳下,心甘情願地當了保護國;沙特被德國用武力拆解成內志王國和一堆酋長國,連伊拉克都分了一塊地盤,現在鐵心跟著德國人走……」朱可夫介紹道,「德國人在伊朗、伊拉克幾個大油田一邊恢復生產,加大採油規模,一邊建設輸油管道,準備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原油輸送回國。您知道誰在擔當苦工?」

  「誰?」

  「波蘭人、猶太人,還有我們的同志。」朱可夫痛心疾首地說,「伊朗人和伊拉克人是德國人的幫凶,他們擔任了監工和警衛部隊,哦,現在還要加上土耳其人。」

  「裡面還有我們的同志?」

  「戰俘——那些屬於俄羅斯族且不肯加入偽軍的戰俘。」

  雖然羅科索夫斯基是波蘭人,不過他並未因波蘭人擔當苦工流露出多少憤慨——這是天經地義的,俄國要是占領了敵國土地肯定也是如此,至於戰俘,要不是他們不肯在戰場上拼盡全力,怎麼會當俘虜?現在這下場根本不值得同情!所以只略微驚愕了一下便問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一個多月前就開始了。我們在法國工人階級中有同情者,有個工程師預計中東原油產量會持續攀升——該地區本年度能提供給德國的石油大約是1000-1500萬噸,明年大約是2000-2500萬噸,第三年預計能超過3000萬噸,第四年也許可以達到4000萬噸。」

  「4年後呢?」

  「4年後?」朱可夫露出苦澀的笑容,「您認為4年後還打仗麼?」

  羅科索夫斯基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再說巴庫這件事——德國人未來石油基本夠用了,占領巴庫不是為了搶占石油,唯一目的是要掐斷我們的石油供應。本來我們一年有3000多萬噸石油,德國只有1000多萬噸,現在地位反過來了,變成我們只有1000多萬噸,而德國會達到甚至超過3000萬噸。隨著時間推移,這差距會越來越大。」朱可夫嘆了口氣,「我們很多同志還沒意識到這一點,根本就不懂得到時候缺油會比缺坦克還可怕的道理。」

  「如果這樣考慮的話,我判斷德國人沖向史達林格勒的可能性很大,那裡不僅是頓河-伏爾加流域的核心樞紐,還是一系列國防產業的聚集地,更是伏爾加-烏拉爾油田區(第二巴庫)的門戶。」羅科索夫斯基哭喪著臉,「如果德國人打下史達林格勒又衝進了第二巴庫,那我們真要沒油用了。」

  「光這還不夠。德國人對維持目前的戰線基本感到滿足。」朱可夫搖著頭,「情報員前不久剛剛獲取了有關信息,你想不想聽?」

  「當然。」

  「德國人的戰爭指導思想在1943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基本固守現有防線並打出高交換比!該命令並不是絕密的,已發布到集團軍甚至師一級,希特勒明確要求沒把握打出1:4以上交換比的戰役寧可不打。」

  「什麼?」羅科索夫斯基聽後大吃一驚,「這什麼意思?戰術不是為戰略服務的麼?這算什麼戰術?敵人的戰略目標呢?哪怕有個階段性目標也好。」

  第014章 高加索(8)

  「打消耗戰,打高交換比,消耗我們的戰爭潛力。」朱可夫盯著羅科索夫斯基,一字一頓地說出來。

  「哈!」羅科索夫斯基笑了起來,「這是我聽到過的、最可笑的戰略——就德國那點潛力還想和我們拼消耗?他們能死多少人?有多少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戰爭消耗?資本家會支持希特勒打一場長期戰爭?」

  「我不認為很可笑,恰恰相反,這是個要命的戰略。」朱可夫滿臉愁容,「從德國人背信棄義發動突然襲擊以來,戰爭已持續了整整21個月,不算平民,我們一共損失了近900萬軍隊,平均一個月損失40多萬,每周要損失10萬。」

  「有這麼多?」羅科索夫斯基愕然,「史達林同志不是說我們損失了200-300萬人,但至少也消滅了100萬德國人。」

  「200-300萬?」朱可夫冷笑一聲,「你真信這數字?光累積下來的傷員都超過了300萬。」

  「大部分傷員經過治療還是能返回前線的。」

  「或許能返回200萬,但也不是今天受傷明天就恢復,大部分需要3-6個月,早期受傷返回的傷員基本又在隨後的作戰中損失掉了。」朱可夫嘆了口氣,「大本營去年8月組織了大徵兵,宣傳部門說95%以上的戰士是踴躍、自發入伍的,你信不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