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一方面是兵力配置優勢,同樣人數的4單位制的整編師比3單位制的普通師擁有更多作戰兵力——這話聽上去很矛盾,明明兵力一樣,怎麼會出現整編師比普通師擁有更多作戰兵力這樣的怪事?原因就在於構成不同,前者擁有更多的近戰(野戰)兵力,不管一個師有多少人馬,實際能投入作戰的只有近戰兵力,當近戰力量損失殆盡後,該師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同樣4萬兵力,750輛坦克(突擊炮),整編師只需2個師長,2個裝甲團團長和8個坦克營長,而普通師需要3個師長,3個團長和9個營長,後者比前者多出師、團、營各一級指揮部及相應的警衛與保障力量,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優化兵力構成,強化一線戰力是霍夫曼一再堅持的想法,他知道歷史上國防軍兵力編組中的問題:一是戰鬥兵力與支援、保障兵力不成體系,空有總兵力卻缺少實際作戰兵力,最突出的典型就是空軍,所以第三帝國總兵力雖然巔峰時期高達1200萬(三軍總人數+後備軍+黨衛軍+輔助軍事人員),但使用起來總感覺捉襟見肘;另一個是習慣於組建新番號而未優先補充老番號部隊,甚至為組建更多新部隊而一再往編制里摻水,重點裝備越來越少,表面上看部隊數量很多,實際上打起來兩個新番號師不如一個老番號師,等「國民擲彈兵師」這種名頭的部隊出場時,基本已可以宣告投降了。

  霍夫曼在經濟上進行了總動員,但兵力上並未進一步動員,相反還在1942年夏季950萬兵力的基礎上進行了削減。到1943年2月末最高統帥部重新統計時,德國武裝力量總人數約為900萬,包括:野戰陸軍440萬,陸軍後備軍130萬,空軍140萬,海軍60萬,武裝黨衛軍25萬和軍事輔助人員105萬。

  其中變化最大的是陸軍後備軍,在1942年夏天180萬兵力的基礎上一口氣淨減少了50萬,其中70萬增補到了陸軍(同期增加了30萬新兵員,淨減少40萬),還有10萬後備軍因年齡偏大、身體情況不符合要求而被清退。空軍在一線飛機總數翻一倍的基礎上,兵力直接減少了30萬,冗員大量被清退到陸軍和其他輔助部門,海軍總人數基本不變,但由於作戰艦艇噸位和飛機數的增加以及陸戰隊的建立,其一線兵力比重提高了很多。通過這樣的調整,霍夫曼第一次將德國武裝力量實際一線作戰兵力比重提高到了50%以上,而清退的50萬壯勞力又可以投入各個生產崗位發揮更大價值。

  由於沒有史達林格勒戰役和阿拉曼等戰役的損失,再加上北方、中央兩個集團軍群一片平靜,德軍一線精銳陸軍兵力比歷史同期增加了近60萬——霍夫曼正是靠著這批精銳部隊中的一半拿下了北非與中東戰事的勝利。

  霍夫曼看過檔案與原始數據:德國1925-1927年間的嬰兒出生率基本維持在2%左右(該年齡段人口將逐步年滿18歲而適齡服役),1927年當年甚至只有1.84%,考慮到當時德國總人口只有4500萬人,這意味著在滿打滿算的情況下,年新增服役人口只有40餘萬(男子),即便加上奧地利和其他一些地區的德意志民族適齡人口,年新增總適齡人口也不會超過55萬。得到這個數字後,他終於從人口角度深刻理解了為什麼歷史上1943年年初在史達林格勒和北非徹底失敗後德國走向最終崩潰——這兩次大戰整整損失了60多萬部隊(包括死亡、無法重返戰場的負傷與被俘總人數),該數字已超過了全年新增適齡服役人口!

  基於這樣的人口數字,他給凱特爾下了一個在後者看起來十分怪異的命令:德國武裝力量月平均永久損失人數不得超過5萬人。考慮到第三帝國面臨的戰場範圍已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這數字簡直低到令人發笑。但幾個月盤點下來,凱特爾驚愕地發現,由於東線恪守了沒有高交換比寧可不打的條例,該數字從未被突破,損失最大的一個月也不過剛剛5萬出頭。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半年間總兵力永久損失不到20萬人——簡直就是一個奇蹟!缺口輕而易舉地從後備軍抽調力量補上了,不僅完全補上,前線兵力還開始大量增加,甚至還額外編列出一個東方集團軍群來擔任戰略預備隊。

  兵力補充壓力減小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後備軍能按部就班展開訓練,當紅軍將各種各樣的男人甚至女人直接推進部隊、拉上前線作戰時,後備軍總司令勃洛姆堡元帥還在讓德國新兵接受為期12周的強化訓練,如果是裝甲兵、炮兵、工兵等技術兵種,訓練周期高達20周。新兵完成強化訓練後也不是直接從新訓營送往野戰部隊,而是先到野戰部隊的銜接訓練大隊報到,整體補充流程按照國防軍特有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運作。

  該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接收新訓營送來的新兵外,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到這裡銜接待命,然後新兵老兵再混合編組接受3-4周的合成戰術訓練,通常每個師獨立擁有3個這樣的訓練大隊,該過程能讓新兵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在實際下部隊時有認識的老兵對新兵心理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鍛鍊老兵的指揮與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了部隊向心力。

  這種訓練和補充機制在霍夫曼看來非常重要,第三帝國能在裝備、人數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打勝仗,完全就靠了這套體系,而當過軍訓處處長、陸軍管理局局長和國防部長的勃洛姆堡元帥顯然比任何一個前任都能深切領會這套體系的重要性,再加上一心想鞏固提升自己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幹得比較出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