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是說,德國人已去了伊斯坦堡,同時還給土耳其人送去了2個師的裝備?」聽完貝利亞有關被占地區動態情況匯報後,史達林話題一轉,又問到了土耳其人身上。

  「是的。」貝利亞斟酌著用詞,「情報表明,土軍方欣然接受,其激進分子與德國法西斯一拍即合,但伊諾努總統和部分謹慎人物尚在猶豫之中。」

  「波斯戰事緊啊……」史達林感嘆了一句,便沉默了下來。

  第039章 史達林的焦慮(下)

  「英國人的情況怎麼樣?」

  「很糟糕……比我們預計的還要糟。」貝利亞頓了一下,「2天前,也就是1月13日,得到增援的隆美爾繼續進攻,威爾遜上將手裡的印度部隊非常不經打,他們已丟掉了阿瓦士油田群,向伊斯法罕倉皇撤退,唯一的好消息是油田群被他們破壞了。另外,有一支德國分艦隊在阿巴斯港登陸,配合德國空降旅占領了港口,還有一批油船在半路上被截獲……」

  「這批蠢貨,為什麼不沉船?哪怕把港口堵了也好。」

  「上面都是成品油,是英國人從阿巴丹煉油廠搶運出來的,總數大概有十幾萬噸,原打算偷偷摸摸溜到印度去,沒想到半路上碰到前來登陸的德國巡洋艦編隊。」貝利亞乾笑了一聲,「現在英國的原油供應基地全被德國人占了,航線又被日本人封鎖著,所以……」

  「這物資供應渠道一斷,真令人頭疼啊……」史達林嘆了口氣,想到自己的供應短缺問題,頹然地坐在沙發上。

  事實上,由於北非戰事進展很快,從11月份開始,經過波斯的援助通道就開始惡化,一開始邱吉爾只是挪用了重點裝備,各類物資和原料還是能得到的,等到了聯合艦隊突入印度洋後,這條渠道就徹底關閉了。11月份以後,蘇聯只接收了100多輛坦克,200多架飛機,在12月份,這個數字下降了一半還多。從上周開始,紅軍裝甲鋼便開始出現短缺,原本美國人承諾幫蘇聯人補上這個缺口的。說這話時,史達林還不知道原本應該給他的幾十萬雙皮靴、幾千噸罐頭都已成了德國人的戰利品。

  由於虎式坦克的威脅,基層關於徹底停掉T-60\T-70\KV系列生產線、全力確保T-34產量的呼聲一直很高,鑑於不能只考慮性能,還必須有一定數量,最後史達林沒同意關閉T-70生產線,只同意關掉T-60和KV系列生產線(KV-85隻算是應急產品),集中精力生產T-70和T-34,同時為了作戰應急,加大了SU-76、SU-85兩款坦克殲擊車的生產力度。

  按史達林的要求,T-34月產量不少於1500輛,T-70月產量不少於500輛,坦克殲擊車不能少於500輛,同時還不能耽誤其他新型號的試生產與改進,但實際上,軍工部門拼盡全力,T-34月產量也只達到1200多,T-70月產量勉強過了300,哪怕再加上SU-76\SU-85的生產量,總數也沒有突破2000。一方面是日益擴大和恢復的T-34生產,另一方面是各種材料、物資的短缺,雖通過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等方式竭盡全力進行了彌補,但依然達不到目標,再加上頓河戰役中損失頗大,到1月初,紅軍坦克保有量並沒有明顯上升。雖然軍工部門不說,但史達林心知肚明:現在的T-34和戰前的T-34完全是兩種品質,如果連美國裝甲鋼都用不上,只怕質量和產量還會更差。

  此時,德國4號H型坦克生產量一個月已到了1200,三號突擊炮加追獵者的月產量是700,而斯柯達手裡那條T-34連修復帶生產,一個月產量穩穩地突破了300,在坦克裝備上,德軍不僅有了數量優勢,還有極大的質量優勢。如果再考慮到比T-70性能更優越的3號後期型都在逐步退出德軍裝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東線裝甲戰德軍總是可以打出1:6、1:5的戰果來。

  「虎式坦克生產量摸清楚了麼?」

  「我們的同志沒能搞到,但英美有一份情報轉給我們。」貝利亞訕訕一笑,「他們估計說月產量在150-170之間。」

  「有這麼多?」史達林心裡一驚,隨即又想到前線的戰況,雖然不願相信,卻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能有機會破壞那些工廠麼?」

  「基本上很難,這些工廠戒備森嚴、防禦嚴密,外人很難混進去。而且周圍還有大量的假目標,美國空軍對這些工廠和配套廠進行了針對性的轟炸,聽說幾個月里被打掉了幾百架飛機,全都是重型轟炸機。」貝利亞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只有一次大概有幾枚炸彈命中了目標,結果兩天後德國人就完全修復了。」

  空襲!

  這是史達林目前最不願意聽到的字眼,總參謀部已不止一次地警告說巴庫有可能遭到德國飛機轟炸,這已成為他心頭最大的隱患——沒了美國的裝甲鋼,T-34大不了數量少點、質量差點,如果沒了巴庫的石油,蘇維埃一半的能源來源都會沒著落。

  「你匯報的情況我都知道了,密切關注土耳其方向的一切動靜,波斯可以用軍事手段解決,土耳其一定要靠政治手段,現在把莫洛托夫和朱可夫兩位同志叫過來吧。」

  「康斯坦丁同志,我們能在波斯發起大規模進攻將德國人趕走麼?」朱可夫一進來,史達林就問了他一個高難度的問題。

  朱可夫仔細想了一想,搖搖頭:「恐怕很難。」

  「你需要什麼?部隊?裝備?飛機?所有這一切我都可以給你調,頓河前線的部隊也可以撤下來安排到這個方向。」史達林焦急地說,「現在德國人把刀子頂在我們肚子上,這滋味比羅斯托夫方向還難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