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了第四天,毫無頭緒的約德爾決定再拉上凱特爾和蔡茨勒去見一次元首,兩人本不願意再去碰釘子,但見到約德爾如此憔悴的面容還是嚇了一跳,只得勉為其難地努力一把。

  聽眾人將困難和他們的顧慮講述了一遍,霍夫曼沒有發火,只反問道:「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辦?」

  來之前三人已商議了多次,一致意見是繼續加強古德里安的兵力,慢慢和第八集團軍在托卜魯克耗,然後拔掉馬爾他這個釘子,再考慮下一步行動——這在戰術上比較穩妥,部署也更加從容。

  「這不可能!」霍夫曼一拳頭擊在桌子上,吼道,「11月份美國人就要琢磨西北非海岸登陸了,首選地點很可能是摩洛哥,按你們慢慢耗的結果就是古德里安集群被英美從東西兩面夾擊……」

  大家被霍夫曼如此憤怒的神情嚇了一跳,元首貌似已很久沒有發這麼大火了。誰也不知道元首是從哪裡得知英美11月份要在摩洛哥登陸的消息,但沒人不知趣地反問相關情報來源,姑且把這個當成戰役前提假設來考慮。也沒有人提議在北非海岸抗擊英美登陸,這在軍事上是做不到的,在遠離歐洲大陸地方抗擊有海空優勢的盟軍傻子也知道會出問題,除非西班牙能立即宣布加入軸心。

  摩洛哥目前還是西班牙和法國的殖民地,一直有兩國軍隊駐守著,西班牙的中立地位英美盟軍或許不會破壞,但維希法國和德國是簽署過停戰協議的,雖然可以接受德國軍事觀察員和部分航空兵力駐紮在法屬摩洛哥,但法屬西非實際領導人達爾朗海軍上將和維希法國首腦貝當元帥之間的深刻矛盾決定了兩人不同的政治立場與處事方式。他們本來就法屬摩洛哥的未來爭論不休,如果德軍違背協議大舉進入,政治上更是一筆扯不清的糊塗帳——統帥部現在還沒有這種魄力。

  蔡茨勒大著膽子問道:「元首為什麼執意消滅第八集團軍?」

  「這是英國人裝備最好、人員最齊整、訓練和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拿下了第八集團軍,中東的大門就為我們敞開了。」

  凱特爾皺著眉頭問道:「假設我們登陸成功並順利地消滅了蒙哥馬利,難道盟軍就不在摩洛哥登陸了嗎?」

  霍夫曼轉過頭道:「這可不一定。一旦我們消滅了蒙哥馬利就可以馬上進軍亞歷山大港和開羅,順勢拔掉英美在中東的釘子——那些殖民地軍隊是擋不住我們。如果我是邱吉爾,我就會放棄登陸而把兵力轉移到阿拉伯半島上來以挽救大英帝國的中東殖民地,那樣摩洛哥登陸的威脅就消除了。」

  約德爾插嘴道:「登陸的主力應該是美國人,他們不會為邱吉爾火中取栗的。」

  「美國人很可能不聽他,那邱吉爾就只能從印度和遠東再調集兵力然後登陸阿拉伯半島,等他來時我們早已把蘇伊士運河附近給掃清了。」霍夫曼強調說,「英美在戰略路線與作戰方向是有原則分歧的,面臨我們席捲中東的威脅,無論英國人採取哪種應對方式都對我們有利——他們繼續在摩洛哥登陸,我們在中東的壓力就減輕;他們將登陸兵力轉而投放到阿拉伯半島,則古德里安遭遇兩面夾擊的威脅便消除了。你們可以想像一下控制中東的戰略意義:我們首先能控制那裡的石油,其次能同土耳其一起構成對俄國的南翼威脅,最後能掐掉英美通過蘇伊士運河與伊朗這條向史達林輸血的管子。這是改變整個大戰格局的一步棋,而且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棋!」

  雖然土耳其現在還是中立國,但三人都不認為元首說錯了:只要第三帝國能切實控制中東,被兩面夾擊的土耳其立即就會放棄中立倒過來加入軸心——上次大戰他們就是德國的盟友,更不必說土耳其人與俄國人是幾百年的死敵,而只要土耳其轉變立場,俄國人的南翼就徹底暴露出來了——他們不僅會直接感受到土耳其百萬軍隊的鋒芒,在高加索山口的格羅茲尼油田也會岌岌可危,如果土耳其人的膽子和作戰能力再大一些,從他們領土東端出發只要再向前推進500公里就能一舉把巴庫油田也占領下來。

  三個持反對態度的將領陷入了沉思。

  第002章 6萬人,不要了

  片刻之後,蔡茨勒追問道:「假設摩洛哥的問題依然存在,我們如何解決?」

  「拿下中東再回過頭來看摩洛哥問題就不大了。」霍夫曼在地圖上比劃著名,「首先我們控制著希臘、克里特島並能拿下賽普勒斯島和中東,我們會在東地中海占據壓倒性優勢,哪怕整個西非丟了,中東與本土之間的道路依然是暢通的,還可以避開無能的義大利人;其次,我可以派遣軍隊去突尼西亞擋住美國人,義大利人也會為此拼命的;最後,中東是英國人全球殖民帝國的重要支柱,邱吉爾更看重維繫大英帝國的榮譽與聲望,他不會為了所謂『開闢第二戰場』的這種虛幻使命而把殖民地拱手交出去的,那樣英美之間就會產生深刻矛盾。」

  雖然對霍夫曼剛才講述的部分觀點和論據持有懷疑態度,但三人不得不承認元首的戰略眼光是十分毒辣的,這個行動擊中了盟軍的軟肋,他們在主要立場上發生動搖,思考問題的關鍵點轉移到怎麼確保部隊順利登陸上來了。

  凱特爾首先表態:「我原則上贊同元首的戰略判斷,問題是登陸風險實在太大了。」

  「大到什麼程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