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於是東皋公在前,伍子胥隨其後,往山後行去。東皋公生怕伍子胥天黑山路走不慣,還走走停停地。不過三四里路,便來到一座不大卻很潔淨的農家莊院,莊院門口掛著燈籠,照見裡頭有幾間草房,還有瓜棚豆架,圍著竹籬笆的小園子,極富泥土生活氣息。東皋公將他帶到竹園後邊的一間小屋,讓了座,斟了茶,便推心置腹地談話。東皋公說:“我這裡很僻靜的,通常沒有人來往,不會被人察覺的!你盡可放心在此多住幾日,治好傷,好好休養將息,待老朽想出妥善辦法,壯士也一起想,再爭取過關。”伍子胥連連致謝,感激不盡。
此後伍子胥就留住在這裡,東皋公每日總是拿好酒好菜款待他,過關之事卻不再說了,就連昭關這兩個字都懶得提起。伍子胥哪裡可能忘情於這種日日美酒佳肴的款待,反而是心如火燎,坐臥不安。時間一晃過去了七八天,東皋公還是不提此事,就好像他已經把這事完全給忘了似地。伍子胥再也沉不住氣了。
這天東皋公又滿面含笑地端來了酒飯,卻見伍子胥一頭撲倒,淚流滿面,長跪於地,“多謝老丈連日來盛情款待,但伍員大仇未報,度日如年。老丈曾說願助伍員過關,不知現在有沒有了妥善辦法,何時才能夠過關?”東皋公急忙俯身將伍子胥扶起,寬慰道:“壯士千萬不要過於傷情,這事老朽心裡也急。這辦法嘛,老朽這幾日也都在想!”
隔了一會兒,老人又說:“伍壯士哪,要過關,不能蠻幹,一定要有計謀!有一些想法在浮游著,但還不能確定,因為必須找到一個萬全之策,所以……壯士,欲速則不達,還是再忍耐一下。”伍子胥不知老人說的是否真話,也許他是藉此安慰自己這顆焦慮的心吧。可是眼下沒有其他別的辦法,也只能在這裡等待。
到底是弱者最需要等待呢,還是強者最需要等待呢?
但無論如何,伍子胥的人生感悟中又多出了一個內容,那就是:人生最難熬的就是等待!
這天夜裡他又做夢了,他夢見自己回到家,見到父兄,見到妻子的情景。他握著蘅若的柔荑,雙雙欲語又止,多少話,千頭萬緒,一言難盡,那是一種他心靈深處的詩意。可是夢總有醒的時候,現在夢破碎了。
又一個夢醒來之後,他的憂鬱似乎更深了。夢中他墜入了羅網,那是由天地而罩來的羅網,他在夢中感覺自己被網住了,然後自己變成了一隻魚,在網中無奈地潑刺著,而且偏偏耳邊又傳來《漢廣》之歌: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快黎明的時候他又夢見自己一下子陷入了包圍之中。那是一個絕境的顯示,自己在竭盡全力拼以死戰,自己在突圍。但他還是看到自己的窮途末路,已經被執於郢都,然後在看到熊居和費無極的猙獰的臉之後,眼前一口大油鍋就在那裡候著了。
他以往是不會有如此之多的夢的,這可能是因為命運環境的驟變,強烈的刺激所致吧。
他的簫聲也就在這時候吹奏了。夢境中的情景在簫聲裡頭重現。
他的簫聲,吹奏著的時候,眼前出現了家園,故鄉,父兄和妻子的笑容,然後是鮮血,是悲憤,大河從心裡流過,奔騰,呼號著……
他的簫聲裡頭也有山寨,宋家兄妹,還有華羋娟夫人,太子建……
簫曲裡頭的世界很大很大,昭關很小很小。可是簫聲停止之後,這世界便變成除了昭關,仿佛就沒有了世界。
又回到了無奈的現實。
又是幾個夜晚,醒來的時候,自己還是在離昭關不遠的山中,對著那鐵似的雄關發愁。
正文 第二十五章 絕望
夏暑漸漸消盡,山里已是初秋的氣象。
白日裡可以看到草木凋傷的景象,入夜則聞瑟瑟秋風,穿行於林間。這時伍子胥面對青燈照壁,心裡便會起無盡的愁思。依舊是待在這裡,日復一日,復仇之計,幾乎已成畫餅。那東皋公還是沒有提起此事,這到底是為什麼?是他早已經胸有成竹,還是他另有打算?
但伍子胥卻不能老這樣待下去。
與其坐等時機,不如奮起自救;與其坐等時機,不如主動出擊。
伍子胥終天決定闖關了。他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他已經走遍了天涯,又豈能為這小小的昭關所困。
這日薄暮,他乘著東皋公要下山沽酒——因為家中佳釀已經罄盡——的機會,就抽身離開這座農家莊院。在一處山地隱伏了許久,一直等到約莫天交子丑時辰,這才摸向昭關。
到了離昭關一箭之地的時候,他卻不能前進了。儘管他甚至都想摸到關口那邊,把畫有他的畫像都給撕揭了去。
這裡的守衛,跟鄭國西城門的守衛相比,不啻天壤之別。伍子胥伏在草叢中觀察,發現這裡至少有三道防線,第一道就是巡邏軍士,少說也有二十餘人,好像他們還是剛剛跟前頭巡邏隊員交換了班。這樣看來晝夜交替,一定也是分了好幾班輪流巡邏的。其他兩道防線上的軍士,也是如此值勤警戒的。
第二道防線是設在關口上的最中心地段,也有二十餘人,一個個精神抖擻,虎視眈眈,如臨大敵。第三道防線則在關口上方的哨所望樓,也有十餘人,也是守衛森嚴。這時辰對他們來說沒有作用,不僅戒備森嚴,而且燈火通明,看來這昭關哪昭關,就連一頭蚊子一隻蒼蠅都不能含糊飛過去的呢!
此後伍子胥就留住在這裡,東皋公每日總是拿好酒好菜款待他,過關之事卻不再說了,就連昭關這兩個字都懶得提起。伍子胥哪裡可能忘情於這種日日美酒佳肴的款待,反而是心如火燎,坐臥不安。時間一晃過去了七八天,東皋公還是不提此事,就好像他已經把這事完全給忘了似地。伍子胥再也沉不住氣了。
這天東皋公又滿面含笑地端來了酒飯,卻見伍子胥一頭撲倒,淚流滿面,長跪於地,“多謝老丈連日來盛情款待,但伍員大仇未報,度日如年。老丈曾說願助伍員過關,不知現在有沒有了妥善辦法,何時才能夠過關?”東皋公急忙俯身將伍子胥扶起,寬慰道:“壯士千萬不要過於傷情,這事老朽心裡也急。這辦法嘛,老朽這幾日也都在想!”
隔了一會兒,老人又說:“伍壯士哪,要過關,不能蠻幹,一定要有計謀!有一些想法在浮游著,但還不能確定,因為必須找到一個萬全之策,所以……壯士,欲速則不達,還是再忍耐一下。”伍子胥不知老人說的是否真話,也許他是藉此安慰自己這顆焦慮的心吧。可是眼下沒有其他別的辦法,也只能在這裡等待。
到底是弱者最需要等待呢,還是強者最需要等待呢?
但無論如何,伍子胥的人生感悟中又多出了一個內容,那就是:人生最難熬的就是等待!
這天夜裡他又做夢了,他夢見自己回到家,見到父兄,見到妻子的情景。他握著蘅若的柔荑,雙雙欲語又止,多少話,千頭萬緒,一言難盡,那是一種他心靈深處的詩意。可是夢總有醒的時候,現在夢破碎了。
又一個夢醒來之後,他的憂鬱似乎更深了。夢中他墜入了羅網,那是由天地而罩來的羅網,他在夢中感覺自己被網住了,然後自己變成了一隻魚,在網中無奈地潑刺著,而且偏偏耳邊又傳來《漢廣》之歌: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快黎明的時候他又夢見自己一下子陷入了包圍之中。那是一個絕境的顯示,自己在竭盡全力拼以死戰,自己在突圍。但他還是看到自己的窮途末路,已經被執於郢都,然後在看到熊居和費無極的猙獰的臉之後,眼前一口大油鍋就在那裡候著了。
他以往是不會有如此之多的夢的,這可能是因為命運環境的驟變,強烈的刺激所致吧。
他的簫聲也就在這時候吹奏了。夢境中的情景在簫聲裡頭重現。
他的簫聲,吹奏著的時候,眼前出現了家園,故鄉,父兄和妻子的笑容,然後是鮮血,是悲憤,大河從心裡流過,奔騰,呼號著……
他的簫聲裡頭也有山寨,宋家兄妹,還有華羋娟夫人,太子建……
簫曲裡頭的世界很大很大,昭關很小很小。可是簫聲停止之後,這世界便變成除了昭關,仿佛就沒有了世界。
又回到了無奈的現實。
又是幾個夜晚,醒來的時候,自己還是在離昭關不遠的山中,對著那鐵似的雄關發愁。
正文 第二十五章 絕望
夏暑漸漸消盡,山里已是初秋的氣象。
白日裡可以看到草木凋傷的景象,入夜則聞瑟瑟秋風,穿行於林間。這時伍子胥面對青燈照壁,心裡便會起無盡的愁思。依舊是待在這裡,日復一日,復仇之計,幾乎已成畫餅。那東皋公還是沒有提起此事,這到底是為什麼?是他早已經胸有成竹,還是他另有打算?
但伍子胥卻不能老這樣待下去。
與其坐等時機,不如奮起自救;與其坐等時機,不如主動出擊。
伍子胥終天決定闖關了。他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他已經走遍了天涯,又豈能為這小小的昭關所困。
這日薄暮,他乘著東皋公要下山沽酒——因為家中佳釀已經罄盡——的機會,就抽身離開這座農家莊院。在一處山地隱伏了許久,一直等到約莫天交子丑時辰,這才摸向昭關。
到了離昭關一箭之地的時候,他卻不能前進了。儘管他甚至都想摸到關口那邊,把畫有他的畫像都給撕揭了去。
這裡的守衛,跟鄭國西城門的守衛相比,不啻天壤之別。伍子胥伏在草叢中觀察,發現這裡至少有三道防線,第一道就是巡邏軍士,少說也有二十餘人,好像他們還是剛剛跟前頭巡邏隊員交換了班。這樣看來晝夜交替,一定也是分了好幾班輪流巡邏的。其他兩道防線上的軍士,也是如此值勤警戒的。
第二道防線是設在關口上的最中心地段,也有二十餘人,一個個精神抖擻,虎視眈眈,如臨大敵。第三道防線則在關口上方的哨所望樓,也有十餘人,也是守衛森嚴。這時辰對他們來說沒有作用,不僅戒備森嚴,而且燈火通明,看來這昭關哪昭關,就連一頭蚊子一隻蒼蠅都不能含糊飛過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