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得罪!”伍子胥又行一揖。

  在他將欲行之時,魯大明突然嘆道:“大俠將往何處?”

  “吳國!”

  “大俠要到吳國?”

  魯大明又嘆了口氣,揀起了地上劍,等他完全清醒過來時,伍子胥已經去遠了。

  正文 第二十三章 仙道

  現在伍子胥用生命的逃亡畫了一個圓,又重新回來了,又掙扎在楚國的土地上了,這是一個錯誤的循環!難道說他還有可能在楚國活下去。就算他放棄了復仇,楚國也不會讓他平安生存!他只能往吳國,否則,只有死亡。

  他覺得自己是在和另一種力量抗爭,為什麼這包圍一直還存在,自己又在楚國倉皇,這莫非就是宿命?於是他又一次選擇,最終覺得先前的想法才是最正確的,這想法從鄭國那裡確定,一直就沒動搖過,因為只有吳國才是最有朝氣的新興的東方國度。

  可是此去還有漫漫路呢,他逃亡至此,已經深深厭倦了自己這種仿佛無休止無絕期的奔波生涯。在這麼大的包圍里,他能夠真正實現突圍麼?

  再往東行了數日。生活依舊,一醒來的第一件事,依舊是逃亡。在奔走的途中,依舊是身著商人服,晝伏夜行,就不要說其中的辛苦。幾日後行到一處,問了當地人,知道已經來到了歷陽山地面,就要逼近昭關了。這時離昭關約莫六十里之路程,許多消息也便傳到了耳邊,這才知道太子建當日所說不假,那裡果真是楚將右司馬蒍越領兵把守,鐵一般地戒嚴。又由此回想往事,傷悼舊主之情,不禁潸然淚下。

  前面的危險就伏在那兒,莽撞著往前走,無異是驅羊入虎口,於是就匿身於深林,徘徊著,不敢進。

  昭關位於楚國東部邊界,是楚國的軍事重地,因為它是去吳國的必經之路,所以扼守在這裡,就等於扼住吳國的咽喉,吳國要想向中原發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楚國也就得以安定。所以要想讓楚軍撤守昭關,那是連做夢也不要想。據歷陽山一些百姓說,出了昭關就有通往吳國的水路。又說昭關那地方兩山並峙,雙峰直插雲霄,中間就是極其險峻的隘口通道,城門一關,鳥也休想飛過,那人更是插翅難飛了。

  在歷陽山的峰頂,可以遙見昭關。伍子胥在拔劍作劍舞之後,又一次取出了紫竹簫,吹奏曾自度歌詞之曲子:

  楊花落,李花開,花落花開會再來,美人一別化塵埃,綿綿長恨,能不情哀;

  家國恨,骨肉埋,塵世浮名休過來,美人一別化塵埃,綿綿長恨,能不情哀!

  至此曲調卻又一變,轉韻而奏:

  魂難安,夢難安,身如飄蓬路茫茫,美人一去魂夢難,綿綿長恨,弔問楚天;

  相思難,離別難,錐心泣血腸欲斷,美人一去魂夢難,綿綿長恨,弔問楚天!

  山風掀動他的須髯,他的絲服衣襟,他的藍白相間的頭巾,都在風裡響應著。伍子胥突然舉簫向天:

  “天哪!我伍員不會永被困於此!就算昭關是鐵關,我也要過!父兄之仇,我非報不可!”

  聲音迴蕩在山間。伍子胥幾乎是瘋了,他忘形之間,沒想到這樣子是極容易暴露自己的。

  “壯士何須煩惱,眼前就有一條好路!”突然身後傳來聲音。

  伍子胥不由得心中一凜,轉過頭來,卻見有一個老人從一棵樹後閃了出來,就站在他面前,微笑著。

  這人身著道袍,面白過耳,頦下一綹長須,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他腰間有塊玉佩,卻不佩刀劍,手中僅有一把拂塵。

  “原來是道長!不知道長有何見教?”伍子胥心中稍安,施禮道。

  “壯士莫非欲往昭關?”

  伍子胥一驚,卻未及言,道長又說道:“壯士莫非就是伍子胥?”

  這一說更是讓他吃驚。這道人,又是如何知道得這麼清楚呢?這要是傳出去,那還了得!伍子胥想。

  “請教道長,是如何知道在下的底細的?”他問道。這一問等於就承認了事實。

  卻聞一陣笑浪掀起,原來正是那道人發出的狂笑。“伍壯士啊,你怎麼忘了?不就是你剛才自稱伍員,又說要報父兄之仇,這才讓我知道的嗎?——不過貧道這兩日對壯士的確也多加留意!伍壯士非常人也,貧道甚心神往之!”

  “伍員愚鈍,道長過譽了!”

  “剛才聽壯士之言,一心奔吳,志在復仇,不知還有沒有其他想法?”

  “道長此問何意?”

  “壯士此去昭關,前途很危險,也很艱難!——貧道有話跟你說,伍壯士若不棄,不如到貧道舍下談話如何?”

  “貧道就居此山間,此去不遠!”他又補充道。

  伍子胥點頭。心想反正現在還沒想好在這裡等機會呢,還是到昭關近處等機會,不如就跟他去,看看有何話說,再作計較。

  由峰巔下來經過了一個亭子,還沒到山腰的地方,順著一條斜刺小路進去,不多遠處,就看見一座茅屋,便是那道人的住居。不過這茅屋子甚是奇怪,由下邊看上去,就像是懸在那兒。由上邊看過去,又像是嵌在裡頭。直到走到近前,伍子胥才明白,這裡實際上是一個洞口,這茅屋外牆就包住了洞口,而房子的大部分,卻都在石洞裡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