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苦於太子身份,目標過於明顯。儘管看清了這一點,他卻不能象弟弟趙楷那樣,變著花樣地去“勾引”高強。免得被人扣上一個身為東宮勾結當朝大臣的罪名,那時可就給了趙和弟弟們最好的易儲藉口了。

  當得知趙因趙楷的奏議,有意選一親王赴遼東監軍時,他便立即看穿了自己兄弟的用意,然而卻仍舊不敢多開口說話。待聽得高強以什麼血光之兆為藉口,婉拒親王監軍時,趙桓在那裡暗自喜歡。結合其多次暗中示好,又拒絕為嘉王西賓來看,大概這位高樞密是地道地保皇黨,已然下定決心要站在太子一邊了罷?

  眼見趙楷仍不死心,在那裡大表忠心,趙桓雖然自知不得趙的喜愛,卻也不得不開口說話了。當然以他的身份,首先是要避免趙懷疑他想要早日搶班奪權,安於東宮之位是一定要作出的姿態。因此他勢必不能去搶這個監軍地位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攪黃了弟弟的好事就算成功。

  “官家。三弟所言甚得忠孝之道,兒身為長兄。亦頗以為然。”趙楷一聽就知道哥哥要說什麼了,果然接著趙桓便轉了話頭:“然則高相公所言,亦不無道理,蓋遼東與諸國鄰近,虜情難測,而其民又為新降之人,非素為我大宋之民者,倘使有人希求僥倖,以干犯親王為計,則臣僚雖百計維護亦未必周全,況有餘力制虜乎?是反自縛手腳也!以兒臣之見,這監軍當以近臣素不知名者為之,俾可不授敵以柄。”

  趙桓剛剛說罷,趙楷便笑道:“大哥這可將我等兄弟俱看地差了,若兒能往遼東時,自然亦如高樞相等一般,只是以己身為我大宋御邊而已,何來授敵以柄之說?”

  兩個兒子你一言我一語,其餘三個皇子都未成年,也曉得這東宮之位多半沒自己地份,索性在那裡一言不發,泥雕木塑一般。

  趙看著這兩個大兒子,委實是有些心煩。其實趙楷之有奪儲之意,他哪裡會不知道了?根本這事若不是他有意縱容,趙楷也斷沒有這麼大的膽子。原來趙桓生母是大行王皇后,這皇后系因被趙冷落之後鬱鬱而終,因此趙桓念及生母,總是對於父親趙心懷怨恨,趙這等人感性豐富,哪裡看不出來這半大小子地仇父心理?而趙楷各方面都頗象他本人,故而兩相權衡之下,趙自然也就較為傾向趙楷一點。

  然而大宋朝並非趙家一家之天下,乃是皇帝與臣僚士大夫地兩極政治,太子立嫡作為儒家的宗法之一,得到士大夫們最堅定的支持,只要趙桓本人沒有什麼違反宗法地大罪,趙縱然再如何寵愛趙楷,也不可能易儲。於是就在他這樣無奈的縱容之下,反而養成了如今的局面。

  眼見兩個兒子在那裡爭執不下,高強又垂著頭不說話,趙只得求助旁人:“燕學士,你以為此事如何?”

  翰林學士承旨、崇政殿侍讀,燕青在短短大半年中,從一個郎官直躥到這個份上,已然一隻手觸到了宰執的邊,甚至有人以為若不是梁士傑等人有意壓制他,今次的宰執班子裡說不定就會有他一份了!其實這種

  非空穴來風,看似燕青是一步登天,實則若算上他在八年之久,也算得上是理財有功;況且崇寧初張康國自選人起至入樞密院,前後也不過兩年多點的時間,這等火箭般的升官速度,亦是徽宗朝地一大特色,故而對於燕青的升遷之速,朝野其實並沒有多少人以此為言。

  只是無論是進是退。燕青卻仍舊是那般淡定自若,渾不以為意。耳聽得官家垂詢,燕青微微一笑道:“監軍者,但為天子耳目矣,若以親王之重,反失其本意。若官家以為高樞相鎮遼東望輕,欲以親王臨之,則可;若為監軍,則不必如是之重,徑遣一知兵近臣為之則可。

  ”

  高強暗挑大指。心說高啊!燕青此語,看似是公允之論,實則絕了趙楷地遼東之路。要知道他說的是以親王臨制地方,這種事自漢七國之亂以後便再也沒有了,親王經制地方實為禍亂之源,也只有朱元璋這種平民出身、不懂得皇家政治傳統的皇帝才會想起這種餿主意來。況且大宋朝對於宗室的防範之嚴堪稱百代之最,燕青把出這等言辭來,適足以挑起趙的戒心,又哪裡會答允放趙楷出去?

  果然一語點醒夢中人,趙縱使能信得過趙楷。卻也不得不考慮到臣僚的反應。燕青既然能說出親王臨邊的話來,別地臣僚自然也可以,若是一堆大臣紛紛以祖宗家法為言。他縱然是皇帝九五之尊,也得避其鋒芒了。

  當下心意已決,遂向高強道:“朕先以子嗣為念,欲遣一人隨卿家出外歷練,卻不意遼東有刀兵之憂,倘使危及朕子,使朕日夜北顧為憂。陷卿家等於不忠之地,豈朕之所願哉?姑從卿家之請,此議便寢,而監軍之職當來日擇之。”

  公事說完,趙心裡卻有些不安,這麼趕著將高強招進宮來說什麼親王監軍,臨了卻又虎頭蛇尾,豈不顯得他這個皇帝太過輕佻?輕佻這兩個字,自從當日哲宗駕崩、太后和宰執議嗣君時從章敦口中說出。便成了趙的心病之一。

  當下卻向高強笑道:“卿家累年出外,辛苦殊甚。朕心實之。今當遠行。不知可有何事為念?但言之,朕自無不允。”

  高強趕緊謝恩。心說這等迷湯是不好喝地,皇帝剛剛吃了一個癟,哪怕不關我地事,總不是龍心大悅的時候,這時候要是提什麼要求,背不住他事後一想,又想到什麼岔道上去了!只是皇帝既然開了口,總要應付他一下,高強心念一轉,便道:“今臣當赴海外,遼東十餘萬軍、三十萬戶百姓多仰賴海道轉般,故而須請官家善擇人為登州海帥,以主其事,餘外無足念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