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生了這許多兒子。其實也未必是好事,起碼身為太子地壓力會很大,而其餘諸子中難免會有象趙楷這樣地覬覦太子之位地大王。事實上。要不是歷史上金兵打破汴梁,把趙家宗室一股腦兒全都擄走,只剩下當時在河北相州的趙構一人,這皇位多半還真的要爭上一爭。

  說起來,高強和這位大宋太子。未來地北宋十帝還真是頭一次見面說話,一則他諸事纏身,家都很少回了。哪來的功夫交結宗室?二來他刻意置身皇儲事外。趙桓又素來不好交結大臣,謹慎自守,雙方碰面的機會就更加少了。頂多是郊祭大禮或者上元節時老遠望見那麼一眼兩眼的。

  大庭廣眾之下,趙桓話也不多,只是默不作聲地行禮如儀,看來當上太子之後。他的壓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高強看著他年輕而沉默地面孔,心裡也有幾分同情,若是不出大事的話。他老子趙至少還有二三十年的皇帝好作,他這太子能不能熬過未來地幾十年光陰,還真不好說呢。

  行禮已畢,大隊入京,兩旁地百姓山呼海嘯,都來觀看收復燕雲的大軍。當年高強招安梁山,以及种師道攻克臧底河城,回京時都舉行了閱兵式以壯兵威,然而現在高強惟恐低調不及,這閱兵式自然也是能省則省,好在前面有童貫撐著場面,他那勝捷軍原本就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先不說能打不能打,賣相便是好過常人,個個都是膀大腰圓地關西大漢,走起路來虎虎生威,看得兩旁百姓采聲陣陣不歇。

  到得宣德樓前,二人由太子趙桓引導,向宣德樓上端坐的官家趙跪拜,說些應景言語。趙自是喜不自勝,收復燕雲這樣的大功勞,連本朝太祖太宗都沒能辦到,卻在他手中成就,那是何等的光榮?弄不好他大行之後,廟號得叫個什麼祖也不一定。

  大功自有大賞,趙當即傳旨,依照當年太宗留下地遺訓,凡領兵收燕者封王,加封童貫為廣平郡王,加食邑千戶,加實封三百戶,另有錢絹賞賜若干,制詞自然也是極盡華美之能事;高強則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楚國公,亦加食邑千戶,實封三百戶,賜號輔國運功臣。同時詔罷兩河宣撫司,代之以燕山路安撫使,雲中路安撫使,分別由种師道與劉仲武擔任,以武臣任邊帥,在徽宗朝也是一項慣例,當然監軍是少不得地,不過詔書中就不必提及了。

  當時童貫自以功難副賞,且以老病為辭,先請辭封王,再請致仕,趙皆不許,好言加以撫慰。這也只是走個過場,事後

  須再三上表請辭,而後方受王爵,至於這致仕麼,則了,大宋朝還從來沒有一個王能擔當政事的,宗室向來只有養老的份。

  童貫在先,高強自然也得跟著應景請辭,不過他年紀這麼輕,請致仕是不大可能的,他請的是領宮觀,自然也被趙慰留,單從皇帝的言辭表情上,高強是看不出有什麼猜忌的意思來,然而他向來不以為自己是穿越主角,能看出對方的什麼眼底精光,面色陰鬱,是以也不敢斷定皇帝對自己就完全放心。

  當晚大排御宴,犒賞有功之臣,這樣的場合高強也經得多了,照樣的談笑風生,滿嘴的天子洪福,祖宗庇佑,把自己說的越是一文不值越好。至於這樣的姿態有沒有用,那就是天曉得了,趙雖然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皇帝,可也不是那種一眼就看到底的白痴。

  今日的主角乃是童貫,高強充其量只是第二男主角。但見這位大宋朝最有成就的太監滿面紅光。唱作俱佳,將收復燕雲地始末口沫橫飛地講說一遍,群臣自是連連讚嘆不已,然後再恭敬官家趙洪福齊天,上有明君下有賢臣,收復燕雲之功足以告慰太廟,強祖勝宗。

  是日童貫大醉,他原本就是太監。趙索性賜他在宮中休息一晚。高強則素來酒量甚豪。幾乎就沒人見他喝醉過。當日雖然喝的是較為淳厚的御酒,終究也不是鬧酒的場合,有皇帝在誰敢喝多?是以喝到最後,他還是精神抖擻,口齒清晰如故。

  御宴散時,自有宮中黃門引著童貫去宮中歇息,高強則與群臣一同跪送官家迴鑾。而後才和老爹高一道出宮,行間自然也少不得與群臣揖讓客套。

  直到進了車中,高俅才逮著機會和高強說私話,他劈頭就是一句:“我兒,如今大禍臨頭了!”說話時急得兩頰通紅,那雙大宋腳法第一的高腳在車廂板上跺的咚咚響。

  高強從未見過高俅這樣情狀,心下倒有幾分溫暖,便笑道:“爹爹。什麼大禍。遮莫是京中有甚流言對孩兒不利?”

  高俅見他嬉皮笑臉,不以為意,越發急了。一面催著車駕速行,一面壓低了聲音道:“虧你笑的出來!流言不足畏,可畏的是這流言竟能上達天聽,背後焉得無人主使?那嘉王趙楷日前已親身來到為父家中,說道待你還朝之日,要拜你為師,請教經世理財之道,你還不曉得深淺麼?”

  高強只是笑,並不答話,待父子倆回到太尉府,進了高俅地書房,四下無人時,他方道:“爹爹勿憂,孩兒已知此事,自來天家無親情,父子之間猶難言,孩兒豈不知?三大王要拜孩兒為師,只是小事一樁,待孩兒來日回絕了他,也就是了,憑他一個嗣王,縱使懷恨在心,也奈何不得孩兒。”

  高俅點頭道:“我父子乃是今上幸臣出身,將來無論是誰登基繼承大統,終究不會如何信重我父子,你若能如此,作一個今上地純臣,也就甚好,只是你年紀方輕,未來尚有數十年地前程,莫要為了此事蹉跎才好。這也罷了,只是今日都中傳言甚多,竟有說你要作安祿山者,為父為此擔了無數的心思,虧你還笑的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