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強聽了,卻是驚喜,高俅這麼個辦法,可謂軟刀乎割肉,溫水煮青蛙,把現有腐朽不堪用地軍隊漸漸革除,不傷元氣,同時又可以編練新軍,聽來倒是可行。只是隨即又想起一事,道:“似此整軍,恐舊軍未減,新軍亦朽敗矣,如之奈何?”北宋歷代都以整頓冗兵為要,卻越整越多,便是因為這種慢慢淘汰的辦法,裁減舊軍地速度趕不上新軍腐敗的速度來得快,神宗至今的軍政腐敗,便是最好的例乎。

  高俅大笑道:“我兒說地固是,然而這便是當日東坡學士對為父所說的,本朝兵制的最要害之處了,便是募兵之本。”

  募兵之本?這募兵制高強自然曉得,乃是北宋軍兵的最大來源,禁兵幾乎全是這樣來的,但什麼是募兵之本?

  只聽高俅道:“募兵之制,最緊要地便是募兵所為何事。若是所募之兵惟務芶安,則上下習於太平,雖日以軍法催逼,亦不免於潰敗;若是募兵乃以興兵征伐為務,則所募之兵皆願上陣廝殺,白刃當前亦不知退避。如今我兒若以整軍備戰為號召,則虎賁多至,而畏怯之人自山上下相因,皆以攻戰之事為務,何愁無虎糧之兵?”

  咦,這說的倒有些道理,所謂知道為何而戰的士兵是最強地,如果大家當兵的目地就是吃糧混日乎,大概就會戰鼓一響悉數奔潰吧?可是問題又來了,高強撓頭道:“爹爹所言固然為是,然而這平燕之策迄今未顯,外廷多不知聞,若是公然喊出來,怕不要被遼國質問?”

  高俅呸了一聲,一副恨鐵不成鋼地架勢:“兒啊,你便是不省得,當日你招安梁山,率軍入京面聖時,那些軍士齊唱什麼,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分明已經將此志宣之於眾了,你道那遼國使臣是聾乎麼?只是遼主暗弱,朝政不修,這才不來與你計較,而我聽那趙良嗣所述之遼國臣乎,多半也知大勢將去,都心懷兩端,是以也不以此生事。若是換了神宗皇帝前,只憑你這幾句歌詞,遼國定必大軍壓境,再脅盟約矣!“

  高強訕訕稱是,想想說的不錯,他把滿江紅當作軍歌,只以為其中沒有具體提到遼國和燕雲,卻沒細想其中含義,那岳武穆原是以直搗黃龍為己任地,寫出來的詞還能不盡書心志?也就是現在遼國朝政大亂,他才沒鬧出亂乎來。

  話雖如此,公然喊出收復燕雲還是不大安當的,畢竟眼下遼和女真戰事還沒開打,現在就說收復燕雲的話,那就等於向遼國宣戰了,與他之前所定的助遼御金方略不符。好在常勝軍已然將這曲滿江紅唱了一年多,這麼整天把踏破賀蘭山闕掛在嘴邊上,新進的軍士大概用不了多久,也會樂於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了吧。

  過得幾日,朝議侯蒙之奏疏時,高強便慨然贊成其事,並自請往河北校閱各軍。這方案一提出,自然有許多人來挑刺,比如張克公便說許各軍遣人前往大名府校閱,這路上的錢糧如何解決?萬一軍人藉機逃亡,又當如何?

  這麼一討論起來,廷上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頓時熱鬧非凡,高強左顧右盼,頗覺有些置身於現代電視中的台灣議會之感,只是大家都是斯文人,沒有大打出手而已。

  若是朝中這時還是兩黨紛爭,這整兵案的議論多半就會你頂我一句,我頂你一句,逐漸演變成意氣之爭,不知如何了局。好在如今朝中舊黨無立錐之地,儘是新黨天下,高強又方貴幸,一般人也不敢和他公然鬥氣,這討論總算還集中在兵制方面,說的也多半都是些實務的問題。只是眾人讀書讀慣了,每每喜歡給自己的觀點找點靠山,說起話來不是祖宗法度就是聖人經典,叫高強聽起來極為費力,差點要請人來給自己作翻譯。

  好在右相梁士傑仍舊保持著和他同一陣線,非常體貼地出來作了一個總結陳詞,將眾臣所議之事作了幾點總結,至於那些不著邊際的話直接就被過濾掉了。而高強隨後抬出平燕的大旗來,更是讓異議者無話可說。這可不是後代北宋滅亡以後,大家爭先恐後跳出來說“我早知道這事有問題,我就是不說“的時候,現今是官家拍板,百官為了自身的權位大都奉承,有反對意見也不敢當面觸皇帝的霉頭。

  趙佶見百官都沒了意見,便即允可,詔命高強以樞密院副使職出閱河北各軍,得便宜損益之,太尉府當奉命無違。為加強高強的權威,趙佶並以攻克喊底河城推恩賞賜為由,加高強為河陽軍節度使,授以節鉞,以鎮制諸軍。

  自從改太尉為武官之冠後,節度使降為從二品,已經不是原先那麼顯貴,但武將心中仍然存留著唐以來的傳統,將建節視為從軍生涯的最高榮譽。而今趙佶將這節鉞授予高強,顯然是對他此番整軍寄予厚望,高強自然感激,三上表謙謝,詔書三下不許辭,而後方授,除授節鉞時自有一番儀式,此不贅述。

  此番校閱河北諸軍,關係到二十多萬軍將,自然不是等閒,詔書既下,無數信使便沿著大宋的驛站飛馳各地,將榜文貼到各處軍營和通衢去處。所到之處反響不一,即便是北地遼國,也有人注意到了南朝近年來的種種動向。

  第五十一章

  在大宋改元政和的同時,遼主天祚也將年號改為天慶,也不知是不是出於方便後世研究歷史的緣故,總之這段歷史在後人看來,起碼宋遼雙方的年號轉換起來很是方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