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三章

  “政和元年六月壬戌,帝見李良嗣於崇政殿,殿中侍從五宰臣二樞密得與其事。語不得出。俄爾帝降御筆,補授李良嗣朝請郎,為樞密院燕雲房副承旨,賜姓趙。蓋樞密原僅十二房,今則十三房矣。”

  在徽宗朝的起居註上。當值起居舍人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除此之外。關於此次會面的話語和所作出的決策,外人無一得知,即便是參與當日會面的宰執大臣們。也都對此諱莫如深。不過,從這一天開始,樞密院中就多了一名“疑似”宗室的承旨。名叫趙良嗣,所管部門便是新設立的燕雲房。

  之所以搞的這樣機密,實在是高強再三要求。並強調其重要性所致。敵國大臣來歸,並且獲得不小的官銜,這等事屬於極度機密,尤其是在宋遼之間名義上還是兄弟友邦的情況下,收容敵國叛逃大臣這種事,絕對是高度機密的。然而高強清楚的記得,在歷史上北宋朝廷對待李良嗣來歸這件事情極不謹慎,遼國在汴梁是有常駐使節的,他們很快便發覺了這件事,並且前來索討,使得北宋廷陷於被動之中,只能厚著臉皮抵死不認。遼國當時已經顯出頹勢,當然不能拿厚臉皮的北宋朝廷怎麼樣。但是這無疑給遼國提了一個醒,南邊的鄰居敵意甚濃,極有可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時從背後捅上一刀。

  之所以將這件事的泄密歸咎於北宋朝廷自己的不謹慎,而不是遼國情報人員的高效率。乃是因為在歷史上,北宋還曾經在燕京收復之後收容了背叛金國的封疆大吏張覺,結果這件事不但被金國得知,而且連張覺被隱藏在燕京甲仗庫這樣的細節都探了出來。同樣的收容叛逃大臣,同樣地嚴重泄密。這就不能說是偶然了,只能說北宋朝廷這些士大夫甘在心性和制度上都極為不適合秘密工作,大大咧咧地就把情報給泄漏了。

  懲於前鑒,高強自然不能重蹈覆轍,因此在事先獻上了平遼之議的情況下,他呈請皇帝將李良嗣賜姓,當作是任用的宗室旁支對待,而絕口不提其真實身份。為了保密。他甚至將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言行的起居舍人都給攆了出去,當時在崇政殿中除了皇帝和七位大臣。外加李良嗣之外,連一隻耗子都沒有。用這樣的方式,高強不但強調了保密的重要性,同時也使得皇帝對待收復燕雲這件事多了幾分慎重,少了幾分輕佻——你瞧,只是接見一個逃人。居然弄這麼大陣仗,好玩吧?趙佶對此不僅僅是覺得好玩了,簡直就是沒玩過了!

  當然。用這種方式向皇帝進言,高強也不是沒有擔干係的。例如,若是一個較為謹慎的大臣。大概就不會事先向皇帝呈進平遼之議,而只是將李良嗣引薦給皇帝,由這個逃人來提出平遼策。任憑皇帝自己抉擇。若是皇帝不接受。或者後來平遼不成。引薦地大臣便可以將這件大事的責任推到李良嗣頭上,從而把自己洗乾淨。

  在歷史上。李良嗣地引見人童貫就真的是這麼幹的,以至於北宋汴京被攻破之後,朝野紛紛叱責海上之盟。李良嗣那些為國往還談判、折衝樽俎的功勞被一筆抹掉,被賜死於貶謫途中。而童貫本人雖然不久也被殺,不過罪名卻和宋金的海上之盟無關。是因為他擠身徽宗朝的六賊之一,必須為朝政的糜爛負上責任。

  對於高強來說,對這點干係採取溜肩膀的態度完全沒有必要。他豐普通的官僚不同,在這件大事上,他根本就不考慮留什麼後路,事若不成有死而已,那後路留給誰去?反正歷史已經因為我而改變了,何妨多改變一點!

  強調保密地另一個後果。就是宋廷的決策有所變化。當趙良嗣提出遼國必亡。亡遼者女真時。大宋君臣對此的反應基本上和聽到天書差不多:“龐然大物地遼國。大宋近兩百年的北境大患,居然會被他東北的一個甲兵才滿干人地小小部族滅亡?”在政和元年,阿骨打還沒有當上生女真節度使地時候,這種論調不但會被遼國君臣視為奇談,對於大宋君臣來說。單單從感情上他們就很難接受:我們大宋幅員廣闊。兵多糧足,二百年來也只能對遼國年年進貢,一個小小地生女真完顏部竟能滅亡遼國?這不等於說我們更加不是這個女真小國的對手嗎?

  在歷史上,要使北宋地君臣們正視這個事實。是八年以後的事情,那時金已經立國,並擊敗遼帝的御駕親征,乘勢攻占東京道,遼國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勢。在現在要讓趙佶等人相信遼國將亡,其難度不亞干讓他們相信腳下的大地是一個圓球。

  好在,高強對此早有準備,他根本不去強調生女真的兵力,而讓趙良嗣大段大段地闡述遼國近年來如何連年災荒,牛馬多死,百姓無以為生,遼主卻仍舊耽於遊獵酒色,不理朝政,遼境內群盜蜂起,殺不勝殺。連天祚帝身邊的禁衛都吃不飽飯,要向同僚借食等等。這種話對於深受儒家薰陶的趙佶等君臣便很聽的進去了,天降災異,而皇帝則仍不醒悟。這在儒家的經典中便是再經典不過的亡國前兆了——當然,如果有人指著趙佶說,這兩年我們國家有災荒和天象異變,也是你不修德所致,趙佶則必定勃然大怒:“天降災異。不是因為蔡京嗎?和我有什麼關係!”

  既然遼國將亡這個結論為趙佶所認同。接下來的對策就很明顯了,趁火打劫這種事,其實這些儒學薰陶大的君臣都是很樂意幹上一乾的,不過這說法就不一樣,得稱為“兼弱攻昧”。乃是武王伐紂的道理,此所謂正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