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職責所在,高強一面命人將此次戰況火速上報京城,一面分遣本軍諸營前往各地整頓防務,重整軍備——其實京東各地軍旅大多腐敗不堪用,不是下兩道命令申斥,或者改任幾個軍官督率一下就能改觀的,高強這些舉措大多都是應景而已,各處要了一份總結報告就拉倒了。

  倒是這次匪患中,各地民兵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比官兵好的太多,主要戰場李家莊的莊丁就不用說了,徐州利國監是大宋最大的鐵冶中心之一,僅三十六大戶僱傭的冶鐵工匠就超過五千人,總共冶鐵工匠達到上萬人之多。在梁山馬鱗部進犯徐州的戰鬥中,此處的鐵匠們拿起自己打造的武器奮起反擊,雖然由於沒有有效的組織和指揮,鐵匠們在戰鬥中死傷數百,但其堅決抵抗地勇氣卻使得馬鱗部放棄了攻占利國監以獲取兵器和工匠的企圖。轉而在鄉野間掠奪一番而去。

  京東各地向來匪患嚴重,梁山只是其中表表者而已,所謂深山大澤多有好漢,這好漢麼基本上和土匪山賊也就是一個意思了。如此風氣之下,民間尚武習氣也相應{炫}高{書}漲{網},民兵的戰鬥力雖然還不能和陝西相比,卻比官兵要好的太多,只是民兵較為分散又缺少訓練。再加上他們也不敢把來犯的土匪打痛了,以防日後遭到報復,因此戰鬥中很難取得較大的勝利,朝廷便無從知曉其戰果了。

  如果高強只是單純要剿滅梁山的話,這些民兵無疑是很好的助力,倘若將其組織起來,從後勤、情報、兵力以及錢糧耗費方面,都比純粹使用官兵作戰要好上很多。不過既然已經定下了招安地策略,這些民兵就沒必要加以武裝了,一旦梁山被招安之後。這些民間武裝沒有了目標。再要將他們解甲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天長日久下來,從這些剿匪的民間武裝里很可能又產生出新的盜匪來。豈非自找麻煩?又不是抵禦外族入侵,搞什麼人民戰爭呢!

  四月,三路招討司戰報傳到京城,立時引起軒然大波。梁山這塊地方離京師八百多里,算得上心腹要害,這裡竟然存在一支戰鬥兵力超過五萬的山賊,可想而知朝廷的震動,有道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趙佶覽表,亦憂亦喜。憂者賊勢囂張,賊氛叵測,京東百姓塗炭,朝廷顏面掃地;喜者招討司出戰告捷,擊退賊人主力,生擒賊將花榮,斬首近千級,可稱大勝。

  當即傳旨,命依律犒賞此戰有功將士。招討使高強以下各有賞賜,因粱山並未蕩平,故此留待平滅梁山時一起封賞。高強在奏章中並沒有明說今後的策略,只說當督率士卒奮勇進剿,今正於鄆州謀建水軍,以利掃蕩賊窟云云。

  趙佶放下招討司的奏章,又拿起一章來,乃是御史張克公的彈章,奏稱梁山盜起,緣括田所恣意妄為,結怨百姓,因此民不堪刻錄,至於嘯聚。若要平此賊,須得先罷括田所,降德音於京東,使百姓得各安其田畝,無由為盜。

  這奏章看的趙佶心驚,他原本只聽蔡攸和楊戩說這括田所能廣大公田,為內庫增收,又能多辟良田,這才首肯,當時也無人對他說有這許多壞處,怎麼忽然一下子,括田所簡直和吃人的大蟲一樣了?原來這張克公和濟州張叔夜乃是同宗兄弟,所有材料都是張叔夜一手搜集好了呈上,單單具體因為括田所而破家喪身地百姓就有十餘家,一件件寫地分明,叫人不得不信。

  趙佶越看越驚,再拿起高強那份奏章來,細看京東匪事,不由得著惱,將龍案一拍,怒道:“括田本為美事,不料竟至於擾民!”蔡攸一聽,說到自己頭上了,他卻早有準備,忙出班道:“官家此言甚明,良法美意,每每為胥吏所妨,而成擾民惡法。臣自知此事之後,憂心忡忡,按察圖籍,訪得此事乃胥吏杜公才所主使。”隨將自己準備好的材料送上,一切都推到最初向楊戩建議設立括田所的杜公才頭上,此乃丟卒保車之計。

  趙佶見了,正中他地下懷,登時一腔怒氣都撒到這杜公才頭上,吩咐有司按察嚴辦,務必以國法繩之,大理寺一聲奉詔,自去安排人捉拿杜公才去了。

  張克公見了此景,也知道括田所是皇帝點頭設立的,若要從根子上將這機構扳倒,等於是打皇帝的嘴巴,現在也只得如此。隨即又出班道:“陛下,今有濟州府張叔夜上奏,梁山盜匪雖眾,皆國家赤子,為因括田不得法,無由生計,因此嘯聚為盜。今朝廷當上體天心,降恩詔予以招安,俾可大開自新之路,使其重歸朝廷治下。”說罷有表章取出,交由起居舍人送上。

  這便是高強和張叔夜商量好的,這招安的事由張叔夜提出,一來可以讓他避開嫌疑,就算有人拿宋江說事,他也可以振振有辭地說“又不是我提出要招安的!”;二來張叔夜在濟州府為官多年,深知京東一帶民情盜情,由他提出全盤招安的計劃,更容易使人信服。而他和御史張克公之間的特殊關係,也保證了這份招安奏摺能夠得到皇帝的足夠重視;三來這梁山招安之後,兵力數萬,若是都被高強收入麾下,難免被人說他擁兵,若這招安是由別人提出來的,皇帝卻可放心將招安地賊兵交由高強地招討司統領,而由地方官來管轄其留在梁山的家屬老弱。所謂分其事權而制之,乃是大宋朝的一貫做法。

  趙佶吩咐將這奏摺交給中書的宰相、執政和樞密院詳商,哪知道這次的反饋出奇的一致,何執中、梁士傑、張商英、梁子美、劉正夫這兩相三參外加樞密副使侯蒙一員,異口同聲地主張招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