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強心中發狠,嘴上還是謙遜了幾句,不想趙佶卻不知被蔡攸下了什麼藥,一心要看他率軍出征。一旁的鄭居中等人不曉得內里乾坤,還道這是個令高強能再立功勞的大好機會,也跟著湊熱鬧,一時間竟是眾口一詞,都說非高強不可。

  推辭既不可得,只能退而求其次,高強便道:“陛下,主憂臣辱,東平府蟊賊跳梁,臣下為主分憂乃是應有之義。只是那梁山泊水面八百里。港漢分布十餘州軍,臣若進大兵攻伐,賊人力所不敵,勢必逃入水泊中,因此要滅此賊,非水軍不可。因此臣懇請陛下,許臣治水軍而後攻賊。”

  趙佶一聽這有何難,剛要答應,卻被梁士傑出口截住:“以高留守之算,治水軍須多少錢糧?”

  高強心說還是梁士傑和我配合默契啊,總算逮到個機會:“陛下,賊氛方熾,臣觀那東平府邸報上說,賊兵不下數萬人,誠為大敵。彼多為本地漁民,熟悉地理,若要進取必以水軍為主,即以水軍一萬計。載陸軍兩萬。共計大軍三萬,船隻大小須六百艘……”

  蔡攸一聽不好,高強獅子大開口。現在朝廷正是缺錢糧的時候,仗著博覽會才把今年的用度湊齊了,一旦皇帝聽說剿匪要花費如許多的錢糧,先前已經下定的進剿決心又會動搖。要緊進言:“陛下,縱用三萬大軍,又何須六百艘戰船?臣聞高留守在杭州時曾聚海舶行商外洋,一船足乘千人,以此為計,巨舟三十足矣。且可徑命兩浙守臣拘刷海船應用,不勞國家耗費。”

  此言一出。趙佶龍顏大悅,便問高強的意見。

  高強直接用看白痴的眼光瞄了蔡攸一眼,向趙佶道:“陛下,戰舟之事,容不得半點想當然。外洋之舟雖巨,乃是尖底,大江之上也未必能夠盡通,況且由海道入梁山泊,水路只有一條濟水?至於黃河雖闊。近年來下遊河道屢變,難以行大船,臣恐外洋巨舟連梁山泊都到不得,如何能夠在水泊中縱橫來去,載官兵殺賊?”

  “再者,水泊乃是大河水歷年泛濫所積,深淺難測,一旦官兵乘大船進攻,彼輩深知個中內情,一旦將官船引至水淺難以轉動之處,則官兵惟有束手待斃,是剿賊不成反被賊害。臣未出廟堂已知其必敗矣,豈敢復辱我王師?”

  幾句話說得蔡攸臉上青一陣白一陣,半點血色也無。高強這些話倒不是信口開河,後代看歷史書時,洞庭湖鐘相楊麼起義的戰鬥經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朝廷花費巨資打造的車船,到最後全部成了起義軍的戰利品。那還只是內河的車船,要是真按照蔡攸所說的用外洋巨舟,除非是長了翅膀才能在梁山泊開起來。

  趙佶大為意外,想不到高強對自己的老丈人如此不留情面。不過這種情況卻是他所樂見的,高強不顧自己的親眷關係,顯然是將“王事”放在頭一位,至於口氣那麼沖,畢竟是年輕人又是花花太歲出身,驕橫一些也是難免,便即笑道:“高小卿家此言深得進剿水賊利害,可知蔡樞直與眾卿家識人不妄。既然如此,朕便加封卿家為京東兩路盜賊招討使,兩路並大名府兵馬任憑卿家調遣,全權負責進剿梁山水賊。”

  話說到這個份上,高強也只得領旨謝恩了,不過還是要強調一句:“陛下聖明,此戰成敗關鍵在於水軍,水軍一日不成,水賊一日不滅。但黃河上下歷來不治水軍,臣一要招募匠人打造戰船,二要募水兵水手整練水師,種種皆非一日可就。伏請陛下准臣便宜進取,莫拘泥時日。”

  蔡攸一聽這還了得,豈不是任由你拖時間?正要進諫,趙佶卻極其爽快地就答應下來:“准卿所奏,一應大軍錢糧,由樞密院商議中書支吾,皆調大名府聽憑卿家支用。卿家還有甚事?”

  高強心說不枉我平日費盡心思逗你玩,這皇帝算是給面子!其實趙佶的性子是很自私的,對於自己寵信大臣,那就是一好百好,你看童貫帶兵一帶幾十年,蔡京作宰相前後十七年,那都是懂得投其所好討其歡心的成果,而高強一向以來對付趙佶的,其實也就是這兩下秘笈而已。

  “陛下厚恩,臣敢不盡心竭力!唯古語有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臣為陛下領兵在外,受命之日即忘自家,然臣自幼承庭訓,知軍中事有可驚可怖而不可知者,朝廷大臣身居廟堂,不明其理擅發議論,軍事每由此敗。臣懇請陛下上鑒魏文侯謗書之賢,是臣之成功也即陛下之成功也!”所謂的魏文侯謗書,乃是指春秋時魏國派樂羊攻打中山,歸來文侯出具誹謗他的書信足足一筐,可見前方打仗後方搗亂,乃是自古有之。

  趙佶當然不是什麼賢明的君主。同樣的話若是不同的人說出來,那就效果截然不同。對於高強這樣得他寵信的大臣,那就是怎麼聽怎麼順耳:“有明君斯有良將,朕自知其理,卿家但行軍事,不勞回顧!”

  君臣一番做作,旁邊大臣再拍兩句馬屁,這事就算定下了。高強故作大方。不用京城禁軍一兵一卒,說道大名府及京東兩路兵馬自足破敵。趙佶為了表示對高強的信任,特命他擇御前一班直、禁軍一指揮為牙兵護衛,高強推辭不得,又想起徐寧曾經求自己調他出征,這卻恰好,於是便請了御前金槍班出征,禁軍這裡都是自己老爹高俅的手腳,一些兒也不費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