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戰爭販子們,秉承東條的意志,逆潮流而動,繼續利用報刊輿論和手中的宣傳工具,煽動人民負隅頑抗。但是,敗局已定,他們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應得的歷史懲罰。

  第四部分 “一號作戰” 第59節 幻想破滅(1)

  7月2日,歷時3個月的沖繩戰役正式宣告結束。日本喪失11萬陸軍。另外,平民的傷亡也達到空前的數字。在兩軍對陣下,約有20萬居民死於非命,生存下來的沖繩本島及其所屬島的人口還不足30萬。從此,日本又輸掉了在本土外打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戰役。“太陽之國”的本土已完全暴露在盟軍面前了。圍繞著戰和問題,日本統治集團內部進行著激烈的爭鬥。

  原小磯內閣外相重光葵同瑞典駐日本公使維德·巴耶進行了接觸,建議由瑞典替日本向美國說情。這個建議由於遭到重光的繼任人東鄉茂德的反對而一事無成。東鄉相信他能找到一個影響比瑞典大得多的中間人。

  在歐洲,美國戰略情報局負責人艾倫·杜勒斯的觸角也伸向日本,他曾和日本駐伯爾尼的海軍武官藤村義郎中佐和大阪航運公司駐歐洲代表津山重美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會晤。

  5月8日午夜前後,即德國投降的當晚,藤村與津山就和談問題向東京發了密碼電報。在接著的8天中,他們又秘密發了6份電報,報告德國投降情況和英、美軍隊準備從歐洲調至遠東的情報,並告誡要儘早尋求和平,切勿錯過時機。海軍省沉默了13天,密謀者又給米內和豐田發了急電,要求對第一份電報儘早作出答覆,因為美國“緊催著”他們要回音。

  事實上,這些電報在海軍領導層中引起了激烈分歧。海軍作戰部長、軍務局長和高木B521吉海軍少將,強烈主張接受杜勒斯建議,他們自告奮勇,願意飛到瑞士去談判。然而,豐田軍令部總長以及其他幕僚卻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杜勒斯的建議,“要麼是想探測日本的戰鬥精神的試探氣球,要麼是要降低士氣的陰謀”。在這樣的情況下,米內把這個建議轉給外相。東鄉由於對杜勒斯很少了解,對此提心弔膽,要求米內對這個建議進行“透徹的研究”。當日本在尋求和平方面舉棋不定時,它的城市卻一個個化為灰燼。美機對工業中心的轟炸,像洪水猛獸一樣達到了高峰。名古屋已成廢墟,在4次破壞性的空襲中,東京有342平方英里的面積被焚。5月23日下午,562架B—29轟炸機再次飛來,將包括工業區和居民區在內的東京港西側地帶炸成廢墟。36小時後,502架“超級空中堡壘”又飛來轟炸東京的心臟,投下3262噸燃燒彈。

  4天以後,美機又把矛頭轉向日本的第五大城市橫濱。當517架前來空襲的飛機飛來後,該市85%的地方已成一片火海。把東京、橫濱地區炸成廢墟後,B-29轟炸機又集中炸大阪和神戶兩市,不到兩個星期這兩個城市便被摧毀。在各主要城市中,有100平方英裡面積被夷為平地,200萬座建築物,幾乎占全部建築物的1/3被削平,至少1500萬人無家可歸。即使這樣,東條及其死黨卻不顧人民的死活,仍狂妄地叫喊“血戰到底”!

  早在東京第二次災難性大火前,鈴木內閣就曾指示內閣書記長官迫水秘密地對日本資源情況作一番調查,看看日本是否還能繼續把仗打下去。於是,便設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局,人員包括內閣計劃局、外務省、大藏省、軍需省以及海陸兩軍的軍職和文職專家。調查結果表明,局勢比任何人所能想像的都要嚴重。日本各行各業,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的,都受到基本原料不足的影響。鋼鐵的月產量已不足10萬噸,比官方的估計少2/3。同樣,由於鋁和鋁礬土的不足,飛機產量也降到原指標的1/3。煤的缺乏使軍火生產削減50%。船舶總噸位也只有100萬,由於缺乏燃料和裝卸貨物的人力,整個運輸系統已處於癱瘓狀態。迫水的報告預言,用不了幾個星期各城市間就不會再有鐵路交通,鋼鐵船舶的建造將會停止,化學工業也會崩潰。

  國民食物的供應,由於糧食作物的減產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政府制定了把橡子製成食物的計劃。號召全體國民“同心協力”,特別是小學生和被疏散的居民要完成收集500萬石橡子的任務。官方的每天食物定量已降到1500卡路里以下,只有日本人以前最低標準的2/3。城裡人苦難最深,每星期天都有數百萬人帶著衣服、首飾、家具以及任何值錢的物品,跑到鄉下去換白薯、蔬菜和水果。

  迫水的報告呈給了新近成立的“核心內閣”。這個“核心內閣”的正式名稱叫“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但因為它是由首相、外相和軍方4個首腦組成的,所以通稱為“六巨頭”。迫水報告的含義是無可辯駁的。在5月12日舉行的一次“六巨頭”會議上,米內提出一項建議,這個建議若是一個星期前提出,可能會使他被開除出內閣,甚至會遭暗殺。他提議請蘇聯出面調停,結束戰爭。“和平”這個禁忌的話題,現在終於公開了。然而,有位軍人卻憂心忡忡地建議,他們只限於在這裡討論,免得“嚴重動搖”軍隊士氣。在密謀般的氣氛中,他們開誠布公地討論了請瑞士、瑞典或梵蒂岡出面調停的可能性。結論是,通過這些渠道必然會導致盟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內閣對此顧慮多端,意見紛紜,莫衷一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