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把日本這個國家弄得民窮財盡,滿身瘡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由於農業危機和糧食危機,連廣大人民維持生命的口糧都難以為繼。戰爭末期,即1944年末到1945年春夏,日本反動統治當局只許11歲至60歲的人,每天領大米330克的配給量,有時還領不到。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每天也只能領到390克的配給量。其他生活必需品也非常匱乏,因而黑市猖獗,人民怨聲載道,反戰厭戰情緒日甚一日。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缺勤率不斷提高。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大約一年的時間裡,包括軍工生產在內的企業部門,工人缺勤率達20%,後來竟增長到49%。這就是說,在戰爭末期,經常有幾乎一半的工人用實際行動拒絕為侵略戰爭服務。不僅缺勤率高,消極怠工現象更為普遍。僅據日本官方統計,1944年就發生216起大的怠工事件。人民不僅散發反戰傳單,匿名投出,而且發展到公開詛咒和怨恨天皇的地步。這些都是日本法西斯戰爭政策徹底破產的突出反映,也是日本法西斯統治土崩瓦解的預兆。正因為這樣,當時的內閣書記長官迫水久常在1945年6月驚呼國內出現了“對現存制度的不滿”!

  日益發展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危機,使小磯國昭的內閣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小磯是被有意識地扶植上去當過渡首相的,因此從他任職的那天起,他就沒有明確的章法。他和東條不同,他代表不了軍方,對這場戰爭如何打法幾乎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對暗中鼓譟的求和活動也毫無影響。對於國家在這樣的領導下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的天皇,召見了木戶侯爵,建議他有必要就正在日益惡化的戰爭局勢向各位前首相“重臣”徵求意見。

  木戶把“重臣”逐個請到宮內,以免同時進去引起軍方的猜疑。這樣也使每個人能暢所欲言。但是,除近衛的建議外,別人的建議都含含糊糊,考慮不周,或者只是感情衝動地請求堅決打下去之類。近衛認為,除非短期內實現和平,否則日本將陷入災難的政治和軍事深淵。他預見馬克思主義必將在東歐和朝鮮實現。但是,他又指責那些提出“一場決戰”口號的人,是“受了試圖使國家陷於混亂,從而實現革命的共產黨”的煽動。他說,這些極端分子“不過是披著國體外衣秘密策劃實現共產主義革命的共產黨人”。

  儘管小磯政權的垮台已成定局,但是小磯卻還在竭力試圖挽救他的內閣。他初則向天皇建議大改組,繼而又提出辭職,使天皇莫名其妙。他也向木戶提出改組的建議,木戶的反應很冷淡。小磯垂頭喪氣再晉見天皇。

  天皇只簡單地說了句要“慎重研究”。

  天皇的話是婉轉地暗示小磯下台,但小磯繼續獻媚取寵。他對東久邇宮說,如果讓他復出,他能“把這場戰爭打好”,可以任命他當陸相。他抱怨說,陸軍省一再拒絕他要換掉杉山陸相的請求,他準備直接向天皇提出這件事。天皇還是不表態。

  為了挽救自己的政府,小磯已用盡了一切辦法。一氣之下,4月4日下午他對木戶說,他準備次日辭職。內大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挑選新首相。按照傳統,木戶必須首先召集“重臣”徵求意見,然後再向天皇提出建議。但是這次卻必須立刻進行初步調查,以保證挑選出來的人既能為和談努力,又能被陸軍所接受。

  4月5日,在小磯向天皇提出正式辭呈的同時,木戶侯爵分別試探了4位軍方首腦。他說,現在也許是建立“大本營或戰爭指導內閣”的時候了。這個內閣的首相當然是個軍人,不但要能控制國務,還要能控制最高統帥部。然而,陸軍參謀總長梅津和陸相杉山都對這樣一個內閣表示冷淡。梅津承認,沖繩的戰況很糟,4月1日,美軍已開始在沖繩登陸,但日本“必須準備打到底”。杉山也同樣悲觀,但仍抱著幻想認為蘇聯打敗德國後可能會向他的同盟國建議與日本講和。海軍軍令部總長及川古志郎對戰爭的結局將會如何拿不出定見,他不相信今後即便能打一勝仗就能結束戰爭。

  這3個人的意見向木戶表明,統帥部私下已認識到,戰爭是打不贏了。至於第四個人,即海相米內,他秘密鼓吹和平,木戶當然是很清楚的。此外,米內已物色到一位合適的首相人選:鈴木貫太郎海軍大將。木戶覺得這個推薦似乎是理想的。這位前侍從長是個“大人物”,天皇親切地稱他為“親父”。

  下午5時,所有“重臣”都聚集在宮中,挑選新首相。木戶和樞密院新議長也參加,新議長剛好是木戶看中的首相人選鈴木大將。東條是第一次以“重臣”身分出席會議,他警惕而咄咄逼人,從一開始就使人看出他反對任何主和派人選。全體“重臣”都反對他,但不公開表露出來。他們生怕驚動好戰主義者,不能冒公開衝突的風險。

  “小磯的辭呈說,無論是國務還是統帥機構都需要改正,”東條說,“這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既是提問,又是挑戰。

  “小磯首相沒有加以專門的說明。”木戶回答說。

  “戰爭期間政府更迭頻繁不好,”東條滿有情緒地說,“下屆內閣必須是最後一屆!目前,國內有兩股思潮,一派人認為,為了確保國家的未來必須打到底;另一派人則想迅速實現和平,即使無條件投降也在所不惜。我認為,我們必須先解決這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