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關羽與同僚及士卒的關係

  我們查閱史籍發現:關羽與同僚的關係很不和諧,說是“全面緊張”,殆不為過。

  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三國志·馬超傳》)

  黃忠:聽說黃忠為後將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

  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係不和),叛迎孫權。”(《三國志·麋竺傳》)

  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三國志·楊戲傳》)

  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幹。”)(《三國志·廖立傳》)

  潘:“亦與關羽不穆(不和)。”(《三國志楊戲傳》)

  關羽長期鎮守荊州,以上蜀漢的文武官員都是在荊州及其周邊者,幾乎多數與其不和。

  關羽與同僚的關係雖然很緊張,與士卒的關係卻是比較和諧的。《三國志·張飛傳》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二人正好相反。小說有關羽憐恤和寬恕逃兵的情節,就是從此演繹而來的。

  □ 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說關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在關帝廟的塑像,壁畫以及年畫、戲曲舞台上,常見此刀。偃月,是半弦月,此刀刃部為半月形,刀上鑄有青龍,故稱青龍偃月刀。

  這種長柄大刀出現於唐宋時代,用於儀仗,並非實戰所用,因而關羽不可能使用這種刀。漢末三國時,武將多有帶鞘的佩刀,作防身之用。“單刀赴會”的刀,即指佩刀而言。

  關於關羽斬顏良的情形,《三國志·關羽傳》說:“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既說“刺”,又說“斬”(斬,截斷也。斬首,是截斷其首級),他用的應該是劍。

  但當時在戰場上通用的是矛、戟之類的長柄武器,而劍之為物,又短又輕,如果關羽揮劍馳騁於千軍萬馬之中,與眾多的又長又重的矛、戟相對抗,是難以抵擋的,所以用的應該是矛、戟之類的武器,即可刺,又可以用之截斷首級。

  □ 赤兔馬

  三國時期有幾匹名馬:曹操的絕影,劉備的的盧,呂布的赤兔,史籍皆有著錄。關於赤兔馬,《三國志·呂布傳》說:“布有良馬曰赤兔。”《曹瞞傳》說:“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可見此馬在當時是大大的有名。但後來這匹馬的下落如何,史書上卻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說:呂布的部將侯成盜了它獻與曹操,曹操又把它送與關羽,關羽騎著它“千里走單騎”,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潘璋的部將馬忠擒獲,馬忠得了赤兔馬獻與孫權,孫權賜與馬忠為坐騎,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所有這些情節都是虛構的。

  其實,呂布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出關,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敗亡,其間經過二十七年,這匹馬應該有30歲左右了。馬的壽命一般只有十幾年,即或它不死於戰陣,也早就老死了,怎能被馬忠所獲?何況關羽騎赤兔馬,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是毫無史實根據的。

  □ 關羽亡命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市)”那麼,他作為山西人,為什麼亡命到了河北呢?史書並沒有交待。

  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早就有了一些說法。《三國志平話》說:關羽自敘:“因本縣官虐民不公,吾殺之。”元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無名氏撰)說:蒲州(今山西永濟)州尹臧一貴欲謀自立,關羽殺之而逃亡。而據《三國演義》關羽自述說:“因本處勢豪仗勢凌人,被吾殺了。”

  在民間傳說中,也有許多說法。如說:關羽年輕時,以打鐵為生,在路上遇見母女倆啼哭,經盤問知是女兒被惡霸呂熊看中,欲強占為妾,關羽抱打不平,殺死呂熊,推車販糧到涿縣。而京劇《斬熊虎》(一名《關公出世》)則說:蒲州惡霸熊虎父子勾結縣令,強占士人張繼昌之女鸞嬌,關羽殺死熊虎及縣令逃走。還有傳說:關羽的同窗好友李生的未過門的媳婦被呂熊搶去,關羽殺之。

  總之,關於關羽亡命的緣由,說法各異,但都是後來的傳說或文藝創作,都沒有什麼史實根據。小說參考了民間傳說,並結合了史籍上記載的關羽與杜氏的事改編而成,改為關羽為個人的情仇而殺人亡命,這樣情節會更生動一些。

  □ 關羽的出身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河東,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10公里。解縣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市西南解州鎮。關羽的故里,在今運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那裡有關羽祖祠,始建於金代,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運城市和解州鎮都有關帝廟,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歷史。運城關帝廟則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建,距今近500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