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慰問團又一次給子弟兵送來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指揮連也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氣氛當中,紛紛表示決不辜負祖國親人的殷切期望,誓與空中強盜血戰到底,黨指向哪裡就打向哪裡,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就連“老病號”賈雙林,都激動的親自端著飯碗到飯堂去吃飯了,有好幾天不賴在鋪板上等別人送病號飯。
劉文不無得意地說:“誰說狗改不了吃屎?還是有進步嘛!”
趙建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哪裡是有進步?分明是怕慰問團走的時候提前把他捎回去!不過,知道丟人也是進步。”
連部門前碩大的牆報欄,被一篇篇心得體會、誓言決心覆蓋著,言詞懇切、忠心耿耿、天地可鑑、日月同輝。值此佳日良辰,劉文豪情激盪、衝動難抑,詩興蔚起、靈感奇發,吟就小詩一首,起筆即盈盈而出:
白絮飛揚木棉開,春風輕拂翠竹擺。
援老戰士心歡暢,笑迎祖國親人來。
可惜有上闕無下闕,讀之意猶未盡。
天高雲淡,繁星點點。以雲南省歌舞團為主的慰問演出即將開幕。
演出地點選擇在當年被法國人遺棄的簡易機場上。這是一小塊群山環抱,略顯平坦的窪地,東西長、南北窄,稍加平整可供小型螺旋槳飛機起降。為迎接盛事,工程兵提前將此處雜草鏟去、填平坑窪打理齊整搭上戲台,入夜,各路大軍車輪滾滾、馬達轟鳴,浩蕩而至。小小山窪立時熱鬧起來,披掛偽裝的車輛整齊威嚴,荷槍實彈的部隊人聲鼎沸。兄弟部隊互相拉歌,各不相讓,聲音宏亮掌聲如潮、聲勢浩大振奮人心。
幾支寮國人民軍的隊伍悄悄夾雜在我軍行列當中,為表示友好,組織者讓他們占據了最佳的觀賞位置。在此起彼伏的軍歌聲中,他們一個個伸長脖子莫名其妙地東張西望,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在那個藝術枯萎、百花凋零的歲月,滿懷激情、不遠千里來到前線的文工團員們,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節目來犒勞生活在寂寞艱險之中年輕的士兵兄弟。整台晚會基本上是沒完沒了地重複“樣板戲”的各個選段,演員們在上面賣力地縱情摹仿,戰士們在下面萬眾一心齊聲跟唱。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
“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來到深山……”
演出堅定不移地進行著,偶爾有“小合唱”、“快板書”穿插其間,疲勞的人們漸漸失去熱情,遠處隊伍里開始傳來均勻的鼾聲和為驅趕蚊蟲而發出的“噼噼啪啪”的巴掌聲。有人抱怨節目不夠精彩,有人埋怨晚會時間太長。當然,這樣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是不應該的,但是,要求這些正值“花季”的年輕人,“心無雜念”地觀看如此枯燥和老調重彈的節目,確實有些勉為其難。假如趕上今天這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太平盛世,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歷史的進程只能用歷史的眼光去觀察、去衡量、去判斷。
突然,一曲女聲獨唱:陝北民歌《翻身道情》,集中起全場的注意力。那位不知姓名的著名女高音,激越嘹亮的嗓音和美好悠揚的唱腔,一下子攝去所有人的魂魄。
“太陽,那個一出來嗨——滿山,那個紅來嗨——”
隨著那歌聲,大家被激動、被震撼、被征服了,歌聲在群山中迴蕩,台下寂靜無聲。當最後那個音符落定時,全場立刻響起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優雅大方的女歌手熱淚盈眶,款款向前一再謝幕,可人群中依然歡呼四起掌聲不斷。倍受鼓舞的文工團員穩住情緒,一口氣把個《翻身道情》連唱了三遍。
“再來一遍——”所有人仍動情地呼喊道。
拍紅了手心,叫啞了喉嚨……
一支平平常常、久違了的民間讚歌所產生的巨大反響,令人始料不及,難以想像。
慰問演出達到了高潮,圓滿結束。
(三十五)
更新時間 2006-07-09 21:15:00字數 4291
寮國人的故事。
上寮高原多山,住在山上的老聽族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刀耕火種思想保守、與外界接觸甚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以原始部落或家族為社會形體,世世代代散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偶爾走向平原,用多餘的糧食、土特產換取寶貴的食鹽和日用品,勉強溫飽艱難度日。
每逢旱季即將結束,雨季就要來臨的時候,他們便像候鳥那樣,拖家帶口、長途跋涉,尋一塊朝陽的山坡臨時安頓下來。然後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男女老少一齊動手,用極其落後的工具,一點點砍光密密的樹,割去厚厚的草,直到把整個山坡全部剃成“禿子”。赤日炎炎之下暴曬月余,不等植物干透,便順坡就勢放火燒荒。那時節,好似冥冥之中有人發出統一號令,漫山遍野濃煙翻滾烈焰沖天、必必剝剝,聞之膽戰心驚。入夜,從山頂舉目望去,黑漆漆的群山遊動著條條火龍,蔚為壯觀,煙塵熱浪隨風飄來,空氣中充滿了嗆人的焦糊味道。等到山火平息、飛灰煙滅之後,蔥籠滴翠的原始雨林中便出現了一塊兒一塊兒極不協調的黑色斑痕,如同美人頭上長了瘌痢,不堪入目。如此糟蹋大自然賜予人類賴以生存的優美環境,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指揮連也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氣氛當中,紛紛表示決不辜負祖國親人的殷切期望,誓與空中強盜血戰到底,黨指向哪裡就打向哪裡,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就連“老病號”賈雙林,都激動的親自端著飯碗到飯堂去吃飯了,有好幾天不賴在鋪板上等別人送病號飯。
劉文不無得意地說:“誰說狗改不了吃屎?還是有進步嘛!”
趙建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哪裡是有進步?分明是怕慰問團走的時候提前把他捎回去!不過,知道丟人也是進步。”
連部門前碩大的牆報欄,被一篇篇心得體會、誓言決心覆蓋著,言詞懇切、忠心耿耿、天地可鑑、日月同輝。值此佳日良辰,劉文豪情激盪、衝動難抑,詩興蔚起、靈感奇發,吟就小詩一首,起筆即盈盈而出:
白絮飛揚木棉開,春風輕拂翠竹擺。
援老戰士心歡暢,笑迎祖國親人來。
可惜有上闕無下闕,讀之意猶未盡。
天高雲淡,繁星點點。以雲南省歌舞團為主的慰問演出即將開幕。
演出地點選擇在當年被法國人遺棄的簡易機場上。這是一小塊群山環抱,略顯平坦的窪地,東西長、南北窄,稍加平整可供小型螺旋槳飛機起降。為迎接盛事,工程兵提前將此處雜草鏟去、填平坑窪打理齊整搭上戲台,入夜,各路大軍車輪滾滾、馬達轟鳴,浩蕩而至。小小山窪立時熱鬧起來,披掛偽裝的車輛整齊威嚴,荷槍實彈的部隊人聲鼎沸。兄弟部隊互相拉歌,各不相讓,聲音宏亮掌聲如潮、聲勢浩大振奮人心。
幾支寮國人民軍的隊伍悄悄夾雜在我軍行列當中,為表示友好,組織者讓他們占據了最佳的觀賞位置。在此起彼伏的軍歌聲中,他們一個個伸長脖子莫名其妙地東張西望,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在那個藝術枯萎、百花凋零的歲月,滿懷激情、不遠千里來到前線的文工團員們,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節目來犒勞生活在寂寞艱險之中年輕的士兵兄弟。整台晚會基本上是沒完沒了地重複“樣板戲”的各個選段,演員們在上面賣力地縱情摹仿,戰士們在下面萬眾一心齊聲跟唱。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
“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來到深山……”
演出堅定不移地進行著,偶爾有“小合唱”、“快板書”穿插其間,疲勞的人們漸漸失去熱情,遠處隊伍里開始傳來均勻的鼾聲和為驅趕蚊蟲而發出的“噼噼啪啪”的巴掌聲。有人抱怨節目不夠精彩,有人埋怨晚會時間太長。當然,這樣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是不應該的,但是,要求這些正值“花季”的年輕人,“心無雜念”地觀看如此枯燥和老調重彈的節目,確實有些勉為其難。假如趕上今天這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太平盛世,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歷史的進程只能用歷史的眼光去觀察、去衡量、去判斷。
突然,一曲女聲獨唱:陝北民歌《翻身道情》,集中起全場的注意力。那位不知姓名的著名女高音,激越嘹亮的嗓音和美好悠揚的唱腔,一下子攝去所有人的魂魄。
“太陽,那個一出來嗨——滿山,那個紅來嗨——”
隨著那歌聲,大家被激動、被震撼、被征服了,歌聲在群山中迴蕩,台下寂靜無聲。當最後那個音符落定時,全場立刻響起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優雅大方的女歌手熱淚盈眶,款款向前一再謝幕,可人群中依然歡呼四起掌聲不斷。倍受鼓舞的文工團員穩住情緒,一口氣把個《翻身道情》連唱了三遍。
“再來一遍——”所有人仍動情地呼喊道。
拍紅了手心,叫啞了喉嚨……
一支平平常常、久違了的民間讚歌所產生的巨大反響,令人始料不及,難以想像。
慰問演出達到了高潮,圓滿結束。
(三十五)
更新時間 2006-07-09 21:15:00字數 4291
寮國人的故事。
上寮高原多山,住在山上的老聽族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刀耕火種思想保守、與外界接觸甚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以原始部落或家族為社會形體,世世代代散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偶爾走向平原,用多餘的糧食、土特產換取寶貴的食鹽和日用品,勉強溫飽艱難度日。
每逢旱季即將結束,雨季就要來臨的時候,他們便像候鳥那樣,拖家帶口、長途跋涉,尋一塊朝陽的山坡臨時安頓下來。然後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男女老少一齊動手,用極其落後的工具,一點點砍光密密的樹,割去厚厚的草,直到把整個山坡全部剃成“禿子”。赤日炎炎之下暴曬月余,不等植物干透,便順坡就勢放火燒荒。那時節,好似冥冥之中有人發出統一號令,漫山遍野濃煙翻滾烈焰沖天、必必剝剝,聞之膽戰心驚。入夜,從山頂舉目望去,黑漆漆的群山遊動著條條火龍,蔚為壯觀,煙塵熱浪隨風飄來,空氣中充滿了嗆人的焦糊味道。等到山火平息、飛灰煙滅之後,蔥籠滴翠的原始雨林中便出現了一塊兒一塊兒極不協調的黑色斑痕,如同美人頭上長了瘌痢,不堪入目。如此糟蹋大自然賜予人類賴以生存的優美環境,實在令人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