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榆林窟內的西夏供養人像,也有其特色。如第二十九窟西壁畫有供 養人群像。其壁畫南側和北側各有男女供養人像兩列,窟主和他的眷屬 都以西夏文題記標明官職、姓名、身份。從供養人的長像及其所穿衣服 和冠履,可知當時西夏人的長像和衣著,同時可以與有關史料相印證。
如所畫供養人面部豐滿而微長,鼻樑較高,身材高大,則與《宋史·夏 國傳》所載西夏人面部特徵“圓面高准”完全吻合。至於西夏文題記, 則為我們提供了党項姓氏及西夏官制等方面的歷史資料。
總之,西夏壁畫既繼承了中原繪畫傳統,又吸收了高昌回鶻的畫法, 同時還接收了吐蕃佛教密宗繪畫的影響,加以融合貫通,從而在構圖、 造型、線條、敷彩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繪畫風格。正如謝稚柳 所指出:“妙能自創,儼然成一家”①。
西夏木版畫,在科茲洛夫和斯坦因盜走的西夏文獻中,保存了一些 木刻板佛畫,其中以佛、菩畫像較多。此外,在甘肅武威西郊的西夏墓 里發現了29塊木板畫,其板畫內容有重甲武士、男女侍從、牽馬人以及 家禽、家畜等。這些木板畫構圖簡練,線條流暢,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 神態,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了畫家的深厚功力。
岩畫分布於當時西夏的東部,即今鄂爾多斯草原以北的那仁烏拉山 中。該地有許多岩畫,其中有些屬於西夏時期。岩畫的內容有羊、馬、 太陽、磨盤和騎者等。岩畫畫風樸實、粗獷、構圖簡單。可能為受漢文 化影響較深的西夏牧民所作。此外,在銀川西面的賀蘭山中也發現了岩 畫數處,有的畫面與帶有佛教內容的西夏文字相毗鄰。西夏岩畫雖然是 一種比較原始的繪畫,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比較落後的處於社會低層 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種活的原始民族文化遺存,是西夏繪 畫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份。
西夏書法可謂字體秀美,書法精湛。由於西夏文字與漢文文字性質 近似,因此,其書寫方法如執筆、用筆、點劃、結構、分布等與漢字大 體相同。
如同漢字書法一樣,西夏書法,也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等 種類。但以楷書、行書最多。西夏楷書如柏林圖書館藏《妙法蓮花經》 字體俏勁有力,氣韻雋秀,剛柔相濟,堪稱西夏書法精品。列寧格勒所 藏《佛說寶雨經》,墨書小楷,書法婉麗遒逸,工整秀美。行書在日常 ①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
應用文字和部份佛經中使用較多,其特點是書寫隨意自然。
草書也廣為流利,其代表作有《孝經》,其字劃簡約流暢,結構均 勻自然。篆書,如西夏陵園的壽陵碑額,所刻之字筆劃勻稱暢達,結構 嚴謹整齊,字形方正典雅,類似漢文小篆。至於西夏官印用的篆字,筆 劃屈曲摺疊,填滿印面,疏密得中,變化較多,莊重美觀,類似漢文九 疊篆文。
書寫工具,在武威小西溝峴山洞中曾發現兩支竹筆。如寫本《孟子》 字體粗黑整齊,剛健有力,顯然是用這種竹筆書寫的。
四、雕塑與鑄造 西夏雕塑品種頗多,內容豐富。計有石雕、木雕和竹雕,並有許多 精品。
西夏陵園出土了大量的石雕。其中尤以雕龍欄柱為上乘之作。該浮 雕以二龍戲珠為題材,凸雕出兩條龍在雲霧中翻騰戲珠的生動形象。該 浮雕圖案,布局勻稱,結構嚴謹,造型美觀,顯示了作者高超的雕刻技 巧。陵園中出土的大石馬,長130厘米,重350公斤。通體圓雕,其比 例適宜,刀法細膩,是石雕中的代表作。園陵中出土的石雕人頭像,臉 形方長,高鼻深目,顴骨較大,留八字須,面帶微笑,栩栩如生,是西 夏雕刻藝術的精品。此外,西夏陵園出土的五座人像石碑座,其雕像以 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從而反映了西夏底層勞動人民不堪 壓迫的艱難處境。
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古廟遺址出土的木雕菩薩像,端莊安詳,神 態怡然,端坐於佛龕之內,其左有寶瓶,右有頑童,嬉戲自樂,富有生 氣。武威西郊林場出土的木緣塔,共四個,其中一塔由座、身、頂、剎 四部組成,呈八角形。各部均由小木板雕鑿卯榫相接合。製作精巧,造 型穩重。
西夏陵區出土的長方形竹雕,在長7厘米,寬不足3厘米的竹子內, 卻雕刻有人物、庭院、假山、花樹,等等,雕刻精細,形象生動。
至於泥塑,在西夏寺廟裡,幾乎到處都有,十分普遍。莫高窟四九 一窟佛座南側的西夏供養天女的彩塑一鋪,雕出了一個額寬腮小,高鼻 梁,面帶美麗微笑的少女形象。內蒙古自治區黑水城遺址附近的一所古 廟裡出土的25尊彩塑像,包括佛像、菩薩像、男女供養人像、力士像、 化生童子像,等等,運用了寫實與藝術誇張相結合的手法,著力表現了 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所塑各種人物姿態各異,真實自然,活靈活現,具 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彩塑因其成就很好,堪稱西夏彩塑藝術中的上乘 之作。
西夏鑄造作品中的精品,首推西夏陵園一○一號墓出土的,現陳列 於寧夏博物館中的鎏金大銅牛。該銅牛為尊臥式,長120厘米,重 公斤,模製澆鑄成型,腹內空心,外表鎏金,造型生動,形象逼真。這 種集美術、模型、澆鑄、鎏金等多種技藝於一身的大型金屬鑄造,顯示 了西夏高超的藝術水準。西夏統治者在中央十六司中設有“文思院”, 專門掌管制造統治階級享用的各種工藝品。表明西夏統治者對工藝製造 業的高度重視。雖然設該機構的目的是為皇室統治者奢侈生活服務,但 在組織上加強了工藝製造的管理,對工藝製造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 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西安市文物管理處所藏的兩盒銅符牌,為青銅 所鑄,圓形,牌身直徑為15厘米和14.7厘米。符牌上刻有西夏文“敕”
如所畫供養人面部豐滿而微長,鼻樑較高,身材高大,則與《宋史·夏 國傳》所載西夏人面部特徵“圓面高准”完全吻合。至於西夏文題記, 則為我們提供了党項姓氏及西夏官制等方面的歷史資料。
總之,西夏壁畫既繼承了中原繪畫傳統,又吸收了高昌回鶻的畫法, 同時還接收了吐蕃佛教密宗繪畫的影響,加以融合貫通,從而在構圖、 造型、線條、敷彩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繪畫風格。正如謝稚柳 所指出:“妙能自創,儼然成一家”①。
西夏木版畫,在科茲洛夫和斯坦因盜走的西夏文獻中,保存了一些 木刻板佛畫,其中以佛、菩畫像較多。此外,在甘肅武威西郊的西夏墓 里發現了29塊木板畫,其板畫內容有重甲武士、男女侍從、牽馬人以及 家禽、家畜等。這些木板畫構圖簡練,線條流暢,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 神態,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了畫家的深厚功力。
岩畫分布於當時西夏的東部,即今鄂爾多斯草原以北的那仁烏拉山 中。該地有許多岩畫,其中有些屬於西夏時期。岩畫的內容有羊、馬、 太陽、磨盤和騎者等。岩畫畫風樸實、粗獷、構圖簡單。可能為受漢文 化影響較深的西夏牧民所作。此外,在銀川西面的賀蘭山中也發現了岩 畫數處,有的畫面與帶有佛教內容的西夏文字相毗鄰。西夏岩畫雖然是 一種比較原始的繪畫,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比較落後的處於社會低層 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種活的原始民族文化遺存,是西夏繪 畫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份。
西夏書法可謂字體秀美,書法精湛。由於西夏文字與漢文文字性質 近似,因此,其書寫方法如執筆、用筆、點劃、結構、分布等與漢字大 體相同。
如同漢字書法一樣,西夏書法,也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等 種類。但以楷書、行書最多。西夏楷書如柏林圖書館藏《妙法蓮花經》 字體俏勁有力,氣韻雋秀,剛柔相濟,堪稱西夏書法精品。列寧格勒所 藏《佛說寶雨經》,墨書小楷,書法婉麗遒逸,工整秀美。行書在日常 ①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
應用文字和部份佛經中使用較多,其特點是書寫隨意自然。
草書也廣為流利,其代表作有《孝經》,其字劃簡約流暢,結構均 勻自然。篆書,如西夏陵園的壽陵碑額,所刻之字筆劃勻稱暢達,結構 嚴謹整齊,字形方正典雅,類似漢文小篆。至於西夏官印用的篆字,筆 劃屈曲摺疊,填滿印面,疏密得中,變化較多,莊重美觀,類似漢文九 疊篆文。
書寫工具,在武威小西溝峴山洞中曾發現兩支竹筆。如寫本《孟子》 字體粗黑整齊,剛健有力,顯然是用這種竹筆書寫的。
四、雕塑與鑄造 西夏雕塑品種頗多,內容豐富。計有石雕、木雕和竹雕,並有許多 精品。
西夏陵園出土了大量的石雕。其中尤以雕龍欄柱為上乘之作。該浮 雕以二龍戲珠為題材,凸雕出兩條龍在雲霧中翻騰戲珠的生動形象。該 浮雕圖案,布局勻稱,結構嚴謹,造型美觀,顯示了作者高超的雕刻技 巧。陵園中出土的大石馬,長130厘米,重350公斤。通體圓雕,其比 例適宜,刀法細膩,是石雕中的代表作。園陵中出土的石雕人頭像,臉 形方長,高鼻深目,顴骨較大,留八字須,面帶微笑,栩栩如生,是西 夏雕刻藝術的精品。此外,西夏陵園出土的五座人像石碑座,其雕像以 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從而反映了西夏底層勞動人民不堪 壓迫的艱難處境。
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古廟遺址出土的木雕菩薩像,端莊安詳,神 態怡然,端坐於佛龕之內,其左有寶瓶,右有頑童,嬉戲自樂,富有生 氣。武威西郊林場出土的木緣塔,共四個,其中一塔由座、身、頂、剎 四部組成,呈八角形。各部均由小木板雕鑿卯榫相接合。製作精巧,造 型穩重。
西夏陵區出土的長方形竹雕,在長7厘米,寬不足3厘米的竹子內, 卻雕刻有人物、庭院、假山、花樹,等等,雕刻精細,形象生動。
至於泥塑,在西夏寺廟裡,幾乎到處都有,十分普遍。莫高窟四九 一窟佛座南側的西夏供養天女的彩塑一鋪,雕出了一個額寬腮小,高鼻 梁,面帶美麗微笑的少女形象。內蒙古自治區黑水城遺址附近的一所古 廟裡出土的25尊彩塑像,包括佛像、菩薩像、男女供養人像、力士像、 化生童子像,等等,運用了寫實與藝術誇張相結合的手法,著力表現了 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所塑各種人物姿態各異,真實自然,活靈活現,具 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彩塑因其成就很好,堪稱西夏彩塑藝術中的上乘 之作。
西夏鑄造作品中的精品,首推西夏陵園一○一號墓出土的,現陳列 於寧夏博物館中的鎏金大銅牛。該銅牛為尊臥式,長120厘米,重 公斤,模製澆鑄成型,腹內空心,外表鎏金,造型生動,形象逼真。這 種集美術、模型、澆鑄、鎏金等多種技藝於一身的大型金屬鑄造,顯示 了西夏高超的藝術水準。西夏統治者在中央十六司中設有“文思院”, 專門掌管制造統治階級享用的各種工藝品。表明西夏統治者對工藝製造 業的高度重視。雖然設該機構的目的是為皇室統治者奢侈生活服務,但 在組織上加強了工藝製造的管理,對工藝製造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 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西安市文物管理處所藏的兩盒銅符牌,為青銅 所鑄,圓形,牌身直徑為15厘米和14.7厘米。符牌上刻有西夏文“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