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從這一觀點出發,他下令“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令 於國中有不遵者,族”⑤。
西夏音樂經過元昊更張之後,早已不是唐末的遺音。但任何文化都 是一定觀念形態的反映,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文化,必須適應當時的經 濟基礎,音樂當然也不能例外。隨著西夏封建經濟的發展,党項族漢化 的加深,西夏音樂到仁宗仁孝期間,再一次發生了變革。公元1148年(人 慶五年)仁孝命樂官李元儒採用中原漢族樂書,參照本國制度,修定樂 律,“歷三年始成,賜名新律”①。李元儒等也因此升官。經過這次改革, 西夏音樂由於吸收了較多的漢族音樂的養料,從形式到內容更加豐富 了。
西夏音樂不僅深受漢族的影響,而且不少漢化較深的党項羌人,還 能直接唱漢族歌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任職鄜延時,曾 作過幾十首“凱歌”,令他的士兵歌唱,其中一曲云: “天威捲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
①《西夏書事》卷12。
②《西夏書事》卷12。
③同上。
④《西夏書事》卷12。
⑤同上。
①《西夏書事》卷36。
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②。
這裡的羌人,指宋夏沿邊的党項羌等少數民族。不僅宋夏沿邊的黨 項羌人能唱漢族歌曲,而且在西夏境內的党項羌人,也大都能唱漢族歌 曲。尤其是對北宋中期的著名文學家柳永所作的詞,幾乎家喻戶曉,人 人愛唱。所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③。說明漢族詩詞和歌曲在西 夏流傳甚廣。
西夏統治者為了發展音樂,還設有專門管理音樂的機構——《蕃漢 樂人院》屬“末等司”④。該機構的設立,表明在西夏存在著兩種音樂, 即蕃樂與漢樂並存。自立國後,經過100多年發展的西夏音樂,其樂器 種類很多,據《番漢合時掌中珠·人事下》的記載有三弦、六弦、琵琶、 琴、箏、箜篌、管、笛、蕭、笠、篳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 等。表明蕃漢樂人所用樂器,已經相當齊全了。
由於西夏音樂,吸收漢、吐蕃、回鶻等眾多民族音樂之長,逐漸形 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深得漢族人民,尤其是統治者的喜愛。公元 年(元豐六年),宋神宗召見宋夏邊境投降的蕃樂人42人,“奏樂於崇 政殿”①。表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西夏音樂,作為文化交流的內容,反 過來給予宋朝以影響。
西夏音樂不僅影響四周鄰國,而且對元代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定的 推動促進作用。蒙古滅夏後,西夏音樂,經過高智耀的推薦,為元朝所 採用。元朝統治者在其政府機構中設有昭和署(後改名為樂府署)管理 河西(即西夏)樂人,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西夏音樂的重視。
三、繪畫與書法 西夏繪畫大體上可分為壁畫、木板畫和岩畫等。所謂壁畫,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張掖 的馬蹄寺石窟,銀川的須彌山圓光寺石窟,內蒙古的百眼窯石窟中的壁 畫。在這些石窟的壁畫中,保存得最集中和全面反映西夏早、中、晚期 壁畫特點的則是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的西夏壁畫以西夏早、中期最多。其畫法繼承五代、宋初的 壁畫傳統,人物很少創新,但花飾圖案卻相當精美。如莫高窟三○一窟 頂部的團龍藻井(窟頂裝飾圖案)中央為團曲龍形,四角配以朵雲,構 圖立意新穎。此外,如保相花圖案、交技卷草圖案都勘稱精美。至於有 一種波狀捲雲紋邊飾(以一條波浪式的藤蔓為主幹,兩側派生出像忍冬 草形的捲雲紋),因為構圖簡單樸素,成為西夏廣為流行的裝飾圖案。
莫高窟的人物壁畫,數量較多。其中比較有特點的是四○九窟東壁 的王者供養像。該像身高167厘米,頭頂高冠,身著龍袍,腰束玉帶, 手持長柄香爐。前立一童子,高70厘米,服飾華麗,當為王者眷屬。男 像後有侍從7人,其身材大約只有王者的一半。作者試圖以身材的大小 來表現人物的尊卑富賤的差別,但這種畫法卻違反了現實生活,充其量 ②《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
③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3。
④《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①《宋會要輯稿》第102冊,《職官》22之33。
只不過是一幅迎合封建統治階級意識的人物畫。
與莫高窟的人物畫相反,榆林窟的人物畫精品較多。如第二窟的壁 畫《水月觀音》構思巧妙,造型傑出,畫技精湛,為世人所傾倒。該畫 繼承了中原的傳統畫法,它將人、神融為一體,將山水和人物有機地結 合,運用勾描皺擦、點染等技法,使畫面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除《水月觀音》為世人交口稱讚之外,榆林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 觀音像》也很有特色。它反映了西夏的現實生活。在觀音像的法光中左 右對稱地畫有《打鐵圖》、《犁耕圖》、《踏碓圖》、《釀酒圖》。此 外,還繪有鍬、鎬、鋤、犁、耙、斧、鋸、錛、剪尺、規等農業手工業 生產工具。這些畫給我們再現了西夏社會農業、手工業生產的較多場景, 從而為我們今天研究西夏的經濟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西夏音樂經過元昊更張之後,早已不是唐末的遺音。但任何文化都 是一定觀念形態的反映,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文化,必須適應當時的經 濟基礎,音樂當然也不能例外。隨著西夏封建經濟的發展,党項族漢化 的加深,西夏音樂到仁宗仁孝期間,再一次發生了變革。公元1148年(人 慶五年)仁孝命樂官李元儒採用中原漢族樂書,參照本國制度,修定樂 律,“歷三年始成,賜名新律”①。李元儒等也因此升官。經過這次改革, 西夏音樂由於吸收了較多的漢族音樂的養料,從形式到內容更加豐富 了。
西夏音樂不僅深受漢族的影響,而且不少漢化較深的党項羌人,還 能直接唱漢族歌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任職鄜延時,曾 作過幾十首“凱歌”,令他的士兵歌唱,其中一曲云: “天威捲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
①《西夏書事》卷12。
②《西夏書事》卷12。
③同上。
④《西夏書事》卷12。
⑤同上。
①《西夏書事》卷36。
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②。
這裡的羌人,指宋夏沿邊的党項羌等少數民族。不僅宋夏沿邊的黨 項羌人能唱漢族歌曲,而且在西夏境內的党項羌人,也大都能唱漢族歌 曲。尤其是對北宋中期的著名文學家柳永所作的詞,幾乎家喻戶曉,人 人愛唱。所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③。說明漢族詩詞和歌曲在西 夏流傳甚廣。
西夏統治者為了發展音樂,還設有專門管理音樂的機構——《蕃漢 樂人院》屬“末等司”④。該機構的設立,表明在西夏存在著兩種音樂, 即蕃樂與漢樂並存。自立國後,經過100多年發展的西夏音樂,其樂器 種類很多,據《番漢合時掌中珠·人事下》的記載有三弦、六弦、琵琶、 琴、箏、箜篌、管、笛、蕭、笠、篳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 等。表明蕃漢樂人所用樂器,已經相當齊全了。
由於西夏音樂,吸收漢、吐蕃、回鶻等眾多民族音樂之長,逐漸形 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深得漢族人民,尤其是統治者的喜愛。公元 年(元豐六年),宋神宗召見宋夏邊境投降的蕃樂人42人,“奏樂於崇 政殿”①。表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西夏音樂,作為文化交流的內容,反 過來給予宋朝以影響。
西夏音樂不僅影響四周鄰國,而且對元代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定的 推動促進作用。蒙古滅夏後,西夏音樂,經過高智耀的推薦,為元朝所 採用。元朝統治者在其政府機構中設有昭和署(後改名為樂府署)管理 河西(即西夏)樂人,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西夏音樂的重視。
三、繪畫與書法 西夏繪畫大體上可分為壁畫、木板畫和岩畫等。所謂壁畫,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張掖 的馬蹄寺石窟,銀川的須彌山圓光寺石窟,內蒙古的百眼窯石窟中的壁 畫。在這些石窟的壁畫中,保存得最集中和全面反映西夏早、中、晚期 壁畫特點的則是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的西夏壁畫以西夏早、中期最多。其畫法繼承五代、宋初的 壁畫傳統,人物很少創新,但花飾圖案卻相當精美。如莫高窟三○一窟 頂部的團龍藻井(窟頂裝飾圖案)中央為團曲龍形,四角配以朵雲,構 圖立意新穎。此外,如保相花圖案、交技卷草圖案都勘稱精美。至於有 一種波狀捲雲紋邊飾(以一條波浪式的藤蔓為主幹,兩側派生出像忍冬 草形的捲雲紋),因為構圖簡單樸素,成為西夏廣為流行的裝飾圖案。
莫高窟的人物壁畫,數量較多。其中比較有特點的是四○九窟東壁 的王者供養像。該像身高167厘米,頭頂高冠,身著龍袍,腰束玉帶, 手持長柄香爐。前立一童子,高70厘米,服飾華麗,當為王者眷屬。男 像後有侍從7人,其身材大約只有王者的一半。作者試圖以身材的大小 來表現人物的尊卑富賤的差別,但這種畫法卻違反了現實生活,充其量 ②《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
③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3。
④《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①《宋會要輯稿》第102冊,《職官》22之33。
只不過是一幅迎合封建統治階級意識的人物畫。
與莫高窟的人物畫相反,榆林窟的人物畫精品較多。如第二窟的壁 畫《水月觀音》構思巧妙,造型傑出,畫技精湛,為世人所傾倒。該畫 繼承了中原的傳統畫法,它將人、神融為一體,將山水和人物有機地結 合,運用勾描皺擦、點染等技法,使畫面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除《水月觀音》為世人交口稱讚之外,榆林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 觀音像》也很有特色。它反映了西夏的現實生活。在觀音像的法光中左 右對稱地畫有《打鐵圖》、《犁耕圖》、《踏碓圖》、《釀酒圖》。此 外,還繪有鍬、鎬、鋤、犁、耙、斧、鋸、錛、剪尺、規等農業手工業 生產工具。這些畫給我們再現了西夏社會農業、手工業生產的較多場景, 從而為我們今天研究西夏的經濟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