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第二十三章 回顧
德軍總部的軍官被監禁了兩年半,但是,鐵絲網中的生活並不是完全無聊的。在俘虜營期間,我結識了一些人,象凱特爾在最高統帥部的代表瓦利蒙特將軍,財政部長施威林勳爵,糧食供應國務秘書巴克以及重工業部門的代表和海、空軍高級軍官等。我曾和滑翔機駕駛員安娜·雷西進行了長談。她曾駕駛“斯圖卡”飛機把格雷姆將軍送進柏林,當時柏林的大部已被俄軍占領,她對希特勒在德國元首府地下室渡過的最後幾天作了戲劇性的描述。我還和希特勒的私人醫務顧問哈塞巴赫教授進行了談話,也得知許多關於元首的私人生活情況。我在這些談話之後,當即把所有的要點都記錄了下來。
我們直到被關在鐵絲網裡,才聽說最高元首的罪行。這種罪行使我們深為震驚,也正是這期間,我聽到了關於隆美爾慘死的真相。
由於我同希特勒身邊的人和在軍事、工業和經濟部門占有重要職位的人多次接觸和交談,我對鬥爭的全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我獲釋以後,又讀了一些英、美的資料,使我的認識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在監禁期間,總有人提出並反覆談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失敗的原因。許多人的看法是,德國所以失敗是由於高層人物的叛變行為,我們為了已經死去的戰友和那些浴血奮戰到底的人們,應當把這個問題認真加以澄清。我們必須弄清楚,德國是否真有打贏這場戰爭的可能,叛變行為是否破壞了這種可能性。
有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把希特勒個人性格的因素考慮進去,因為他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要負主要責任,他在軍事方面常常親自調動一個師、團甚至是一個營。
無論是把希特勒美化成一貫正確的天才,說他的宏偉計劃是被叛變行為給葬送了,或者是把希特勒譴責為罪魁禍首,都是不負責任和粗率的。
不可否認,希特勒是一個機敏異常的人,有超人的記憶力,而且具有非常的意志力和冷酷無情的性格。他是一個卓越的演說家,他的話對他身邊的人能產生一種迷人的影響。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他對敵手的弱點有非凡的鑑別力,並善於充分利用對方的疏漏之處。他素來身體健康,喜素食,不抽菸,不喝酒,但是他卻常用安眠藥和興奮劑來毀壞他的身體,特別是戰爭的最後幾年更是如此。雖然他的身體越來越壞,他的精神狀態一直到死都很機警而活躍。 [ 註:詳見《希特勒指揮戰爭》一書“他的軍事會議”部分。 ] 本書不想詳述他戰前在政治上取得勝利的原因,他的成功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盟國實行了錯誤的政策。盟國從凡爾賽和約和占領魯爾區起直到莫名其妙和缺乏遠見的慕尼黑,犯了一系列的大錯誤。重大的政治上的勝利完全沖昏了希特勒的頭腦,使他失去了判斷力。他不曾想起俾斯麥的格言:“歷史告訴人們,謹慎從事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1939年,希特勒決定同波蘭打仗,因為他認為,這場戰爭是局部性的。這裡低估了英國對波蘭的保證,誠然,這件事從來沒有被重視。鮑爾·施密特博士曾描述了英國宣戰時希特勒的反映:“希特勒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過一會兒他向里賓特洛普問道,‘現在該怎麼辦呢?’”在宣戰以前,同我們唯一的盟國——義大利,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會談。施密特博士援引墨索里尼1939年八月二十五日寫給希特勒的一封信的內容說,墨索里尼指出,義大利沒有作好戰爭準備,義大利空軍只有三個月的燃料。
戰爭就這樣根據一時的決心爆發了。希特勒被初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而且他的那些非職業外交家們又對國際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從各方面看,德國無論在陸軍、海軍和經濟方面,遠遠沒有作好全面戰爭的準備 [ 註:1939年九月三日,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在備忘錄里寫道:“今天,對法、英的戰爭已經爆發。根據元首先前的主張,這場戰爭不應在1944年以前開始”。(《元首海軍會議文件》) ] 。
雖然德國陸軍能夠應付1939和1940年的任務,但德國空軍的準備情況是不能令人放心的。1939年,德國空軍只有供前線作戰的飛機,各種飛機都沒有儲備,甚至各種配件供應也不足。在空軍只執行有限任務的時候,這些缺點還不算明顯,雖然遭到一些損失,補充也困難,但工廠還可以給補充起來。在對英作戰開始以後,德國空軍不得不進行兩線作戰,形勢的嚴重性就突出了。
1939年末,德國政治地位是穩固的。同義大利結盟,同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障了我們翼側和後方的安全。然而,英、法很可能要求援於美國。另外,絕大多數國家都已不大願意聽命於希特勒。德國的經濟形勢也顯著惡化。
1940年末,德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對政治前景並沒帶來什麼好處。德、意、日三國條約確實表明具有世界範圍聯盟的性質,但是我們從兩個盟友這裡得到的實際援助是很小的。義大利的參戰對我們是不幸的。從戰略上看,它是牽制了美國;但從經濟上看,它卻提出許多要求,這是德國所不能滿足的。不屬於三國條約國的俄國,自從吞併了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以來,越來越強盛了,它的勢力範圍在危險地擴大。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國提出的和平建議遭到了拒絕,因為他的諾言和保障,西方國家已不再相信。相反地,英國抵抗到底的決心卻由於不列顛戰役的勝利和德國入侵的慘敗而無限增強。美國的援助已經成了歐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並且這還預示著美國的參戰。
德軍總部的軍官被監禁了兩年半,但是,鐵絲網中的生活並不是完全無聊的。在俘虜營期間,我結識了一些人,象凱特爾在最高統帥部的代表瓦利蒙特將軍,財政部長施威林勳爵,糧食供應國務秘書巴克以及重工業部門的代表和海、空軍高級軍官等。我曾和滑翔機駕駛員安娜·雷西進行了長談。她曾駕駛“斯圖卡”飛機把格雷姆將軍送進柏林,當時柏林的大部已被俄軍占領,她對希特勒在德國元首府地下室渡過的最後幾天作了戲劇性的描述。我還和希特勒的私人醫務顧問哈塞巴赫教授進行了談話,也得知許多關於元首的私人生活情況。我在這些談話之後,當即把所有的要點都記錄了下來。
我們直到被關在鐵絲網裡,才聽說最高元首的罪行。這種罪行使我們深為震驚,也正是這期間,我聽到了關於隆美爾慘死的真相。
由於我同希特勒身邊的人和在軍事、工業和經濟部門占有重要職位的人多次接觸和交談,我對鬥爭的全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我獲釋以後,又讀了一些英、美的資料,使我的認識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在監禁期間,總有人提出並反覆談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失敗的原因。許多人的看法是,德國所以失敗是由於高層人物的叛變行為,我們為了已經死去的戰友和那些浴血奮戰到底的人們,應當把這個問題認真加以澄清。我們必須弄清楚,德國是否真有打贏這場戰爭的可能,叛變行為是否破壞了這種可能性。
有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把希特勒個人性格的因素考慮進去,因為他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要負主要責任,他在軍事方面常常親自調動一個師、團甚至是一個營。
無論是把希特勒美化成一貫正確的天才,說他的宏偉計劃是被叛變行為給葬送了,或者是把希特勒譴責為罪魁禍首,都是不負責任和粗率的。
不可否認,希特勒是一個機敏異常的人,有超人的記憶力,而且具有非常的意志力和冷酷無情的性格。他是一個卓越的演說家,他的話對他身邊的人能產生一種迷人的影響。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他對敵手的弱點有非凡的鑑別力,並善於充分利用對方的疏漏之處。他素來身體健康,喜素食,不抽菸,不喝酒,但是他卻常用安眠藥和興奮劑來毀壞他的身體,特別是戰爭的最後幾年更是如此。雖然他的身體越來越壞,他的精神狀態一直到死都很機警而活躍。 [ 註:詳見《希特勒指揮戰爭》一書“他的軍事會議”部分。 ] 本書不想詳述他戰前在政治上取得勝利的原因,他的成功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盟國實行了錯誤的政策。盟國從凡爾賽和約和占領魯爾區起直到莫名其妙和缺乏遠見的慕尼黑,犯了一系列的大錯誤。重大的政治上的勝利完全沖昏了希特勒的頭腦,使他失去了判斷力。他不曾想起俾斯麥的格言:“歷史告訴人們,謹慎從事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1939年,希特勒決定同波蘭打仗,因為他認為,這場戰爭是局部性的。這裡低估了英國對波蘭的保證,誠然,這件事從來沒有被重視。鮑爾·施密特博士曾描述了英國宣戰時希特勒的反映:“希特勒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過一會兒他向里賓特洛普問道,‘現在該怎麼辦呢?’”在宣戰以前,同我們唯一的盟國——義大利,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會談。施密特博士援引墨索里尼1939年八月二十五日寫給希特勒的一封信的內容說,墨索里尼指出,義大利沒有作好戰爭準備,義大利空軍只有三個月的燃料。
戰爭就這樣根據一時的決心爆發了。希特勒被初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而且他的那些非職業外交家們又對國際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從各方面看,德國無論在陸軍、海軍和經濟方面,遠遠沒有作好全面戰爭的準備 [ 註:1939年九月三日,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在備忘錄里寫道:“今天,對法、英的戰爭已經爆發。根據元首先前的主張,這場戰爭不應在1944年以前開始”。(《元首海軍會議文件》) ] 。
雖然德國陸軍能夠應付1939和1940年的任務,但德國空軍的準備情況是不能令人放心的。1939年,德國空軍只有供前線作戰的飛機,各種飛機都沒有儲備,甚至各種配件供應也不足。在空軍只執行有限任務的時候,這些缺點還不算明顯,雖然遭到一些損失,補充也困難,但工廠還可以給補充起來。在對英作戰開始以後,德國空軍不得不進行兩線作戰,形勢的嚴重性就突出了。
1939年末,德國政治地位是穩固的。同義大利結盟,同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障了我們翼側和後方的安全。然而,英、法很可能要求援於美國。另外,絕大多數國家都已不大願意聽命於希特勒。德國的經濟形勢也顯著惡化。
1940年末,德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對政治前景並沒帶來什麼好處。德、意、日三國條約確實表明具有世界範圍聯盟的性質,但是我們從兩個盟友這裡得到的實際援助是很小的。義大利的參戰對我們是不幸的。從戰略上看,它是牽制了美國;但從經濟上看,它卻提出許多要求,這是德國所不能滿足的。不屬於三國條約國的俄國,自從吞併了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以來,越來越強盛了,它的勢力範圍在危險地擴大。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國提出的和平建議遭到了拒絕,因為他的諾言和保障,西方國家已不再相信。相反地,英國抵抗到底的決心卻由於不列顛戰役的勝利和德國入侵的慘敗而無限增強。美國的援助已經成了歐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並且這還預示著美國的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