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02年《費城大眾》概括博伊德對考古事業和女權兩方面的貢獻時寫道:“這位女

  勝砸碎了舊有傳統,率先成功地闖入了迄今為止幾乎全為男人獨霸的領域,即考古探險

  考察”。另外的一些女考古學家也很快相繼進入到這一專業領域,其中有英國的格特魯

  德·貝爾,她探察了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些遺址,而格特魯德·凱頓-湯普森在埃

  及進行了考古發掘,並提出和爭論說大辛巴威人是非洲人的起源。1945年博伊德逝世

  時,全球已有為數不少的女考古工作者在從事野外發掘、實驗室和教學工作了。

  第十一章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印加文明之路的最後驛站

  在沒有鐵製工具、沒有牛馬、沒有車船知識的時代,馬丘·比

  丘在南美大陸的出現讓人菲夷所思,關於創造這一建築奇蹟的

  種種猜測,至今仍未得到考古學家的證實。

  探查這些廢墟的樂趣,確是難以形容,沒有一篇文章和旅行指南提及這片處女

  地。發現的經過偶然而又神奇,有時就在我們清理路上的枝椏和蔓藤時,遺蹟

  便出現在這些綠色植物的背後。

  ——夏爾奈《美洲的城市和廢墟》

  就專業而言,海勒姆·賓格哈姆是美國的一位歷史學家,他在康乃狄克洲的耶魯大

  學講授拉丁美洲史,然而他卻不是一位崇尚空談的歷史學家,他不僅僅滿足於獲知遙遠

  地域發生過的古代史實,他在歷史方面有著一種激情,渴望著親自去造訪史實發生的那

  些地方,他把魯道雅爾德·基普林的詩《探索者》引用為座右銘:一些事物隱埋了/決

  去尋覓它們吧/到叢山深處去探索吧/一些事物就消逝在群山之中/它們銷肖聲匿跡/

  但卻靜靜地恭候著你/快去吧。

  在十九世期初葉,賓格哈姆經歷了幾次艱苦的野外實地考察旅行。1906年至1907年

  間,他沿著西蒙·博利瓦這位南美洲解放者曾經走過的小徑,跨越了委內瑞拉和哥倫比

  亞的群山峻岭和叢林,隨後,他又沿著西班牙人的貿易通道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首都)翻越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洲的一座山脈)到達秘魯的利馬(秘魯首都)。

  1911年時年35歲的賓格哈姆在考察探險活動中遇到了他經歷中最令人膽怯的地域。

  1911年7月24日賓格哈姆正在秘魯的庫斯科城西北的安第斯山上,那裡地形極為陡

  峭,湍急的烏拉巴姆河河谷兩岸的高峰聳立高達18000呎(1呎=30.48厘米)。陡峭的

  山間小道籠罩在雲霧之中,小路上荊棘叢生,路面岩石濕滑,這荒山野景使他倍感震憾,

  他寫到:

  在我所知曉的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能和這兒的景色所賦有的魁力和

  吸引力相比擬;這兒不僅擁有高達2哩多的雲霧遼繞的大雪峰,金光閃閃奔

  騰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崗岩峭壁傲然而立高達數千呎;與這些

  令人震憾的景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兒還有著許多種類的蘭花和樹狀蕨類

  植物,形成繁茂植被的美景和叢林神秘的魁力。

  賓格哈姆和他的考古探險隊正是在那兒尋找印加帝國最後的一個要塞即維爾卡巴姆

  巴。印加帝國曾經是一個強盛和具有十分完善的安第斯山人的文化,但在十六世紀卻被

  西班牙的入侵者消滅了。庫斯科這座秘魯的城市原是印加帝國傳統的首都,但是按照西

  班牙人對印加帝國最後時期的記述,那時大約有2 印加人逃進了叢林,建立了一個

  名為維爾卡巴姆巴的新首都。他們居住在這遙遠的要塞中,好些年來都不讓西班牙人接

  近他們。直到公元1572年維爾卡巴姆巴被攻克,印加帝國的末代皇帝被殺死,維爾卡巴

  姆已城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考古探險隊長途跋涉的一個夜晚,賓格哈姆聽到了當地的一位小旅店主講到印加

  的一些廢墟遺址就在不遠處的兩座被稱為維依拉·比丘和馬丘·比丘的山峰之間的某一

  山脊高處。賓格哈姆說服了這位旅店主帶他到這些廢墟遺址去。探險隊中卻沒有人相信

  這位店主的故事,他們都不願去經受無謂的旅途勞累。因此,當賓格哈姆冒雨出發時,

  僅僅只有兩個夥伴,一位是旅店老闆,另一位是秘魯政府派給他的警衛員。

  他們經歷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跨越橫架在奔騰咆哮的烏拉巴姆巴河上的一座橋樑。這

  是一座非常危險和溜滑的橋樑,它是用一些園木簡單捆綁在一起架成的,這位旅店主向

  導和警衛員都熟知應該如何通過這種橋,他們打著赤腳就走了過去;顯然,要是從橋上

  掉進下面的河流是絕無生還機會的,賓格哈姆只好手腳並用的爬過這橋,然後他們沿著

  陡峭潮濕而且還有許多蛇出沒的小徑向上爬行了很長一段路程,旅店老闆決定要在一位

  農民的棚屋裡停留下來,而改由這位農民十多歲的兒子作為他們餘下一段路程的嚮導。

  隨著繼續向高山處走去,賓格哈姆越來越興奮激動。他看見了四周由石塊構築的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