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打擊敵人的心臟”這個規律,只是從作戰的第一個原則也就是集中兵力的原則推論出來的。這正是日本的軍事領袖們所忽視的。 他們工確地判斷歐洲戰爭是他們奪取東亞的絕好機會,從那一時刻起,他們就面臨一個嚴峻的抉擇:應該首先北進攻打蘇聯、侵入西伯利亞呢,還是南進去發掘歐洲各國殖民地看守得不嚴的財寶?當然,南進更誘人些。但是在戰爭中,我們不應該被只是容易到手的掠奪物或是抵抗最小的戰線引入歧途。 戰爭的報酬所包括的正好就是在政治上重新分配世界廣大的土地。這是劇烈的全球性的衝突,是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戰。雙方的陣容是合乎規律的:富的對窮的,黃金對黑鐵。德國是站在蒸蒸日上的一邊的唯一的頭等強國,這一邊正在設法繪出一幅新的世界地圖,進攻蘇聯是它偉大的使命。一旦做了俄國的主人,德國就會無敵於天下。根據邏輯推斷,日本人應該採取行動幫助德國把蘇聯打垮。隨著德國的勝利,日本人就可以在東亞占有它所需要的任何東西。但是,如果德國被打敗,日本就很少有希望保持住即使已經到手的龐大利益。 如果日本在一九四一年進攻西伯利亞,德國向莫斯科的進軍肯定會成功,俄國人在十二月就無法轉入反攻。布爾什維克政權要麼已經崩潰,要麼已經簽訂第二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因為在十二月拯救了莫斯科的,只是由於史達林不顧一切地把西伯利亞一線的後備軍抽調一空,全部投入戰鬥,這樣才在最後一秒鐘間不容髮的關頭扭轉了戰局。 再說,拿破崙有一句名言:在戰爭中精神和物質是三與一之比,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日本只要在那年秋天對西伯利亞發動突襲,就會促成俄國的崩潰。十月中旬,恐懼緊緊揪任了布爾什維克黨人直到政府最高級人員的心,各部也不顧體面,象驚弓之鳥似的從莫斯科倉皇逃走,而那位嚇破了膽的獨裁者卻發出刺耳的總動員命令,來拯救這座城市。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說是史達林本人曾經秘密地逃跑,驚慌平息以後,又秘密地回到莫斯科,把知道這件丟臉行為的人統統槍決。俄國的統治者在拜占庭迷宮裡發號施令,使人沒有方法查對這個插曲的真偽。

  無論如何,這真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好時刻,對於日本民族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它的優柔寡斷的領袖們既在軍事思想方面缺乏訓練,又有東方人的奇怪性格,混合著過分的魯莽、機警和感情,他們讓時機永遠從手指縫中溜走了。歷史象一個女人,當她欣然順從的時候,就得堅決把她占有。不然,她就會嘲笑愛撫她的人,決不寬恕他,決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因此,第一個錯誤是以南進代替北進,以搶奪戰利品代替打擊心臟。但是,如果日本不在第一個錯誤之外又犯了近於真正瘋狂的第二個錯誤,儘管力量分散,軸心國家還是會贏得戰爭的。 姑且認為南進的戰略是對的,它的明顯的進程是以最大的速度和兵力進入東印度群島,迅速鞏固戰果,準備擊敗美國的任何反抗。美國人也許根本就不會採取行動。美國有巨大的勢力反對把美國青年派去替亞洲的紳士們送死。羅斯福也許只是唾沫飛濺地罵出一些刺耳的話,一看到希特勒打了勝仗,他就是這樣罵的。羅斯福決不向輿論的範圍以外邁出明顯的一步。這是了解敵人特點的萬能鑰匙。由於東方人思想乖僻,日本人已經把它忘了。

  即使羅斯福無視他的半數人民的意見,派遣海軍到東亞去跟掘壕固守的日本人作戰,這個艦隊也會在敵人的領海中,在離補給線很遠的一端,在以地面為基地日本空軍的航程以內跟敵人決一死戰。這一場戰鬥就要成為有空軍力量加盟的又一次對馬海峽的戰鬥對馬海峽是朝鮮與日本九州之間的海峽,一九○五年五月在日俄戰爭中,日本與俄國在那裡進行海戰,俄國從遙遠的歐洲調來的艦隊被日本全部消滅。。為了一個不得人心的事業而遭到這樣丟臉的殺戮,可能引起對於白宮裡這個絲毫不受人愛戴的權術家的彈劾。 但是甚至這也不是日本人的錯誤的最糟的一面。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最大的工廠。這個崇拜金錢萬能、享有從印第安人那裡盜竊來的極好的礦物資源的唯利是圖的國家,卻把工廠的巨大生產力用來製造玩具和不重要的小玩藝兒。但是這種生產力很容易改成以巨大得難以想像的規模製造軍火。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使美國保持意見分歧和軟弱不堪的狀態,等到它成為沒有盟國的孤立國家時再對付它。 這種前景近在眼前。一半的美國人聽到德國戰勝了蘇聯,都會歡欣鼓舞。直到珍珠港遭受襲擊的前一天,《租借法案》的計劃依日陷於官樣文章和惰性的泥沼,這就反映出人民中間的意見分歧和思想混亂。 在這一方面,阿道夫·希特勒有很大的功勞。他是一個器量狹小的人,對於美國無知透頂。可是他的近於女性的直覺向他提出警告,必須不讓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羅斯福有機可乘,把美國人團結起來反對他。所以元首忍受美國總統一切公開的下流辱罵,追使德國潛艇忍耐過分的挑釁。 但是元首的這個英明戰略被扔在珍珠港的炸彈炸得粉碎。一億三千萬美國人原是爭吵不休、變化不定、意見分歧的,可是一夜之間,卻變成了渴望戰爭的憤怒的集體。羅斯福向國會提出了龐大的作戰計劃和軍費,這在幾天以前是完全不能想像的。八月間,羅斯福向國會提出溫和的《徵兵法案》。經過幾個星期的辯論,才以一票的多數通過,現在卻在幾小時內一致通過了兇狠的宣戰決議以及羅斯福計劃已久的一切龐大的驚人的作戰計劃。 這是珍珠港事件的主要結果,因為艦隊不久就修復並加以擴充了。德國本來採取戰略攻勢,世界帝國也已掌握在手,但在一個星期內,卻轉入了毫無希望的戰略守勢,除非我們的敵人犯下同樣愚蠢的自殺性錯誤,我們除了被打垮外別無出路。 也許有人會問:“德國怎麼會允許發生這樣的災難呢?”回答是:日本人並沒有跟我們商量過。我們發現珍珠港成為進攻目標的時候也跟美國人一樣,就是說,是在魚雷和炸彈在那兒爆炸的時候。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軸心從來沒有作為一個軍事實體存在過。這是被宣傳吹脹起來的一隻貌似兇惡的橡皮氣球。它的目的是恐嚇。三個國家在戰爭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各自為政,關於它們的進攻、入侵和戰略上的決定,通常甚至不預先通知它們的夥伴。 正因為如此,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墨索里尼忽然拒絕參加作戰,直到法國快要垮台,他才慌忙參加進去。義大利獨裁者並沒有通知希特勒就入侵希臘。希特勒進攻俄國,在戰爭即將開始的時候才告訴義大利領袖。不過他這樣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我們的情報部門曾經向我們報告,凡是墨索里尼知道的事情都通過義大利的皇室直接傳到美國人那裡去了。 在軸心國武裝部隊之間,沒有舉行過一次真正的參謀會議。在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年,英美兩國就舉行過多次這樣的會議!它們和布爾什維克密切合作,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採取聯合作戰的戰略。現在他們可以從容地考慮幫助史達林摧毀我們、把斯拉夫的洪水引到易北河是否明智了。然而盟國的軍事行動都是聯合作戰的榜樣,而“軸心國”的戰略卻是無效的。這裡是個自為戰,不幸的德國被兩個第二流的夥伴束縛住手腳,它們做出鹵莽任性的冒險,因而使它遭到毀滅。 日本為什麼採取這種越出常軌的、註定要失敗的途徑呢? 它是靠一九○四年在旅順港偷襲俄國海軍而突然闖進現代歷史的,它大概還在留戀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這個方式。日本海軍參謀部主張採取正常的行動:先把東印度群島拿下,如果和美國海軍遭遇,就跟它在日本附近的海面上決一雌雄。但是襲擊珍珠港的計策是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設想出來的,他以辭職相威脅,強迫他的海軍和政府接受他的意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