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頁
江西道里。臨江軍撤銷。新渝縣併入袁州。袁州便轄有萍鄉、萬載、宜春、分宜、新渝諸縣。原臨江軍地清江縣併入南昌府。
建昌軍撤銷。併入撫州。撫州自此轄有臨川、金溪、崇仁、宜黃、南城、南豐諸縣。吉州大體不變。依然轄有安福、永豐、吉水、永新、龍泉、萬安、太和諸縣。治所廬陵。南安軍撤銷。併入虔州後。虔州一分為二。虔化、石城、瑞金、上猶、南康、南安、贛縣為虔州統轄。而信豐、會昌、龍南、安遠以及隨後設立地全南、定南、尋烏諸縣合併一起。設立南州。治所龍南。劉夢龍水軍順著贛水以及江水地諸多之流而下。協助王進軍和欒廷玉軍迅速平定了江西道。
王進統率這近十五萬大軍迅速平定了荊湖南路。平定了荊湖南路後,將鄂州南部地區併入岳州,武岡軍改稱為武州,全州併入永州,桂陽監撤銷併入道州,潭州改稱為長沙府為湖南道(荊湖南路)的首府,湖南道轄有長沙府、邵州、岳州、辰州、州、靖州、永州、武州、道州、郴州、衡州、州。
杜_、、李應、扈成率二十萬大軍順利進川,並迅速占領了四川地區所有漢化區。
原來四川之地,趙宋朝廷劃了四個路,除了應劃歸貴州、雲南、陝西外,這裡被盧俊義分作兩個道,東川道以重慶府為首府,西川道以成都府為首府。東川道中,大寧監和雲安軍撤銷併入夔州,梁山軍和萬州撤銷併入忠州,開州併入達州,廣安軍併入渠州,純州併入瀘州,州併入珍州,南平軍、州、昌州、合州併入重慶府,東川道還轄有施州、巴州。西川道中,祥州和富順監併入戎州,漢州、彭州、永康軍、蜀州、懷安軍都併入成都府,而黎州併入雅州,榮州和凌井監併入資州,遂州併入普州,茂州併入綿州,利州併入劍州,蓬州併入~州,果州併入梓州,文洲併入龍州,威州併入茂州。
東川西川兩道漢人地區不難占領,只要讓大家明白漢室正朔已經是盧俊義政權確立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再殲滅少數渾水摸魚的異志者即可,但對於四川跟雲南貴州交界的異族地區,則進行了艱苦卓絕、恩威並施的爭鬥,播州、田氏土司、羅氏土司、州所領諸羈州、石門番部等諸異族地區,對待心向漢化的異族爭取之,對待一心抗衡者誅滅之,盧俊義強力推行地就是漢化大一統,消除民族差異,以後的中國只有一個大一統的民族,民族戰爭在盧俊義這一生就此結束。這一片因是漢人跟其他異族雜居,其他異族對漢人牴觸情緒不大也仰慕漢人文化,加上他們加入漢族後既不再受歧視更有各種優惠政策,本就沒有民族意識的他們對於加入漢族何樂而不為,最大的問題是那些類似奴隸主地土司家族,盧俊義早就派人潛入這些地區宣揚眾生平等的觀念,貶斥那些土司世襲地邪說,動搖這些土司的統治基礎,進而裡應外合消滅各地反動土司。
與此同時,王進、欒廷玉、劉夢龍地大軍在湘西異族地區也遇到一些麻煩,根據盧俊義的政策,強力推行漢化,絕對不跟反動土司妥協,根據進程,留欒廷玉大軍繼續在湘西剿匪,王進和劉夢龍十萬大軍向廣南西路進發,與占領廣南東路地關勝、史文恭軍匯合,四路大軍匯合後以王進為主帥,進剿廣南西路的異族。
王進大軍兵不血刃,拿下桂州,繼而拿下融州、柳州、昭州、賀州、滕州、潯州、象州、貴州(鬱林)、賓州、橫州、欽州、廉州、鬱林州,並將廉州併入欽州做為廣南西路第一大州,貴州併入鬱林州成為郁州,將滕州併入潯州,將賀州併入昭州,將象州併入柳州,將橫州併入賓州,將觀州併入宜州。王進這二十萬大軍在廣南西路遇到的最大問題依然是異族問題,融州、宜州地區有許多異族寨和小州需要平定,另外從(南寧)開始向西南方向的東江、西江地區有大片小州,都是跟異族有關聯的。遵照盧俊義的指示,王進大軍經過上百場嚴酷鎮壓,終於將這些異族地區給平定了。自此原來趙宋疆土都盡歸盧俊義管轄。
正文 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
趙宋紀年的靖康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三一年,經年艱苦決絕的戰爭,盧俊義已經將原宋、金、遼、高麗、倭國的領土盡皆收歸麾下。
但是盧俊義尚未占領的土地還有很多,未來的敵人還有很多,包括西夏、大理、吐蕃諸部、西遼、蒙古克烈諸部、安南以及呂宋諸東南亞彈丸小國、英法諸歐羅巴小國,他為中華民族復興所要做的努力才做了一半。
不過到此時,他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自己繼趙宋皇室後又重新成為炎黃子孫漢室正朔朝廷,名正言順地登基稱帝,建國號和都,大封后宮和群臣。
盧俊義廢除原來的“宋”和“齊”這個國號,畢竟他不想被後世稱之為“後宋”或“後齊”,經過苦苦斟酌,盧俊義改國號為“中華”,稱“中華帝國”,簡稱中國。
經過四年的修建完善,新都洛陽府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之所以不再選取開封舊都為都原因在靖康之恥中顯露無,而西安府則太過蔽塞兼地處地震帶,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也很肆虐,跟後世燕京一個鬼樣不作考慮。而洛陽府較長安和汴梁,是天下最正之地,占有此地即可輻射周邊。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有虎牢山,西邊則有餚山,險要之地,易守難攻。且雖是中原之地,前有洛水、北有黃河,又有伊水、濟水與之相交,但因附近秀山甚多,其水患比汴梁等地要輕微得多,且諸多河流河沖積出肥沃平原,可供開墾。附近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河、澗河、)河等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用昔日武則天東興洛陽的典故,即洛陽乃“、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據關河之寶”,同時“太原蓄巨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可謂久固之計,就其資源遠勝長安,就其穩固遠勝開封。
建昌軍撤銷。併入撫州。撫州自此轄有臨川、金溪、崇仁、宜黃、南城、南豐諸縣。吉州大體不變。依然轄有安福、永豐、吉水、永新、龍泉、萬安、太和諸縣。治所廬陵。南安軍撤銷。併入虔州後。虔州一分為二。虔化、石城、瑞金、上猶、南康、南安、贛縣為虔州統轄。而信豐、會昌、龍南、安遠以及隨後設立地全南、定南、尋烏諸縣合併一起。設立南州。治所龍南。劉夢龍水軍順著贛水以及江水地諸多之流而下。協助王進軍和欒廷玉軍迅速平定了江西道。
王進統率這近十五萬大軍迅速平定了荊湖南路。平定了荊湖南路後,將鄂州南部地區併入岳州,武岡軍改稱為武州,全州併入永州,桂陽監撤銷併入道州,潭州改稱為長沙府為湖南道(荊湖南路)的首府,湖南道轄有長沙府、邵州、岳州、辰州、州、靖州、永州、武州、道州、郴州、衡州、州。
杜_、、李應、扈成率二十萬大軍順利進川,並迅速占領了四川地區所有漢化區。
原來四川之地,趙宋朝廷劃了四個路,除了應劃歸貴州、雲南、陝西外,這裡被盧俊義分作兩個道,東川道以重慶府為首府,西川道以成都府為首府。東川道中,大寧監和雲安軍撤銷併入夔州,梁山軍和萬州撤銷併入忠州,開州併入達州,廣安軍併入渠州,純州併入瀘州,州併入珍州,南平軍、州、昌州、合州併入重慶府,東川道還轄有施州、巴州。西川道中,祥州和富順監併入戎州,漢州、彭州、永康軍、蜀州、懷安軍都併入成都府,而黎州併入雅州,榮州和凌井監併入資州,遂州併入普州,茂州併入綿州,利州併入劍州,蓬州併入~州,果州併入梓州,文洲併入龍州,威州併入茂州。
東川西川兩道漢人地區不難占領,只要讓大家明白漢室正朔已經是盧俊義政權確立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再殲滅少數渾水摸魚的異志者即可,但對於四川跟雲南貴州交界的異族地區,則進行了艱苦卓絕、恩威並施的爭鬥,播州、田氏土司、羅氏土司、州所領諸羈州、石門番部等諸異族地區,對待心向漢化的異族爭取之,對待一心抗衡者誅滅之,盧俊義強力推行地就是漢化大一統,消除民族差異,以後的中國只有一個大一統的民族,民族戰爭在盧俊義這一生就此結束。這一片因是漢人跟其他異族雜居,其他異族對漢人牴觸情緒不大也仰慕漢人文化,加上他們加入漢族後既不再受歧視更有各種優惠政策,本就沒有民族意識的他們對於加入漢族何樂而不為,最大的問題是那些類似奴隸主地土司家族,盧俊義早就派人潛入這些地區宣揚眾生平等的觀念,貶斥那些土司世襲地邪說,動搖這些土司的統治基礎,進而裡應外合消滅各地反動土司。
與此同時,王進、欒廷玉、劉夢龍地大軍在湘西異族地區也遇到一些麻煩,根據盧俊義的政策,強力推行漢化,絕對不跟反動土司妥協,根據進程,留欒廷玉大軍繼續在湘西剿匪,王進和劉夢龍十萬大軍向廣南西路進發,與占領廣南東路地關勝、史文恭軍匯合,四路大軍匯合後以王進為主帥,進剿廣南西路的異族。
王進大軍兵不血刃,拿下桂州,繼而拿下融州、柳州、昭州、賀州、滕州、潯州、象州、貴州(鬱林)、賓州、橫州、欽州、廉州、鬱林州,並將廉州併入欽州做為廣南西路第一大州,貴州併入鬱林州成為郁州,將滕州併入潯州,將賀州併入昭州,將象州併入柳州,將橫州併入賓州,將觀州併入宜州。王進這二十萬大軍在廣南西路遇到的最大問題依然是異族問題,融州、宜州地區有許多異族寨和小州需要平定,另外從(南寧)開始向西南方向的東江、西江地區有大片小州,都是跟異族有關聯的。遵照盧俊義的指示,王進大軍經過上百場嚴酷鎮壓,終於將這些異族地區給平定了。自此原來趙宋疆土都盡歸盧俊義管轄。
正文 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
趙宋紀年的靖康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三一年,經年艱苦決絕的戰爭,盧俊義已經將原宋、金、遼、高麗、倭國的領土盡皆收歸麾下。
但是盧俊義尚未占領的土地還有很多,未來的敵人還有很多,包括西夏、大理、吐蕃諸部、西遼、蒙古克烈諸部、安南以及呂宋諸東南亞彈丸小國、英法諸歐羅巴小國,他為中華民族復興所要做的努力才做了一半。
不過到此時,他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自己繼趙宋皇室後又重新成為炎黃子孫漢室正朔朝廷,名正言順地登基稱帝,建國號和都,大封后宮和群臣。
盧俊義廢除原來的“宋”和“齊”這個國號,畢竟他不想被後世稱之為“後宋”或“後齊”,經過苦苦斟酌,盧俊義改國號為“中華”,稱“中華帝國”,簡稱中國。
經過四年的修建完善,新都洛陽府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之所以不再選取開封舊都為都原因在靖康之恥中顯露無,而西安府則太過蔽塞兼地處地震帶,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也很肆虐,跟後世燕京一個鬼樣不作考慮。而洛陽府較長安和汴梁,是天下最正之地,占有此地即可輻射周邊。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有虎牢山,西邊則有餚山,險要之地,易守難攻。且雖是中原之地,前有洛水、北有黃河,又有伊水、濟水與之相交,但因附近秀山甚多,其水患比汴梁等地要輕微得多,且諸多河流河沖積出肥沃平原,可供開墾。附近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河、澗河、)河等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用昔日武則天東興洛陽的典故,即洛陽乃“、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據關河之寶”,同時“太原蓄巨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可謂久固之計,就其資源遠勝長安,就其穩固遠勝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