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頁
我靜靜地站在閱盡歲月滄桑的古台上,拾起兩塊散落於地的殘瓦,審視躺在掌心中瓦片細密的繩紋,想像趙王城昔日逼人的繁華,體味著她跨越時空的張揚力量,不禁油然生發出一種莫名的蒼涼感,同時,一股莽莽蒼蒼的英雄之氣自然而然地襲上心頭。田陌中嗚咽的風拂面而來,“嗚——嗚!”不知是在叩響歷史,還是歷史在提示我們什麼。
古都舊夢武靈叢台
黃昏,崔巍俏拔的武靈叢台傲然佇立在瑰麗的霞暉夕嵐中。沐著殘陽余暈,高台現出柔和的雄偉和幽深的莊嚴,形成令人百看不厭的一道美麗暮景。
這是幢古老的建築。台分兩層,青磚砌築,高可八丈余,森然壁立,多少年的風雨摧損剝蝕下,台體蒼黑有如鑄鐵。一亭翼然凌於台巔,重檐雕甍,備極崇麗,軒昂中帶幾許古雅情調。一灣潺湲碧水柔波輕漾,蜿蜒環曲,玉帶般繞台而過。四外草色青蔥,綠影紛披,環擁掩覆,構就了一圈翠障錦屏的華飾。樓台聳碧岑,雅致得引人遐思。
據說,叢台原為趙武靈王閱兵、觀賞歌舞之地。當其時,構築異常宏偉,諸多台閣“連接非一,故名叢台”,聲名遠揚於列國。以後廢興相乘,迄今已歷兩千多年。歷史曾在這裡寫下了不朽的篇章,那胡服騎射爭雄天下的故事早在前人的詩章辭賦中被說盡,只有這建了毀、毀了建的叢台斷斷續續地講述著邯鄲昨日的輝煌,同時,無疑地也成為邯鄲城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拾階而上,步入第一層高台。精巧別致的武靈館、如意軒與起伏的垛堞、矗立的碑刻、武靈台陡直的弧形牆圍布局錯落,匠心獨運。館前開闊軒敞,一株明嘉靖年間的古槐點綴其間,饒有情趣。咫尺方寸,卻生出了跌宕有致的味道。武靈台黝黝然的磚牆上嵌著《邯鄲行》、《叢台懷古》等七幅詩畫碣。流連其間,低誦著前人憑弔懷古的詩句,心中醞釀出一縷幽幽的古意,似乎更貼近了作者當日的情思。
登上武靈台,平脊的小閣門楣上題額“武靈叢台”四大字。穿過圓形的拱門,翼角飛揚的據勝亭儼然出現在眼前,亭乃明嘉靖年間兵備道楊彝所建,高華典瞻,取“據此以勝”之意,內塑趙武靈王按劍而立石像。立於台上,臨風敞衣,極目遠眺,古城新姿,歷歷均在望中,當真有捨我其誰之勢。西天斜陽下,一群歸鳥自台畔飛掠而過,是呀,“一眺人間萬事非”,燕子來又去,卻已入尋常巷陌人家;;;;;;古往今來,多少登臨的風流名士,大發詩興豪情,該也是有感於衷吧!
盤桓許久,我自南門步下叢台,折而向西,過曲橋,經望諸榭,越西湖,返抵“二度梅園”。這是取材於清初著名才子佳人小說《二度梅》所建的一個小園,園中塑主人公梅璧、陳杏元塑像,鮮活地表現了兩人血淚泣別於邯鄲叢台這一全書最令人盪氣迴腸的一幕。雖為小說中人物,但韻事流傳,帶著悽愴的詩意美感,也足以點綴勝景,予人美好回憶。
小園前臨中湖,湖水有些兒渾,一池殘荷枯梗零仃,寒風將荷葉片片撕裂。憑欄倍添憂傷,不知在瀝瀝淅淅的秋雨中,攜一卷《二度梅》坐於長廊內,聽雨打殘荷,讀梅璧、陳杏元淒婉的愛情故事,又將是怎樣一番情境。
斜陽餘暉的光暈下,我在“趙武靈叢台遺址”那一方古碑前留下了此行最後一張照片,日後翻看相冊,當是會想起肅立在一代雄主身畔的這個黃昏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短短几日邯鄲之游,弔古趙王城,攬勝媧皇宮,尋夢黃粱夢呂仙祠,漫步永年古城;;;;;;卻不過是翻過了邯鄲這一部卷帙繁浩巨著的扉頁。我唯有在縹緲的舊夢中激幾朵記憶的浪花,記載下這一星半點鱗爪,以作為邯鄲行美好情思的懷念。
試結局蝶夢
(戲筆之作,可略過!)
起風了!
涼沁沁的,含著水分的冷風愈來愈大,捲走了從地面蒸騰而起,憋得人透不過氣來的熱浪。
“砰——”
窗幔翻卷,桌子上的一個花瓶砸到地上,摔得粉碎,碎瓷片四處亂濺。幾乎就在同時,一道電光裂帛似的劃破漆黑的夜空,一串滾雷炸響!
正趴在桌上打盹的楊楓倏地彈起,身子向後一仰,揉著眼睛,心跳著茫然轉頭四看。
“怎麼啦?”門一下被推開,隨著電燈開關“啪”的一響,張成的大腦袋探了進來,“呀!碎了。”他苦著臉誇張地叫道,“兄弟啊,這可是我到邯鄲旅遊時買了送給你的仿磁州窯的瓷瓶,你就這麼糟蹋我的一片心意啊!”
楊楓有些恍惚,仿佛做了一個很長很奇怪的夢,心裡覺著有點什麼東西,說不清道不出,目光遙遙的不知飄在何處,很突兀地道:“張成?怎麼是你?”
“轟隆隆!”又是威風凜凜的一記炸雷。窗外樹葉在風裡撲啦啦地響著,急劇地來回搖擺,傾盆大雨瓢潑而下,水淋淋的清涼氣息從敞開的窗戶灌進了房間。
“廢話。這是我家,當然是我。”張成摸著下巴,瞪起了眼睛,“你小子不會是寫論文寫傻了吧?”
楊楓甩了甩頭,覷了張成一眼,沒有象往常一樣和他鬥嘴,扭頭看看窗外。他的心裡還沒有擺脫一份困惑,忽然,他的目光落在案頭一冊《尋秦記》上,“你發明了時空機器?”又是很突兀的一句話。
古都舊夢武靈叢台
黃昏,崔巍俏拔的武靈叢台傲然佇立在瑰麗的霞暉夕嵐中。沐著殘陽余暈,高台現出柔和的雄偉和幽深的莊嚴,形成令人百看不厭的一道美麗暮景。
這是幢古老的建築。台分兩層,青磚砌築,高可八丈余,森然壁立,多少年的風雨摧損剝蝕下,台體蒼黑有如鑄鐵。一亭翼然凌於台巔,重檐雕甍,備極崇麗,軒昂中帶幾許古雅情調。一灣潺湲碧水柔波輕漾,蜿蜒環曲,玉帶般繞台而過。四外草色青蔥,綠影紛披,環擁掩覆,構就了一圈翠障錦屏的華飾。樓台聳碧岑,雅致得引人遐思。
據說,叢台原為趙武靈王閱兵、觀賞歌舞之地。當其時,構築異常宏偉,諸多台閣“連接非一,故名叢台”,聲名遠揚於列國。以後廢興相乘,迄今已歷兩千多年。歷史曾在這裡寫下了不朽的篇章,那胡服騎射爭雄天下的故事早在前人的詩章辭賦中被說盡,只有這建了毀、毀了建的叢台斷斷續續地講述著邯鄲昨日的輝煌,同時,無疑地也成為邯鄲城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拾階而上,步入第一層高台。精巧別致的武靈館、如意軒與起伏的垛堞、矗立的碑刻、武靈台陡直的弧形牆圍布局錯落,匠心獨運。館前開闊軒敞,一株明嘉靖年間的古槐點綴其間,饒有情趣。咫尺方寸,卻生出了跌宕有致的味道。武靈台黝黝然的磚牆上嵌著《邯鄲行》、《叢台懷古》等七幅詩畫碣。流連其間,低誦著前人憑弔懷古的詩句,心中醞釀出一縷幽幽的古意,似乎更貼近了作者當日的情思。
登上武靈台,平脊的小閣門楣上題額“武靈叢台”四大字。穿過圓形的拱門,翼角飛揚的據勝亭儼然出現在眼前,亭乃明嘉靖年間兵備道楊彝所建,高華典瞻,取“據此以勝”之意,內塑趙武靈王按劍而立石像。立於台上,臨風敞衣,極目遠眺,古城新姿,歷歷均在望中,當真有捨我其誰之勢。西天斜陽下,一群歸鳥自台畔飛掠而過,是呀,“一眺人間萬事非”,燕子來又去,卻已入尋常巷陌人家;;;;;;古往今來,多少登臨的風流名士,大發詩興豪情,該也是有感於衷吧!
盤桓許久,我自南門步下叢台,折而向西,過曲橋,經望諸榭,越西湖,返抵“二度梅園”。這是取材於清初著名才子佳人小說《二度梅》所建的一個小園,園中塑主人公梅璧、陳杏元塑像,鮮活地表現了兩人血淚泣別於邯鄲叢台這一全書最令人盪氣迴腸的一幕。雖為小說中人物,但韻事流傳,帶著悽愴的詩意美感,也足以點綴勝景,予人美好回憶。
小園前臨中湖,湖水有些兒渾,一池殘荷枯梗零仃,寒風將荷葉片片撕裂。憑欄倍添憂傷,不知在瀝瀝淅淅的秋雨中,攜一卷《二度梅》坐於長廊內,聽雨打殘荷,讀梅璧、陳杏元淒婉的愛情故事,又將是怎樣一番情境。
斜陽餘暉的光暈下,我在“趙武靈叢台遺址”那一方古碑前留下了此行最後一張照片,日後翻看相冊,當是會想起肅立在一代雄主身畔的這個黃昏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短短几日邯鄲之游,弔古趙王城,攬勝媧皇宮,尋夢黃粱夢呂仙祠,漫步永年古城;;;;;;卻不過是翻過了邯鄲這一部卷帙繁浩巨著的扉頁。我唯有在縹緲的舊夢中激幾朵記憶的浪花,記載下這一星半點鱗爪,以作為邯鄲行美好情思的懷念。
試結局蝶夢
(戲筆之作,可略過!)
起風了!
涼沁沁的,含著水分的冷風愈來愈大,捲走了從地面蒸騰而起,憋得人透不過氣來的熱浪。
“砰——”
窗幔翻卷,桌子上的一個花瓶砸到地上,摔得粉碎,碎瓷片四處亂濺。幾乎就在同時,一道電光裂帛似的劃破漆黑的夜空,一串滾雷炸響!
正趴在桌上打盹的楊楓倏地彈起,身子向後一仰,揉著眼睛,心跳著茫然轉頭四看。
“怎麼啦?”門一下被推開,隨著電燈開關“啪”的一響,張成的大腦袋探了進來,“呀!碎了。”他苦著臉誇張地叫道,“兄弟啊,這可是我到邯鄲旅遊時買了送給你的仿磁州窯的瓷瓶,你就這麼糟蹋我的一片心意啊!”
楊楓有些恍惚,仿佛做了一個很長很奇怪的夢,心裡覺著有點什麼東西,說不清道不出,目光遙遙的不知飄在何處,很突兀地道:“張成?怎麼是你?”
“轟隆隆!”又是威風凜凜的一記炸雷。窗外樹葉在風裡撲啦啦地響著,急劇地來回搖擺,傾盆大雨瓢潑而下,水淋淋的清涼氣息從敞開的窗戶灌進了房間。
“廢話。這是我家,當然是我。”張成摸著下巴,瞪起了眼睛,“你小子不會是寫論文寫傻了吧?”
楊楓甩了甩頭,覷了張成一眼,沒有象往常一樣和他鬥嘴,扭頭看看窗外。他的心裡還沒有擺脫一份困惑,忽然,他的目光落在案頭一冊《尋秦記》上,“你發明了時空機器?”又是很突兀的一句話。